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想象

0
1598
0
先看评语
· 看得出作者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是较多、较宽的,对科学伦理问题也有思考。但是本文写作的逻辑性、表达的深度和流畅性等方面有欠缺。 · 文章流于罗列知识点,不够引人入胜,也缺乏对科技史史料的分析提炼。后面的议论部分有些散,论题不够聚焦。 且有些地方缺乏逻辑联系,如“虽然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是搞出来了!” · 1.结构:整体缺乏逻辑性,段与段之间缺少过渡连接内容,给人只是各个知识点堆在一起的感觉,导致文章易读性降低。“人工智能将会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届时95%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人类还能做什么?”文章提出一些问题,但并未给出相应解释,略显唐突。 2.语言:文章口语化过于严重,缺乏科普的严谨性。“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就有坏,有利就有弊,利大于弊即可。”、“一问才知是因为空气质量太差了!说来也是好笑!” 3.科普内容:文章简单介绍了科技发展过程,以及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的弊端,但各方面的讲述泛泛而止,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正确的科普可以做到“以小见大”,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将整个科普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而“各种问题都提一点,都说不明白”是一定要避免的情况。 · 文章更像是一篇有关科学发展的利与弊的议论文而非科普。文章中先简单回顾了科技的发展,然后转为讨论科技发展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几乎没有科学内容在内,作为一篇科普来说太过简单。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美好。

近代以前,人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花了几千年的时间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样,也没搞清楚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血液在身体里是怎样流动的,并且还一直以为炼金术真的可以炼出金子。1543年,哥白尼《天球运行论》的出版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地球乃至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并不再重要。接着,大批的科学家横空出世,有“天空立法者”之称的开普勒、“恒星的使者”伽利略、“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牛顿······他们的新发现让我们觉得宇宙中各星体的运行都有了秩序,不再混乱。但这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太远了,不管星星怎么运行,我们还是得直面眼前的生活。

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机械工业时代到来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式投入使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行业中,人类社会从“铁器时代”过渡到“蒸汽时代”。

这一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机器制造机器(工业化),这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在手工业时代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自行制作的简单生产工具,人作为动力推动工具,而工业时代的机器把这一切都解决了,人类自觉地运用自然力代替了人力,人解放了。那这是要失业无所事事的节奏吗?不存在的。

时代变得太快,没过多久,英国人法拉第发明了电动机,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灯、电话、电报机、电影放映机、四轮汽车、轮船等一系列新奇设备相继出现了,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时代呀!这时候的工业已经不再单纯依靠煤了,人们开始大批量开采石油(虽然至今对石油的成因仍存有争议),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这一数据猛增至2000万吨,以至于石油井架和炼油塔成为19-20世纪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

虽然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是搞出来了!20世纪50年代后,空间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接着人类自己也上天了,登上月球抑或是在太空中漫步,实现了几千年来人类飞天的梦想。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构建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我们正在逐步进入智能化的时代,人工智能、人工交互、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离我们也越来越近,这都是科技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未来可期!

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就有坏,有利就有弊,利大于弊即可。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的环境污染有多严重!城市的上空,还有多少蓝天白云?还有多少星光璀璨的夜晚?有多少次你会发现你居住的城市即使是天气晴朗但也是灰蒙蒙一片?我有一个朋友,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来杭州待了四年,每次回家竟然也会水土不服,一问才知是因为空气质量太差了!说来也是好笑!

8月初,新闻报道北极圈出现罕见高温天气,一度达到32℃,在我们的印象里,北极都是冰川覆盖、极度寒冷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有如此高的温度?有科学家预测,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那北冰洋的海冰可能于2040年左右完全消失,北极熊等生物也会遭到灭绝。虽然专家称北极主体地区气温并未出现明显异常,但这一事件也再度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个“持续变暖”的世界?

刘慈欣在《三体I·地球往事》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形象:天体物理学家叶文洁,早年的她经历过丧父、蒙冤、遭受出卖,加深了她对人性丑恶的认识,并希望外星人降临救赎人类。在“红岸”工作期间,叶文洁利用太阳作为天线,放大发射功率,向太空发射出地球的第一声啼鸣。八年后,叶文洁惊讶地发现了一条来自外太空的回复,但她并没有听从三体人“不要回复”的讯息,而是回复道:到这里来,用你们的力量解救人类的罪恶!这条讯息也导致了三体人对地球的全面入侵。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叶文洁?以她的视角来看,她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种做法没有造福人类,却置整个地球文明于不顾。所以,我们需要让科学家,包括科技工作者,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基因工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的问题层出不穷,诸如此类的科幻电影也有很多,如《2001太空漫游》、《我,机器人》、《银翼杀手》等,尤其是当2017年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0:3败于阿尔法狗时,被称为是人工智能攻破了人类智慧尊严的最后一道壁垒,人们坐不住了。人工智能真的可以代替或战胜人类吗?客观地说,人工智能将会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届时95%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人类还能做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给了我们关于未来的无限想象;另一方面也固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不是一个人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责任,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一旦我们考虑到这些问题,就必然会限制我们的想象。今天,我们不可能不去发展基础科学,也不可能退回到低技术时代,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科技活动也需要变得透明。

科学技术本就是一种工具,我们借以来发展人类文明。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速发展的科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江世亮 2018-10-24 21:55

看得出作者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是较多、较宽的,对科学伦理问题也有思考。但是本文写作的逻辑性、表达的深度和流畅性等方面有欠缺。

匿名 2018-10-18 16:44

文章流于罗列知识点,不够引人入胜,也缺乏对科技史史料的分析提炼。后面的议论部分有些散,论题不够聚焦。 且有些地方缺乏逻辑联系,如“虽然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是搞出来了!”

吴一波 2018-10-11 20:03

1.结构:整体缺乏逻辑性,段与段之间缺少过渡连接内容,给人只是各个知识点堆在一起的感觉,导致文章易读性降低。“人工智能将会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届时95%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人类还能做什么?”文章提出一些问题,但并未给出相应解释,略显唐突。 2.语言:文章口语化过于严重,缺乏科普的严谨性。“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就有坏,有利就有弊,利大于弊即可。”、“一问才知是因为空气质量太差了!说来也是好笑!” 3.科普内容:文章简单介绍了科技发展过程,以及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的弊端,但各方面的讲述泛泛而止,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正确的科普可以做到“以小见大”,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将整个科普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而“各种问题都提一点,都说不明白”是一定要避免的情况。

匿名 2018-10-10 10:46

文章更像是一篇有关科学发展的利与弊的议论文而非科普。文章中先简单回顾了科技的发展,然后转为讨论科技发展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几乎没有科学内容在内,作为一篇科普来说太过简单。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