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安全与更高效

1793
4238
3
先看评语
· 文章内容详实,知识点丰富,但行文结构有所欠缺,可以在开头增加一段叙述,而不是一上来就用小标题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排除有漏掉了一段的嫌疑),行文笔法务实,稍有些累赘,可以稍微精简一下突出重点 · 本文科学性较强,选题内容贴近生活、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文作者很用心,在科学性、可读性上明显下了力气,但叙事能力的欠缺明显成了本文的“短板”,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遗憾。例如:本文标题没有主语,通观全文,作者似乎想要说明管道燃气的先进性和安全使用管道燃气,但叙事线索较为凌乱,重点不突出;刻意求全,反而哪一点都没有说透。关于燃气的叙事,过于平面化,缺乏必要的对比、对照和修辞手法,教科书风格较为明显,照顾了科学性,但牺牲了可读性。 部分语句过于随意,严谨性不足。例如:“煤球和煤饼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家庭能源”“将煤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水煤气反应),其产物就是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需要进一步雕琢。 建议作者:1.果断取舍,删除或压缩与文章主体关联性弱的内容;2.加强叙事方面的着力,对部分语句的逻辑、文字的细节做更多的努力,加强本文的可读性;3.给文章一个与正文吻合的题目。 · 这篇文章介绍了家庭能源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避免其引发的安全事故,全文思路比较清晰,文章中也加入了具体的案例丰富文章,但文章标题太给文章减分了,作者可以直接在标题里点出文章的主体介绍对象。 · 这是一篇家庭能源方面科学性很强的一篇科普文章,整篇文章通读下来可以感受到作者翻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一是标题不够明确,没有点名文章的“主角”,第二,整篇文章显得太过于严肃,如果作者文笔再略微俏皮一点就更好了。整体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1.城市居民家用能源形式的进步和变迁

家庭能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烧水煮饭离不开它。使用怎样的能源也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最初农村居民大多以燃烧树木和稻草来获取能量,城市居民则使用燃煤来获得能量,包括直接燃烧煤块,煤球或煤饼等等。

煤球和煤饼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家庭能源,煤球是煤末加水和黄土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制成的小圆球。而煤饼别称蜂窝煤,呈现中空的圆柱状结构。煤球和煤饼制作工艺落后,燃烧后污染大,不利于环境保护。之后人们开始使用煤油炉,煤油炉是明火煮食的炉具,燃料是煤油,出现于1880年代,之后取代了烧柴、炭的传统炉具。煤油炉的外型以铁皮为主,基座的铁箱注满火水。火水由十数条棉线(灯芯)吸引至火水炉的顶部,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火,给火水炉头露出半寸的棉线点燃,就能生火煮饭了。煤油炉使用的燃料是可燃液体煤油,如果不慎将煤油炉碰翻遇明火就会起火,有爆炸危险,所以这种家用能源方式也不是很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则使用上了更方便,更清洁的气体燃料——城市煤气。

在上海,最早使用的是人工煤气,人工煤气的供应最早源于1865年,它由煤、焦炭等固体燃料或重油等液体燃料经干馏、汽化或裂解等过程所制得的气体,刚开始是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一些英国商人投资建厂,给上海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项举措也在1867年正式盈利。杨树浦煤气厂和吴淞煤气厂先后建成投产,截至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年总供气量为2983万m3,家庭用户仅1.74万户,民用煤气普及率仅为2.1%,其实上海城市煤气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缓慢的。

在逐步发展管道燃气的过程中,上海居民也曾使用另一种燃气——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得到了普及,它与石油和天然气一样,是一种化石燃料。液化气是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由多种低沸点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主要成分是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杨树浦煤气厂、吴淞煤气厂多次改建、扩建后,液化石油气在1972年得到了全市的统一管理与经营。自上世纪90年代,用上人工煤气的家庭已达237万户,全市人工煤气供应量达18.7亿立方米,最高煤气日用量超过800万立方米,基本告别了煤球炉的时代。

上世纪末,天然气粉墨登场。天然气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也有少量出于煤层。它是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能减少近100%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50%的氮氧化合物排放量,能从源头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天然气热值是煤气热值的2.5倍,燃烧效率更高。

天然气从1999年开始正式供应,到2015年底天然气完全替代人工煤气花了16年。截至2016年底的数据,天然气客户567万名,液化气客户93万名,年供应天然气76.1亿立方米,液化气7.9万吨。

2.国际先进的管道燃气

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管道燃气比我国要早得多,当我国还在使用混合气的时候,他们已经使用上了以甲烷为主的燃气。他们也有自己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和前苏联地区,这已形成数个跨地区和国家的供气系统,并与城市配气管网衔接,全面连接气源、储气库、发电厂和城市配气管网。当然因为天然气输送管道的问题,欧美俄也展开过多次“天然气”的谈判。而北美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则是采用合成甲烷的方法。我国没有走西方国家这条路径,我们有本土资源的保障。

在中国刚开始使用的城市煤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通过管道传输通到千家万户。这种混合气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来源是将煤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水煤气反应),其产物就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所以这种混合气也称为“水煤气”。

Image

另一个来源是从煤的干馏中得来的。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高温可得到气,液,固三种产品。其中气体产物——焦煤气的成分就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所以上海煤气最初主要来自上海焦化厂的焦煤气。

混合气虽好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混合气中一氧化碳是有毒性的气体,一旦泄漏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发达国家早已淘汰使用混合气的管带煤气,采用以甲烷为主的煤气。他们在催化剂的帮助下,将混合气转变为甲烷:

Image title

虽然成本略高了一点,但甲烷的燃烧热值比混合气高出两倍多。更重要的是甲烷如若泄漏,他不会使人中毒,当然更安全。

我国上海地区正在逐步过渡到使用天然气。浦东地区早已全部使用东海气田的天然气,浦西部分地区从2004年元旦起也开始使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上海全市基本已经步入国际先进水平,管道煤气实现了甲烷化。

上海电视有一档节目《案件聚焦》,在浦东地区使用天然气之后曾报道过的一起案件:有两个外来打工妹,是一双形同姐妹的好朋友。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一个勤劳节俭,一个好吃懒做。后者因为囊中羞而萌生了夺财害命的恶念,于是她带了加了安眠药的饮料到小姐妹家中给她喝下。当然她的小姐妹很快就睡着了。她趁机偷走小姐妹的全部财产。临走,还把煤气管子剪断,打开煤气,溜之大吉。她本以为一个小时之后,她的小姐妹就会一命呜呼,人不知,鬼不觉,没人会知道是她干的。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小姐妹租住在浦东,那个受害者醒了之后立刻报警,当晚犯罪嫌疑人就落网。第二天报道说,警方以最快的速度破获了一起故意杀人案。其实大家想想,最应该感谢的是甲烷。

有人质疑过改换成天然气是否会价格要高一点。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2008年11月10日起,煤气每立方是1.25元,天然气是2.50元天然气的热值约为8500千卡/立方米,是混合气热值的2.3倍左右,因此天然气的用气量将大大的减少。每月燃气费用支出将基本与过去持平。

3.安全使用管道燃气

煤气爆炸是煤气与助燃性气体按照一定的浓度混合在引燃能量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快速燃烧过程,或是煤气在过压情况下引起密闭外壳破裂的过程。煤气与助燃性气体形成爆炸混合系,往往是由于煤气中含氧量过高,或煤气系统进入空气以及煤气外泄与空气混合等原因引起。煤气爆炸事故多发生在煤气发生、净化、使用和贮存系统中。

上海安顺路就有过一起煤气爆炸事故,造成二人死亡。当时该户一位老太太,早上起来闻到煤气味道,仍点火烧开水,不幸引起爆燃事故。

目前上海普遍使用的都是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不用提,但哪怕是优点多多的天然气,它成分里的甲烷也是可燃气,一旦泄漏,其浓度达到一定范围,遇到明火也要发生爆炸的。

上海浦东一小区民居就有一起天然气爆燃,造成2人烧伤3人表皮划伤,爆燃产生的气浪都将窗户玻  璃震碎,可见危险之大。

如果遇到遇到意外火灾,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将它扑灭。灭火的方法很多,大致有下列几种:

(1)窒息法:这是针对燃烧条件中的氧化剂,不提供氧或降低空气中氧的浓度小于14%,强制使燃烧反应停止进行。就像人突然没了氧气要窒息一样。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炸油条的锅子突然着火了,只见炸油条的师傅从容地回身拿一个锅盖,往油锅上一盖,火立马就息了。这就是窒息法。用土覆盖可燃物扑灭燃烧也是窒息法。

(2)降温法:这是针对燃烧条件中的点火源的。众所周知,点火源的作用是将可燃物的温度提高到燃点以上,降温法则反其道而行之,让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在冷却法中用得最多的东西,就是水。因为水的热容量很大,每一克水温度升高一摄氏度,就要吸收一卡热量,试想那么大量的水射到可燃物上,温度要上升几十度,甚至还会汽化,当然还要吸收蒸发热,一下子就可让可燃物的温度降下来。除水之外,二氧化碳灭火器也有冷却作用。

(3)疏散隔离法,这是针对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的,我国有句成语曰:釜底抽薪,这就是疏散隔离法。把可以燃烧的东西都拿走,当然就烧不起来了。森林火灾是很难扑灭的,为了有效的扑灭它,消防队员常常会在火蔓延的前方,挖一条深沟或砍倒一片树木,待火焰蔓延到此,就再也没有东西可烧了,这就是隔离法。这种方法的一个要点是“断源”。例如,厨房发生火灾常由煤气引起,此时首先要把煤气阀门关闭。若是液化石油气,则要把液化石油气罐搬离现场。

管道燃气已是通常百姓必不可少的物件,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因此,了解一点相关的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切记,切记“安全第一”!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高婧洁 2018-10-27 21:13

文章内容详实,知识点丰富,但行文结构有所欠缺,可以在开头增加一段叙述,而不是一上来就用小标题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排除有漏掉了一段的嫌疑),行文笔法务实,稍有些累赘,可以稍微精简一下突出重点

匿名 2018-09-13 17:12

本文科学性较强,选题内容贴近生活、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文作者很用心,在科学性、可读性上明显下了力气,但叙事能力的欠缺明显成了本文的“短板”,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遗憾。例如:本文标题没有主语,通观全文,作者似乎想要说明管道燃气的先进性和安全使用管道燃气,但叙事线索较为凌乱,重点不突出;刻意求全,反而哪一点都没有说透。关于燃气的叙事,过于平面化,缺乏必要的对比、对照和修辞手法,教科书风格较为明显,照顾了科学性,但牺牲了可读性。 部分语句过于随意,严谨性不足。例如:“煤球和煤饼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家庭能源”“将煤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水煤气反应),其产物就是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需要进一步雕琢。 建议作者:1.果断取舍,删除或压缩与文章主体关联性弱的内容;2.加强叙事方面的着力,对部分语句的逻辑、文字的细节做更多的努力,加强本文的可读性;3.给文章一个与正文吻合的题目。

匿名 2018-08-27 16:44

这篇文章介绍了家庭能源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避免其引发的安全事故,全文思路比较清晰,文章中也加入了具体的案例丰富文章,但文章标题太给文章减分了,作者可以直接在标题里点出文章的主体介绍对象。

赵文杰 2018-08-21 18:24

这是一篇家庭能源方面科学性很强的一篇科普文章,整篇文章通读下来可以感受到作者翻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一是标题不够明确,没有点名文章的“主角”,第二,整篇文章显得太过于严肃,如果作者文笔再略微俏皮一点就更好了。整体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