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为何是这么长呢?

1
3668
0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米”作为我们测量长度的单位,比如:小朋友身高1.3米,桌子长1米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米是这么长呢?其实“米”的起源和推广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一米到底是多长也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十七八世纪以前,世界上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长度标准不一样,给人们的贸易交流带来了困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试图建立世界上通用的长度计量标准。于是两位法国科学院院士约瑟夫·德朗布尔和安德烈·梅尚于1792至1799年,历时七年测量了法国敦刻尔克和巴塞罗那之间的距离,并由此推算出了地球北极和赤道之间的长度,将这段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作为计量单位“米”。当时人们认为地球的大小是永恒不变的,这样得出的“米”的标准也会永恒不变。

Image title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保存和重复得到“米”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结果做了基准的“米尺”,即一根X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保存在了法国档案局。这个最早的“米尺”也被称为米原器,它的精度可以达到0.1微米,也就是一张普通打印纸的厚度的千分之一。这就是最早的米的长度的由来。

这个米原器在法国用了100年,后来又制造了新的国际基准米尺,材料为铂铱合金。为了推广“米”的长度在国际上的使用,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以米原器为基准的米的定义。

Image title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米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米原器的精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找到了一种不容易损坏的基准——光。光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人们用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基准,这就是1960年进行第二次国际米定义的基础。用光波波长作为基准的米的长度误差为4纳米,也就是精度比原来的0.1微米提高了25倍。

Image title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米的定义达到了如此高的精度,人们探索长度基准的脚步就此停止了吗?答案是:没有!充满智慧的人们发现,在新的科学技术下,光速和时间可以测得更加精确的数值,于是在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利用光速和时间的乘积对米做了第三次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光速的国际公认值是299792458米/秒 。这样米的长度不但精度非常高,而且可以被重复测量。

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生活中所说的“一米”长度为什么是这么长了吧!看似普通的一个长度标准蕴含了这么多的学问!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知识,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在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科学技术正进入飞速发展时代,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质的飞跃。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10-15 19:06

本篇文章通篇都是在向读者描述不同时期人们对一米的判断基准是什么,而在对米的介绍方面内容较少。而且文章主要是由故事组成,作者个人表达观点较少。

匿名 2018-10-12 15:53

文章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结构完整。

匿名 2018-10-10 10:33

文章很简洁,较为清晰地介绍了“米”这个单位的定义及其定义方法的变迁,选题有趣。但关于“米”的第二次定义,讲得太简单,只说了是由光的波长为基础定义的,这样会造成读者很多的疑惑,说清楚点比较好: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废除国际米原器,将米定义为,氪-86原子的2P10和 5d5能级之间跃过所对应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江世亮 2018-10-09 17:26

这个选题看似简单其实要完整诠释不易。作者大致是说明白了。但感觉文章把一米长度的来龙去脉说明白了,但是最初缘何定这段长度为长度基本度量单位交代似乎还是不太清晰。还有巴塞罗那前最好注明西班牙。

赵文杰 2018-10-09 15:19

文章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科普了计量单位“一米”的由来。在文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光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人们用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基准,这就是1960年进行第二次国际米定义的基础。”光波波长并不是长度单位的基准,而是与光单位时间内的前进距离有关。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