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枫:科幻创作让我更加思辨地认识现实世界

青蜜编辑部

2017年8月22日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学松鼠会、科普中国承办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于2017年7月1日启动,目前火热征稿中(官方网站:http://sci.kpcswa.org.cn/)。今日推出作者杨枫的个人访谈。

Image title

杨枫,现年23岁,青蜜签约作家,目前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方向是机器学习与网络系统工程。机器学习、群智感知、无线感知等方面的相关技术和很多前沿进展对他的科幻创作都很有启发意义。了解这些技术以后能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能让他在做设定的时候更加注重合理性与可解释性。

一首诗引发的写作兴趣

高中时,杨枫写过一首小短诗,后来就从那首诗的意向出发开始写背后的故事,然后从一个故事又向其他故事扩展,并渐渐形成完整的世界观。而与此同时,又结识了其他的作者,后来就在互相的影响之下开始了正式的创作。杨枫真正的开始写作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主要是想要把在脑袋里编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

现今还是学生的杨枫,平常除了看书,最大的兴趣便是写作练笔,他觉得看书一方面能攒素材,另一方面也能带来很多启发,包括创作技巧与内涵两方面的启发,此外多读一些科幻作品还能降低撞梗的概率;而练笔主要是能磨练写作水平。他经常会去尝试一些人物或者情境的速写,在这个过程里他的提升很大。除此之外他喜欢旅行,这不仅能增加不少阅历,并且在构造虚构的场景时,很多现实中的场景可以解构并重新拼接到作品中,而且途中的见闻也能提供大量的参考原型,大大的丰富他的写作素材。

目前正在读研的杨枫,每天睡前留一些时间看书或写东西。不过现在杨枫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常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用非常吹毛求疵的眼光来看自己刚刚写好的东西,结果就常常出现越写越短的情况。比较有趣的是这次参赛的《代笔人》这篇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写出来的。当时他在写另外一篇小说,但是怎么写都感觉不满意,以至于对自己的创作能力都产生了怀疑,因此心情一度十分糟糕。这篇小说实际上演绎的就是那个时候他对自己的不满情绪。投稿的时候这篇小说中传达的情绪已经是有所克制的了,在刚刚成文的时候全篇都是愤怒的咆哮。

科幻创作的进阶之路

杨枫正式的作品目前只有科幻小说,不过私下里也会写一些奇幻和古风类的短文来练笔,在题材上不会特别有拘束。此外由于学习日语的原因,闲暇时他也会试着翻译一些日文的科幻作品,比如伊藤计划的乌托邦系列,不过也只是当作练习。他从2016年开始参加一些比赛,主要是“未来全连接”华为超短篇科幻小说创作大赛和未来科幻大师奖赛。在“未来全连接”华为超短篇科幻小说创作大赛中,杨枫提交的《平凡的日子》获得了银奖,并刊载在今年一月的《科幻世界》上。未来科幻大师的那篇作品虽然他自己感觉很满意,但是别人认为其科幻内核不够饱满,被批评不是科幻,那次的经历让他开始考虑科幻对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Image title

杨枫获得华为超短篇科幻小说大赛银奖

杨枫称自己不是那种特别会“迷”什么东西的人,所以大概目前他还不算是科幻迷吧。科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能够更好地探讨未来的手段。在科幻这个情境下,他能更好地去反思现在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之间的关联,去思考在某种未来可能性下,生活在当下的人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他觉得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叠,就是他与科幻最大的交集。

在最近的一年里杨枫看了很多科幻方面的作品,不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所以他最喜欢的作家依然是阿瑟克拉克,《天国的喷泉》依然他最喜欢的小说。此外,他读完《弦歌》之后,意外的发现郝景芳的短篇非常对他胃口。《弦歌》中对于UGO这个概念的构造(具体来说就是乞力马扎罗山下连接天地的琴弦这一概念),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这个意象也很好地融入到了整个作品本身的意境里,把那种悲壮的氛围推到了顶峰。这对于他自己的写作,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科幻创作让他更清醒思辨的认识真实世界

杨枫说他是不敢轻易去定义什么是“科幻”的,只能谈一谈科幻对于他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在他的专业里有一个俗语,叫“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原意是“真本事才是硬道理”,但是在他的理解里,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软件开发这个领域的一种解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令人惊异的新成就,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做的,会不会有什么欠缺?”。长期处在这种心态下,使他在看到一些高科技时并不会感到特别的激动,反而会去考虑它的应用价值、内在缺陷、可改进方向,乃至在整个技术脉络中的地位等细节。这种冷静会让他在写科幻的时候不会把重心放在惊艳的设定上,而会更多地注重它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价值(即现实需求)、有没有可能以什么形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样一来,杨枫在小说中推出的设定往往不会是那种很庞大的、会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带来巨大冲击的科技成果,毕竟考虑到社会进步的缓慢与一个巨大群体所固有的趋利避害性,非常突如其来的进化实际上是很难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对社会整体产生影响时才不会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于个体在局部社会变革中适应性上的差异。与群体相比,这种个体的差异要更加丰富多样,其产生的矛盾也会拥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杨枫觉得对他而言,科幻创作的意义就在于在探讨这些局部社会里的矛盾。因为理清了这些矛盾的时候,我们也将能够对真实世界里,必须要面对的工程伦理、科技伦理问题,有更好的思辨与取舍,这是他当下的科幻写作风格之一。这也是杨枫对“科幻”的看法。(采访/青蜜编辑部)

代笔人

毕业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