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史话》

后记

169
4914
2

人类对于自然现象有一种天然的探索欲,人们总是对追求宇宙的本质有着天然的向往。所以物理、化学、生物学乃至天文学都是科普作品的热门体裁,而介绍工程技术的作品则少之又少。大概是因为工程技术是自然科学的具体应用,涉及到应用,就会涉及到浩如烟海般的具体知识,涉及到确切的规格和定量。而想要理解具体的知识,又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长期的训练。

举个例子,对于电子电路的基本器件——运算放大器,普通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过,而要理解这个器件的工作原理,必须了解基本的电子电路知识,包括KCL和KVL定理、负反馈原理、基本的电容、电阻等元件的特性等等。这对一个不是电类专业甚至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普通人对于自然科学,理解概念比定量计算更加的实用。像市面上很多的科普书籍,全书不用一个公式就能解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的书对读者是友好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概念就足够了。而介绍一门工程技术,即使是仅仅从概念上理解,仍然特别困难。经过反复的尝试,作者觉得通过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在其中穿插一些基本的技术介绍,应该是可行的。因为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按照发展的历史顺序,一项技术一定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这个顺序有助于读者理解;其二是历史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相比于枯燥的理论介绍,读者更愿意听故事。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作品。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首先是对读者的定位,如果假设读者具有高中程度的知识,那要占用大量的篇幅进行基本层面的介绍。如果假设读者具有理工科背景,那似乎受众又太小,真是个纠结的事情。所以读者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各个章节的深入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章节几乎全是故事,而有的章节,则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论述。这其实是就是作者的纠结心态的反映。

另一个困难则来自于素材的缺乏。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只有区区一百年,但是这个一百年又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百年。这一百年人类创造的东西,比人类之前历史上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而电子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又是这一百年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淹没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让人们无暇去回顾过去,很多事情经过几十年就变得完全模糊了。1912年电子三极管被发明,这可以看作是电子技术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仅仅三十多年后,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就把电子管完全淘汰了。而现在的本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根本就不知道有电子管的存在。又比如运算放大器又为什么称之为“运算”二字,“运算”二字又是因何而来的,大概能说清的人也不是太多。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查阅到的资料非常的有限。在这里说个笑话: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电子学历史只有100年,很多关键的见证人都还在世。坏消息则是,就因为他们还在世,因此挖掘他们故事的文献并不多。而作者又是一个普通科普爱好者,不是什么大作家,也没有机会去面对面的采访他们。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篇幅有限,时间亦有限。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上,还有很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没有挖掘出来。还有很多神奇的器件、重要的理论、有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没有介绍。匆匆之间,就要到了截稿的日子了,文中的一些内容,也来不及去考证和精修了。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要生气,后面这个系列的连载还会继续下去,并且会不定时进行精修。当然是在另一个平台了,有兴趣的可以私信作者。

+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2-05 21:04

很不错的一篇科学史,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匿名 2018-01-28 11:42

作者将电子的技术发明、创新,科学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创业、产业的发展,代表性人物的关键性贡献等方面内容用十分生动的笔触很有条理地串在一起、融为一体,读来兴趣盎然,不忍释卷,本文是一篇难得的有趣有知有味的科普佳作。更难得的是作为90后的作者,还非常谦虚,可贺更可喜!建议:适当减少溯源性的插述,以使主线更清晰,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插述多了,读者就会走神。也建议多修改,彻底消灭错别字。

匿名 2018-01-24 16:15

图文并茂的一篇科普文章,把电子技术的前世今生都讲了一遍。如果不限制字数,我相信作者可以继续写到现在的量子计算机。作者在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电子元器件发展的过程中,也讲述了几位对电子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内容丰富饱满,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目录(共12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