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先插一句,此文为了致敬司马迁,特地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我瞎说的,你们不要当真),虽然是凭着质子的记忆以从前往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但从人类发现这些现象的角度来说,时间轴不是一般的混乱。如果有读者想好好梳理一下时间的话,可以去看曹天元写的“编年体”量子力学史话《上帝掷骰子吗》。然后你就会发现本文的文笔是多么的稚嫩,文学气息多么的贫瘠。(还是说你们不比较就已经看出来了?)
参加比赛之前我写过的最长的文章就是800字的作文,万万没想到自己真的可以写出上万字的文章。虽然匆匆写就的文章中可能存在着不少文学、语法、逻辑、科学上的错误,因为时间紧迫也没办法像写论文一样查阅一堆专业认可度较高的文献,只瞟了几眼维基甚至百度百科就凭着上课和讲座中道听途说的内容来科普了(自谦的说法,我还是比较认真写的啦)。平心而论,我看过的科普作品实在不多,从小在一个连书店都没有的八十线小山村长大,能在课余时间把学校发的《自然》《科学》(课本,不是杂志)《课外阅读》翻来覆去看几十遍,中学时期倒是有机会去小县城的新华书店趁着店员不赶人的时候偷偷看着书。然而那时候所能翻到的科普书籍往往都只是在序言中写着“能把一个科学原理对扫地的女仆讲懂了才算是真正的科普”但在正文却只知道堆砌数据和干巴巴资料,连课本都比它们讲的有趣。因此自己尽量不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一样索然无味,就算不能把科学原理让扫地女仆都听懂(我的这篇文章肯定至少是初高中生才能看懂了),至少也不能让读者打瞌睡,为此特地添加了一些括号里的吐槽内容。
如果有耐心看完全文的读者或许会问,我又不学物理,了解这些微观世界知识有什么用?为了在妹子面前侃侃而谈?其实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我写这篇科普文章到底要像读者们科普什么,仅仅是一时兴起就编了一个质子的故事,看得懂的可以会心一笑,看不懂的也可以不明觉厉地看个热闹。但是后来慢慢有了一些想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物理学大爆炸的一段时间,那些物理学家们前仆后继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拨开在即将建成的物理大厦上方漂浮的两朵乌云,创立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段历史光是听着就热血沸腾,更何况它还与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手机电脑里的各种电子器件息息相关。这些不太专业的科普或许能让读者对微观世界和量子力学有一些粗浅的了解,至少在有人说“电荷不存在”时学会自己思考其合理性。如果因此让更多人对物理产生兴趣,那就是意外之喜了(不过原来就对物理不感兴趣的人应该不会看我的这篇科普吧)。啰嗦了一大堆,差不多可以提交了,终于可以去复习即将考试的量子力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