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慈仁: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青蜜编辑部
2017年8月22日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学松鼠会、科普中国承办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于2017年7月1日启动,目前火热征稿中(官方网站:http://sci.kpcswa.org.cn/)。今日推出作者悟慈仁的个人访谈。
悟慈仁今年26岁,毕业于上海杉达学院法学专业,目前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法学专业毕业的悟慈仁认为,法律在各个领域内的反映归根是某种工具、制度和价值观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缔结和传递,把法律换成物理准则、世界秩序、社会模式等也同样适用,所以总有很多东西是跨领域、跨学科的,比如通用的逻辑、观念和感受,这些让他跨越身后之物,来到这个所谓科幻的领域,同样也能带他到其他的地方。
写作可以让他时常可以感受到,无论他的工作究竟是什么,究竟在做什么,它们都可以在最后变成他文字世界中的一砖一瓦,所以有趣的便多一份欢笑,无趣的便多一份忍耐,因为在这之间,总是能拥有不同的收获。
悟慈仁喜欢阅读,他认为阅读是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编织世界的源头之一,在看过诸多小说之后会发现,其实现在大家所写之物中的许多点子、感受在其他作品中都有体现,而我们能做的有时候更多只是将自己所见的皮肉包裹在那些人类千万年都在讨论的命题骨架之上。他觉得科幻小说也好、写实小说也罢,剖开它们的外观,核心对世界构成的探讨和表达实质都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他在小说的阅读、创作过程之中,并没有对小说的种类有过多的区分。他认为科幻也可以很武侠,科幻也可以很悬疑,科幻也可以很温情,所谓的科幻,其实只是人类主观的一种区分。
除了阅读以外,悟慈仁还喜欢看电影,有很多人说过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更像梦境,在看过许多科幻电影、看过许多悬疑电影、看过许多不知如何标注的电影之后他的确感受到了感官与感受相结合的快乐,也让他在小说创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些画面、形象的表达。他的作品每一段的分割其实也电影的剪辑十分类似,他认为很多东西都具有共通性。
最初开始写作是在悟慈仁高中的时候,正式想着以写作作为人生陪伴事项之一是在他进入大学之后,“看了一些,读了一些,感受了一些,只让自己难过、快乐岂非很无趣,于是用某人曾经形容写作的一句话来说‘想写作的冲动来源于一种灵魂撕裂的痛楚,唯有流于文字,方能缓解不适片刻’”他说。
在他有了创作想法之后,他感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灵光乍现的源泉。此次他创作的《普罗米修斯》便是有一次和别人谈起自己书中看到人类进化是从吃熟肉开始。正好那时又有报道说粮食短缺,两者的交替让他一下想到了这两个结合出的一种世界的可能:无限的粮食+加热的肉食+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他这篇小说的创作契机。而说到克服精力上的困难,他个人感觉谈不上,他觉得写作是一种释放痛苦和思想的过程,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是一种快乐和休息,工作之后写作是放松精神的,所以他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而享受的事。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他并不只写科幻小说,他会写所有有趣和想写的东西,他觉得如果单纯局限在科幻题材,那写出的小说肯定不怎么精彩,而他也能保证读者看到好看的科幻小说的那核心绝对不是单纯的理科知识。他写过如果世界没有法律之后会如何的小说、写过高房价下扭曲的爱情和人情等诸多题材的微小说。
他自称万事迷,只要好玩有趣他都迷,科幻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在看书和写书之外寻找与科幻的交集,那或许就是原本的高中专业选的是化学,这不仅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也为写作添上了理性的翅膀。
虽并非“磁铁”,但他还是很喜欢刘慈欣老师,他很喜欢刘慈欣老师的短篇小说,认为非常精彩。最近又读了郑渊洁的短篇小说集,脑洞和精彩程度同样也让特别喜欢上了。由于写作题材广泛,让他执笔写作的倒并非是科幻小说的影响,而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作品中那种人在江湖的社会无奈,每个个体的爱恨情仇让他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源头,而这些被披上不同的题材便成为了不同类型的小说。所以不在于写什么类型,因为殊途同归。
关于科幻,他认为,科幻只是一个定义和分支,悟慈仁拿着剑是武侠小说,悟慈仁坐着飞碟是科幻小说、悟慈仁踩着云彩是玄幻小说、悟慈仁拿着笔是纪实文学、其中可以加入言情、悬疑,甚至,这几者都能贯通:悟慈仁弃笔从戎,不幸被外星人捉走,放回时练得了一身腾云驾雾的本事。不知道如此定义是否会招来真正的科幻作家的嗤之以鼻,但他终认为将命题、学科过分狭隘的分类是一种既得利益者的固步自封和浅显定义。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从来都是不进行区分的。(采访/青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