《脂肪酸大战》

夜王胆固醇的诞生

415
5233
3
先看评语
· 本文的优点:一是通俗性好,采用拟人化、讲故事的方式来写,能让人饶有兴致地读下去;二是科学性强,观点正确、全面,不仅阐述各种脂肪的功能、对人体健康发挥好的作用,而且讲某些脂肪摄入过多后导致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发生;三是充满正能量,倡导健康的膳食营养;四是单独列出了知识点,有助于读者了解相关知识。稍感美中不足的是专业术语仍然多了一些,生物机理描写过细,影响可读性。 · 看这篇科普作品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鲁斯曼·安娜的两个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作品所科普的内容本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但作者却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和在人体内的合成移动等,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故事整体构思精巧,语言文字生动活泼,不仅知识性比较强,而且趣味性佳,结尾的审判也发人深思,本作品不失为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品。 另:如果文中的插图不是作者原创,建议作者将插图的来源或出处在合适的地方标出。 · 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各种脂肪酸是如何参与人体内代谢活动的,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语言活泼生动,看来作者在如何普及脂肪酸知识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不失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稍稍遗憾的是,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太多,出场“人物”的阵容也很庞大,尽管有【本章知识点】做辅助科普,但阅读起来依然有点费劲。 · 一篇非常有创意的科普文章,轻松搞笑的拟人手法和一本正经的科普穿插起全文,可以有效减少读者在阅读科普文章时候的疲劳感。不过很不幸,本评委并没有看过《冰与火之歌》,所以文中很多作者想要表达的“家族之争”的有趣的点子我并没有get到。如果真要把科普做的更容易消化,应该在选材方面更大众化一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那夜王是如何入侵人体的呢?故事还是从这里讲起:

从吃糖到吃肉,人类发现饥饿感已经不需要及时应对了。体内有着大批量的脂肪存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就能大批量的生产能量,高效又节约空间。

而随着饮食的日益丰富,人类又发现,产能过量了,没有地方存储也是个问题。

这时候,胆固醇应运而生。他是在肝脏城堡里出生的,身上流着脂肪酸的血脉,他的前身就是脂肪酸氧化的终点 - 乙酰CoA。

在消耗了18个乙酰CoA、36个ATP、16个NADPH+H+后,胆固醇诞生了。

胆固醇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造就了很多激素的繁荣。因为以他为基础可以合成各种激素,比如肾上腺的皮质醇和雄激素、睾丸的睾丸酮、卵巢的雌二醇和孕酮,甚至于在皮下组织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进而合成VD3。

这些作用的开发,让胆固醇的身影遍布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肝、大脑、肾、小肠、皮肤、脂肪等等。

按理说,没有一种营养素像胆固醇这样为人体着想了:

人类饥饿的时候,就先暂停合成,因为考虑自身耗能多,能量要优先供给大脑思考,心脏跳动等。

吃的太饱,或者吃的太甜,就多合成点,以消耗能量库存。当然如果食物中的胆固醇不够用,也会增加合成,以保证每天140g左右的人体需要。

所以,在遣兵布阵方面,胆固醇做的最精细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司机”—载脂蛋白“玩弄”了。

70—80%的胆固醇要在肝脏生产出来,但是要到达全身就必须要借助血液循环系统,这就让他犯了难。因为胆固醇是个“旱鸭子”,不会游泳。

胆固醇想来想去,还是搭肝脏的顺风车—低密度脂蛋白LDL吧。

要知道LDL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细胞膜上都有自己的“老相好儿”—LDL受体,他们一结合,各组织器官的细胞膜就敞开了大门,胆固醇就成功到达了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

时间一长,LDL就成了大家公认的胆固醇的御用司机。

其实,LDL是有点不服气的,“凭什么辛苦的是我,邀功的却都是你?我要不天天带着你负重前行,哪个组织器官会知道有你这号人?”

一点好处都捞不到的LDL有点心里不平衡了。

这天,正好赶上车子被坑洼路面绊住发生了抛锚,停在血液高速路上,正焦急的不知道怎么办呢。

这时候蛋白多糖恰巧路过,跑过来帮忙。

LDL怨气很重,没心思修车,反而一心想着怎么把胆固醇甩掉。没想到这想法反而把自己也坑了:

血管里脂质斑块形成过程

附近巡逻的巨噬细胞看到了,帮他们设置了隔离带,好让他们维修。

结果,到巨噬细胞睡着时,还没修好。于是乎巨噬细胞的呼噜声和吹出的泡泡把他们团团包裹起来,形成了“泡沫细胞”,胆固醇、LDL都被蛋白多糖黏在了里面。

而路过的LDL再想要帮忙,也无能为力,反而也陷进了泡沫细胞,导致它越积越大。

最终胆固醇和LDL双双被血管壁上鼓起的褶皱所淹没,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的形成也把胆固醇所有的好淹没了。经过调查发现,斑块里的胆固醇是没办法被分解的,于是人体把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归咎于了胆固醇。

这消息一传出,各组织器官断不敢再启用胆固醇,纷纷将他像丢垃圾一样从细胞中丢了出来。好心的HDL路过,让伤心的胆固醇搭乘自己的车,把他专门送回了肝脏。

肝脏也很嫌弃他,给他安排去服劳役。

于是,胆固醇变身加入了胆汁酸的队伍,也就是甘油三酯们刚进入小肠时遇到的大汉。就这样,变身胆汁酸,服劳役,回肝脏,变身胆汁酸,再服劳役,再回肝脏,如此往复循环。如果有些胆固醇实在干不动了,就随肠道废物一起排出体外,终结一生。

胆固醇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心理开始渐渐扭曲。正如诗云:

虽一腔报效热血,终无处施展。

心大惹怒小人,事微广为误传。

含冤服得劳役,悲愤无人知晓。

待搅动人间风云变幻,翻云覆雨还我愿!


【本章知识点】

1.  胆固醇:人体约含140g胆固醇,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每天,人体能自身合成1g左右,其中70-80%是由肝脏合成的,其次小肠内合成10%。乙酰CoA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每合成1分子胆固醇需要18分子乙酰CoA,36分子ATP和16分子NADPH+H+。胆固醇可用于转化为胆汁酸,可作为类固醇激素的原料,还可以在皮下被氧化成为7-脱氢胆固醇,用于合成VD3。

2.  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负责将肝脏中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到细胞。LDL受体广泛的分布在肝、动脉壁细胞等全身各组织的细胞膜表面,能特异性识别LDL表面的脂蛋白。游离胆固醇被转运到细胞后,可以用于构建细胞膜。

3. “滞留反应”是指LDL 首先迁移到内膜间隙,与蛋白多糖结合后滞留在间隙中并被修饰,随后被浸润入的巨噬细胞摄取,进而引起泡沫细胞形成和发展。最终结果都是泡沫细胞形成并聚集,并导致脂纹形成。随着泡沫细胞的不断堆积,这些脂纹进展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2-01 00:09

本文的优点:一是通俗性好,采用拟人化、讲故事的方式来写,能让人饶有兴致地读下去;二是科学性强,观点正确、全面,不仅阐述各种脂肪的功能、对人体健康发挥好的作用,而且讲某些脂肪摄入过多后导致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发生;三是充满正能量,倡导健康的膳食营养;四是单独列出了知识点,有助于读者了解相关知识。稍感美中不足的是专业术语仍然多了一些,生物机理描写过细,影响可读性。

匿名 2018-01-29 12:08

看这篇科普作品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鲁斯曼·安娜的两个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作品所科普的内容本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但作者却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和在人体内的合成移动等,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故事整体构思精巧,语言文字生动活泼,不仅知识性比较强,而且趣味性佳,结尾的审判也发人深思,本作品不失为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品。 另:如果文中的插图不是作者原创,建议作者将插图的来源或出处在合适的地方标出。

匿名 2018-01-25 22:15

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各种脂肪酸是如何参与人体内代谢活动的,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语言活泼生动,看来作者在如何普及脂肪酸知识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不失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稍稍遗憾的是,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太多,出场“人物”的阵容也很庞大,尽管有【本章知识点】做辅助科普,但阅读起来依然有点费劲。

匿名 2018-01-24 16:34

一篇非常有创意的科普文章,轻松搞笑的拟人手法和一本正经的科普穿插起全文,可以有效减少读者在阅读科普文章时候的疲劳感。不过很不幸,本评委并没有看过《冰与火之歌》,所以文中很多作者想要表达的“家族之争”的有趣的点子我并没有get到。如果真要把科普做的更容易消化,应该在选材方面更大众化一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目录(共10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