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人类对于自然现象有一种天然的探索欲,人们总是对追求宇宙的本质有着天然的向往。所以物理、化学、生物学乃至天文学都是科普作品的热门体裁,而介绍工程技术的作品则少之又少。大概是因为工程技术是自然科学的具体应用,涉及到应用,就会涉及到浩如烟海般的具体知识,涉及到确切的规格和定量。而想要理解具体的知识,又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长期的训练。
举个例子,对于电子电路的基本器件——运算放大器,普通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过,而要理解这个器件的工作原理,必须了解基本的电子电路知识,包括KCL和KVL定理、负反馈原理、基本的电容、电阻等元件的特性等等。这对一个不是电类专业甚至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普通人对于自然科学,理解概念比定量计算更加的实用。像市面上很多的科普书籍,全书不用一个公式就能解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的书对读者是友好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概念就足够了。而介绍一门工程技术,即使是仅仅从概念上理解,仍然特别困难。经过反复的尝试,作者觉得通过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在其中穿插一些基本的技术介绍,应该是可行的。因为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按照发展的历史顺序,一项技术一定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这个顺序有助于读者理解;其二是历史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相比于枯燥的理论介绍,读者更愿意听故事。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作品。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首先是对读者的定位,如果假设读者具有高中程度的知识,那要占用大量的篇幅进行基本层面的介绍。如果假设读者具有理工科背景,那似乎受众又太小,真是个纠结的事情。所以读者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各个章节的深入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章节几乎全是故事,而有的章节,则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论述。这其实是就是作者的纠结心态的反映。
另一个困难则来自于素材的缺乏。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只有区区一百年,但是这个一百年又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百年。这一百年人类创造的东西,比人类之前历史上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而电子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又是这一百年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淹没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让人们无暇去回顾过去,很多事情经过几十年就变得完全模糊了。1912年电子三极管被发明,这可以看作是电子技术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仅仅三十多年后,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就把电子管完全淘汰了。而现在的本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根本就不知道有电子管的存在。又比如运算放大器又为什么称之为“运算”二字,“运算”二字又是因何而来的,大概能说清的人也不是太多。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查阅到的资料非常的有限。在这里说个笑话: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电子学历史只有100年,很多关键的见证人都还在世。坏消息则是,就因为他们还在世,因此挖掘他们故事的文献并不多。而作者又是一个普通科普爱好者,不是什么大作家,也没有机会去面对面的采访他们。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篇幅有限,时间亦有限。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上,还有很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没有挖掘出来。还有很多神奇的器件、重要的理论、有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没有介绍。匆匆之间,就要到了截稿的日子了,文中的一些内容,也来不及去考证和精修了。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要生气,后面这个系列的连载还会继续下去,并且会不定时进行精修。当然是在另一个平台了,有兴趣的可以私信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