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雾”会美回来

0
7742
0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雾色空蒙,云雾缥缈的美景是多少人的诗和远方。

而如今,说到雾好像必然就有霾,大家好像已经是谈“雾霾”色变,称“雾霾”为健康的“隐形杀手”。雾、霾常常相随相伴出现,很多人不加区分的将雾和霾统称为“雾霾”,好像是一种天气现象。其实,在气象学上,雾和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天气现象,科学的叫法应该是“雾和霾”。

听听古人怎么说

“雾”和“霾”两个字,古已有之。辞书之祖《尔雅·释天》中说:“风而雨土为霾”,“地气发天不应曰雾”。

《说文解字》中说:“地气发,天不应曰雾,从雨”。地气,地表蒸发的水汽,所以,雾的主要成分是水汽。霾则是“霾,风雨土也”。雨在这里作动词,就是大风吹起的尘土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古人短短两句话,你是不是也瞬间明白雾和霾的成分不同。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从山间林地到海滨乡村,在古人眼里,雾更多的是诗情和画意。

霾,自古就不受人类待见。“霾”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霾”字好似一只狸猫在“雨土”中行走。商代甲骨文与霾相关的卜辞曰:“霾其有咎”,意思是说这种天气会对人不利。

说到这里,瞬间感受到了古人发明这个字的悲悯之心。甲骨文中那只可怜的狸猫,大概是被暴雨般的尘土埋葬了吧。古人用委婉的方式提示这种现象的危害,表达着对人类自身的警醒和关怀。

在这里不得不膜拜古人的智慧,你是不是也觉得古人创造这个“霾”字的初衷,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灾害预警信号?

今天的“霾”到底是个什么鬼?

我们知道,大气中除了气体成分以外,还悬浮着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和固体杂质、微粒。

对于古人眼中“风而雨土为霾”的现象,现代人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更加精准的区别和表述。根据视程障碍的影响特征和成因,气象学上把沙尘类视程障碍现象分成了沙尘暴、扬沙、浮尘。

以前的霾主要是降尘,而如今气象学上说的霾,就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造成的空气浑浊现象。这些颗粒物统称为气溶胶颗粒,而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排放使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而这些颗粒物中往往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所以人们才会“谈霾色变”。

雾又是什么?

在气象学上,雾是指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大雾的出现最直接的就是对交通造成影响,航班延误、高速封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由于雾的浓淡不均,还会造成视觉错误,引发交通事故。

雾天,空气中的污染物与水汽相结合,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使污染物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受污染的雾,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当然,雾并非一无是处。在大雾天气出现以后,随着雾的消散,某种程度上又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很多风景名胜,也是因为有了云雾的存在,才格外神秘瑰丽。

中国自古是茶的故乡,说到茶,就不得不提到高山云雾茶。明朝诗人陈襄曾写到:“雾芽吸尽香龙脂”,正是云雾的滋润,才有了色香味俱佳的好茶。当你品一杯香茗的时候,你会想到雾吗?

如何区分雾和霾?

在气象学上,雾和霾除了定义、成分不同之外,二者的预警标准也不同。大雾预警主要以能见度为主要判别指标,霾预警除了能见度之外还要以PM2.5浓度作为判别指标,也就是说大雾预警级别表述的主要是能见度的高低,而霾预警级别表述的主要是空气的污染程度。

从形成条件来看,雾是空气达到饱和而发生凝结现象,所以雾往往出现在秋冬季节日出前或锋面过境前后。霾是颗粒物在空气中的累积和滞留,只要颗粒物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

从消散条件来看,因为雾的主要成分是水汽,怕升温和空气流动,所以太阳一出来,水汽蒸发,雾很快就散了。霾的主要成分是悬浮颗粒,所以霾的消散主要靠空气流动,也就是靠风吹。

从颜色上来看,由于水滴的散射作用,雾大多呈现乳白色或青白色。而形成霾的颗粒物更容易散射波长较长的光,导致视觉上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在污染特别严重时,霾会使整个天空变暗,呈现出黄色或橙灰色。

从形态上来看,雾是接地的云,具有云一样清晰的边界。而霾基本上就没有边界,是一种扩散渐变的形态。

从人体感觉上来说,雾给人的感觉是潮湿的,而霾的感觉则是黏黏的,脏脏的,严重的时候还会有特殊的异味。

现在还有一种的说法,以相对湿度为划分标准,把相对湿度在80%至90%之间时的空气悬浮物现象叫雾霾混合物。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因为雾出现时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100%,而霾的出现跟相对湿度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从气象观测上来说,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天气条件分析、大气成分指标是可以进一步判识“雾”和“霾”的,国际气象观测标准上是没有雾霾混合物这种天气现象的。

也就是这种说法,让人们更容易把雾和霾,扯在一起,搞得雾和霾一样声名狼藉,其实,都是污染惹的祸。如果雾会说话,这个“锅”它一定是不背的。

我们共同的期待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雾和霾的不同。在一些景区,已经有人利用雾的自然现象原理,进行人造雾,营造雾气景观,兼用来降温、加湿和除尘,以达到清新空气的目的。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相信有一天“霾”会减少或者会消失,期待“雾”会美回来。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10-31 23:56

阐述“雾”与“霾”的区别,从古人造字的智慧谈到今日科学的区分,恰到好处的运用诗词,能把道理说明白又不晦涩难懂。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可读性较强。

匿名 2018-10-08 16:21

不错的科普文!结合我国古代相关记述,富有文化气息,令人感到熟悉易懂。雾和霾又是当下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二者的区分也的确急需。

匿名 2018-09-28 20:49

"雾“和”霾“的确不是一回事,是不同的天气现象。但是在社会上长期被误解为”雾霾“是一回事,而且等同于”污染“。需要更多的科普作品进行解读。本作品比较通俗地讲述了”雾‘、“霾’的由来和区别。特别是题目《期待‘雾’会美回来》聚焦反映了社会公众的期盼。

高雪雨 2018-09-20 10:30

从雾和霾的定义,成因,影响,消散条件以及区分雾和霾的方法等方面相当详尽地介绍了雾和霾这两种不同的气象现象,一边引用典故,强调霾的危害即使在古代也已经为人们认识到了,一边为优美的雾“洗白”,很不错的文章,一点小问题是排版,那些小标题还是突出表示比较好。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