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天边的大科学家与近在眼前的小故事—读《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有感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

2019年6月26日

文/姚月

提起钱学森,人们会说,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是“两弹一星”元勋,是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然而,去掉这些头衔之后,钱学森到底是谁,恐怕鲜有人能说得明白、说得清楚。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这套丛书的一大亮点,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了去掉这些头衔之后的钱学森。这些小故事既涉及他求学育人时的言行举止,又涉及他投身国防科研事业时的所作所为。编者告诉我们,那个远在天边的大师,其实就是近在眼前的普通人。这种写作志趣的选择及其对科普效果的影响,值得人们反复琢磨。然而,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这种写作方式将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简单来说,若大师只可仰望,恐怕让人感慨、敬佩有余,振奋不足。相反,在这套丛书中,大师一直是近在眼前的,因此读者更易产生真实感,有了真实感也就有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Image title

编者想要告诉人们,作为普通人的钱学森只是那个仰望苍鹰展翅高飞的男孩。在钱学森幼年时,某天,父亲钱钧夫带着钱学森到香山郊游。幼年的钱学森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看苍鹰忽而俯冲直下,忽而振翅冲天。这时,钱钧夫给他讲了《逍遥游》的故事,教育钱学森要像鲲鹏一样遨游天空,有远大的理想,不能像小麻雀一样碌碌无为,无志无能。幼小的钱学森大声地承诺:“我绝不当小麻雀,我要学鲲鹏高飞,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事。”可以说,鲲鹏展翅高飞的故事影响了钱学森的一生。2003年,92岁高龄的钱学森为《神舟圆梦》作序,其中就提到了《逍遥游》对他立志投身科技、为国效力的巨大影响。

晚年时,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读者可从若干涉及钱学森求学育人的小故事中窥见他关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大师之问”的回答。现仅“剧透”如下两个故事略述一二。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钱学森上大学期间。那时,同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的堂弟钱学榘在“国民党党义”课程中考了99分。钱学森得知这件事之后半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精力过剩?这种课你费那么大劲去背有多大用处!学校图书馆买来了许多新书,有时间多去图书馆看看书多好。”第二个故事发生在钱学森有了子女之后。某天,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拿着全5分的成绩单报告给钱学森。钱学森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淡淡地说:“其实也没有必要一定全考五分。”言下之意,值得反思。

读完这套丛书,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钱学森对待生活的态度。人到中年的钱学森执起教鞭,站上了三尺讲台。有一次,钱学森的一个学生把小数点点错了,钱学森得知之后,在黑板上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八个大字,教导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马虎不得。思绪至此,再立足当下,真是感慨万千,不吐不快。我们身处于一个过客越来越多的时代,凡得过,都且过,凡可敷衍,绝不尽力。过客轻装简行,少有负累,因此过客的一生或许多了份清闲,多了份豁达,却也少了份气势,少了份情怀。阅读这套丛书,读者可以从这一百多个小故事中看到钱学森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的生活态度。

以上几个故事在钱学森的百年人生中可谓沧海一粟。然而,当一百多个小故事汇聚在一起,这种拼接也足以勾勒出他的一生。读完这些故事之后,钱学森的身影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与之相随的,是有时稚嫩青涩、有时成熟稳重的声音。这些声音伴随着一帧帧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交错循环,这就是钱老的百年人生!

都说读书不能带有功利的心理,然而,读书也不能全然没有目的。若读者能从近在眼前的大师身上、从这若干个“小”故事中,读出些求学育人的道理、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个人之于家国的责任,就是以“小”见“大”,收获颇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