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早期电影胶片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硝酸和硫酸处理过的棉花纤维经过处理而得到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对保存及放映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放映过程中,往往由于摩擦生热和投影灯散热不良而导致胶片融化甚至起火。在托纳多雷的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中,其中有有胶片失火烧毁整个电影院的情节。而在中国,也有传说英国人在给慈禧展示电影的时候也遇到了放映机起火的事故。而现在的电影胶片基本是三醋酸纤维素片基,不存在上述问题。
说道这里,其实我也只是想要引出胶片的电影特效。胶片时代
传统特效又可细分为:烟火特效、化妆、搭景、早期胶片特效等。
在电脑出现之前所有特效都依赖传统特效完成。大家熟知的就是八十年代的西游记,里面妖魔鬼怪全部由传统特效的化妆完成。专业人士制作妖怪的面具,演员再套在头上进行拍摄。搭景体现为天宫的场景,建造一些类似于天宫的建筑,再放一些烟,就营造出天宫云雾缭绕的情景。
烟火特效
在战争片和特效片中非常常见的爆炸场面。通常是由小剂量的炸药埋在土壤中,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定时定点起爆而做到的。
化妆与搭景
在没有电脑特效或者电脑特效并不普及的时代,为了排出一些有特殊效果的影片,就必须要在化妆与搭景上多下功夫。为此化妆师与道具师真的可以说是撑起了半个剧组的人。
《大白鲨》是由著名导演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1975年上映的一部的美国惊悚电影。在电影《大白鲨》中,主角大白鲨其实并不是真的鲨鱼,而是个取名为“Bruce”的机动模型,全长24尺,重一吨半,以聚氨酯制作而成,头部、尾翼都是靠人为的机器操作。“大白鲨”下方装有特殊滚轮,以便它可以在海中自由游动,不过,这头大家伙可“凶猛”呢。第一次进行试镜便沉没,第二次更发生了爆炸,后来的样片中还能发现大白鲨出现目光斜视,以及下颚合不紧的情况。“鲨”鱼是这部电影中的绝对主角,经常是拍一会就要模型师上来补妆。为了让影片具有可信度,必须要有真鲨鱼的片段,因此剧组在澳大利亚还拍摄了不少鲨鱼的真实运动镜头。
在拍摄一些有流血场面的画面时,最早使用的是动物血液。但由于动物血液易于凝固和容易腐败变质,考虑到这些问题,人们开始研究道具用血。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 酷炫科学)
在巴黎的Grand Guignol剧院中,常有惊悚戏码上演,在这里,他们使用的早期假血配方是:胭脂虫红+甘油。甘油提供了有粘度的基底,而胭脂虫红是天然的红色色素。
在黑白电影时代,要想营造具有视觉冲击的血液,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方便选择:巧克力糖浆。巧克力糖浆完全不是血的颜色,但反正在黑白片中它看起来也不违和,而且比起红色的假血,它有更强的对比度,反而是看起来更有冲击力的。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Psycho)中,就出现了这种巧克力糖浆血。
在彩色电影中,一种经典的假血配方是以玉米糖浆为基底的。一般来说,要混合糖浆、适量的水、红色色素以及一些玉米淀粉(目的是营造不透明度,在另外一个版本中,导演Sam Raimi选择的是加咖啡奶精,他还会在假血中加入一点点蓝色色素)。
早期胶片特效
在早期的电影中为了表现一些无法通过化妆和布景拍摄出的画面,(如:电光、魔法、剑气等),就会在拍摄完成后,在胶片上用细针一点一点扣除深色的曝光部分,空余出来的部分会在放映过程中展现出白色的高亮。在一些老电影中看到一些演员为了展示“内功”对决,便会从手掌心中放出一把白色的宝剑攻击敌人,这就是一张一张胶片扣出来的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