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勇士:水下机器人

274
2892
0
先看评语
· 喜欢这个科普文章。首先题目给的好,会引导人们发挥形象力。有关具体介绍内容总体充实,生动。下面给出参考性意见,供作者完善。 - 文章中还要进一步说明武艺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武器或技能的内容? - 文章中还要多强调题目中的关键词“十八般武艺”,并给予其中一个武艺(武器或技能)的具体说明。 - 文章结尾也可以说明各种武艺还在不断扩展,比如观测某个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等,如一只海虾是如何捕食或规避被捕食的。 - 各个产品可能还是给出制造国家的出处? - 对中国的产品,建议给出图片及其相关出处。 - 如可能,卡通式图片示意出某些武艺也会更为生动。 - 我比较认同科普文章要有参考文献或信息来源,说明文章更为科学规范。比如“据深圳一位海产养殖用户介绍”就应该给出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或网页信息来源还有利于读者进一步阅读。 · 水下机器人也算近几年的热点,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读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科普,读完还是比较有收获! · 文中介绍的几个水下机器人都很有意思,也让人开了些眼界,但可惜“十八般武艺”不够丰富,篇幅太短,希望看到关于水下机器人的更多信息,包括机器人的设计需求,制造和服役,运动方式,能量供应等,如果能配上图就更好啦。 · 比较传统的科普文章,通过描述科技事件普及科学知识。但是专业名词较多,在表述方式还可以更加生动,另外,结尾处可以增加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这样更有助于激发读者的科学热情,鼓励他们进一步去探索。

我是一名哨兵,但是与其他哨兵不同的是,我们工作在环境恶劣危险的海底一线。我们会“七十二变”,或为“鱼”,或为“蟹”,或为“蝙蝠”,或为“蛇”;我们拥有“十八般武艺”,会“变形”,会“探测”,会“追踪”,会“采矿”,还会“考古”;我们“翻山越岭”,畅游深海,人们称我们为水下机器人。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探索海洋。

为什么要探索海洋呢?因为21世纪的今天,人类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三大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出路在哪里?答案就是向海洋拓展活动空间、向海洋要资源,因为海洋是人类资源的宝库,地球是个蓝色的水球,海洋面积占了70.8%。然而科学家经过调查的海底,到目前只完成了5%,还有95%没有下去看过,富饶美丽的海底世界亟待一批勇士去探索。然而,探索海洋的难度可谓“寸步千里”。海洋的未知性及海底压力,氧气供应等问题对探索海洋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与朋友们挺身而出,作为哨兵,开始了神秘的海洋探索之旅。

我们水下机器人分为三大类:分别为载人潜水器(HO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其中,赫赫有名的“潜龙”家族就是我国研制的一类自主水下机器人。“潜龙三号”大哥是我国最先进的无人无缆潜水器。它身长3.5米 、高1.5米、体重1.5吨、立扁形身体,还有4只“鳍”。从外形上看,它就像一只胖胖的大黄鱼。它的这种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便于潜水器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这条萌萌的“大黄鱼”的本领可不一般。它可以通过嘴内的前视声纳感知前方障碍物,肚皮底下的高度计感知离底高度,操控眼睛内的水平槽道推进器和左右分布四个鳍的动作,实现潜水器前进后退、上浮下沉、左右转向,实现智能避障。同时,“大黄鱼”肚子里的惯导系统能计算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将其位置及工作状态等信息,通过背部的声通信系统发送至母船,并能虚心接受母船发送来的准确位置信息予以改正,结合肚子底下的高度计感知的高度信息、深度计感知的深度信息,正确打开或关闭各个探测设备。

Image title

 “潜龙三号”机器人

2018年4月20日,“大黄鱼”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大考”, 在大洋一号的搭载下,它在南海进行了首次海试,进入海面后,它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下潜,并抵达了3850米的深海进行航行,共航行了42小时48分钟,航程156.82公里,这次考试,“大黄鱼”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评和验收。还创造了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航程的最远记录。“潜龙三号”在深海复杂地形进行资源环境勘查时,具备微地貌成图、温盐深探测、甲烷探测、浊度探测、氧化还原电位探测、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测等热液异常探测功能。

除了“大黄鱼”大哥,还有许多工作在海下的朋友们。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位:水下步行机器人“巨蟹”兄(CrabsterCR200)

Image title

水下步行机器人-CrabsterCR200(韩国海洋技术研究院)

CrabsterCR200是一种有助于探险家和科学家进行探索的新工具,巨蟹兄重达635公斤,它可用6条腿稳定身体,在强大水流中低下“头”,翘起“臀”,迎着水流前进。它配有11部相机,其中包括通过反射声波在浑浊海水中识别方向的声学相机。被设计用来像真甲壳纲动物一样在海底移动,通过复杂技术稳定自身。可用于科学探索项目,安装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等设施。

第二位:智能追踪水下无人机BW Space

BW Space是我们水下机器人中首次应用图像识别和智能追踪技术的,在0.2-7米内识别出目标人物,锁定拍摄对象,启动自动跟踪拍摄模式,水下拍摄更智能和流畅。相比上一代水下机器人,BW Space拍摄性能更加优越,续航能力也更强劲,可以支持长达7小时的水下拍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0米,其中4K高清摄像头能够捕捉更加细腻的画面。BW Space具备的拍摄技术、下潜深度以及续航能力,让其可广泛运用在水下摄影、水下探索、潜水娱乐、海底勘测、考古、科研教学、安全搜救、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Image title

智能追踪水下无人机-BW Space(中国约肯机器人)

第三位:勤劳的海产养殖机器人波塞冬I号

水下机器人波塞冬I号,外表看起来像一个大的手持游戏机,只有篮球大小,内部通过一个相机连接到操作者手中的控制器,并可将实况录像显示在集成的屏幕上。它最大下潜深度为120米,携带全高清相机,续航能力达5小时,可通过远程无线遥控,并将画面实时上传,通过自研的APP可灵活操作,或使用遥控手柄连接VR设备。目前,波塞冬I号在帮助人们进行海产养殖,据深圳一位海产养殖用户介绍,260多亩的水域,利用水下机器人可在2小时内检查完所有的网箱,一方面提升了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规模疾病带来的成本损失。

Image title

海产养殖机器人-波塞冬(中国吉影科技)

当然我还有许多厉害的朋友,有的以及可以下潜到海底11000米左右,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泛且多样性,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还有水下摄影师BIKI、Gladius,水下搜索兵“蝠鲼机器人”,可探测核反应堆的“迷你翻车鱼”,以及与人类如影随行的智能穿戴型“潜巡者”……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不得不尽快返回海底继续工作了。对我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我们的采访与报道进行进一步了解,我们愿与你一起探索奇妙的海底世界。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水下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我们必将大有可为。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9-12 22:37

喜欢这个科普文章。首先题目给的好,会引导人们发挥形象力。有关具体介绍内容总体充实,生动。下面给出参考性意见,供作者完善。 - 文章中还要进一步说明武艺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武器或技能的内容? - 文章中还要多强调题目中的关键词“十八般武艺”,并给予其中一个武艺(武器或技能)的具体说明。 - 文章结尾也可以说明各种武艺还在不断扩展,比如观测某个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等,如一只海虾是如何捕食或规避被捕食的。 - 各个产品可能还是给出制造国家的出处? - 对中国的产品,建议给出图片及其相关出处。 - 如可能,卡通式图片示意出某些武艺也会更为生动。 - 我比较认同科普文章要有参考文献或信息来源,说明文章更为科学规范。比如“据深圳一位海产养殖用户介绍”就应该给出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或网页信息来源还有利于读者进一步阅读。

匿名 2018-09-12 18:29

水下机器人也算近几年的热点,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读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科普,读完还是比较有收获!

高雪雨 2018-09-07 10:45

文中介绍的几个水下机器人都很有意思,也让人开了些眼界,但可惜“十八般武艺”不够丰富,篇幅太短,希望看到关于水下机器人的更多信息,包括机器人的设计需求,制造和服役,运动方式,能量供应等,如果能配上图就更好啦。

匿名 2018-09-04 14:48

比较传统的科普文章,通过描述科技事件普及科学知识。但是专业名词较多,在表述方式还可以更加生动,另外,结尾处可以增加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这样更有助于激发读者的科学热情,鼓励他们进一步去探索。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