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创作也需要善于找窍门|新星风采系列专访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

2020年9月14日

Image title

文/李文清

刘海波,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中药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作为专业的中药研究工作者,刘海波是这样认识中医药的,他说:“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中不仅包含了现代科学中的药学、化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更有浓厚的文化和社会学方面的色彩。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有机会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从全景的视角探寻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有了这种对过去的认识和思考,就更有利于构思产生更合理的未来景象,进而创作出有预见意义的科幻作品。”

Image title

刘海波对科普科幻有兴趣是一直以来的事,但自己的创作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女儿需要他晚上讲故事陪她入睡,成语故事、历史故事被讲完后就只能自己创作了,于是他把一些科学知识编成了童话故事讲给她听。之前创作的一篇《云小白的奇异旅行》就是这样产生的。

刘海波之前参加过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的培训,在培训中初步了解了科幻创作中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之前投稿的科幻作品是他生平第一次科幻小说创作,原本准备了一些创意,但都写不下去,感觉形成不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他朦朦胧胧的产生了一个新创意,感觉非常有意思,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评审专家的评价还不错。其中有些专家的评语竟然和刘海波自己的构思意图完全一致,这让他惊叹不已,有一种遇到了知音的感觉。

由于刘海波是理工科出身,文学功底还是比较差的,这是他创作中的最大困难。他在撰写《无限脑力》这篇作品的过程中,就取了一个巧,全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全部用对话,后半部分使用了一种“评价报告”的文体,因此全文都避开了景物、情感这类的描写,用一种无情感的陈述方式,构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氛围。从评委的评价来看,这次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Image title

提到怎么看待国内科普创作和国内科幻创作的区别,刘海波觉得国内的科普创作和科幻创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科普工作一直受到国家重视,市场也比较看好,未来会有长期稳定的发展。只是在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中,科普工作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专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活动的激励机制。科幻创作在80年代火热了一段时间后,一度受到冷落,其文学性和科普性都受到质疑。导致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凋敝,作品发表渠道也非常少。只在刘慈欣《三体》一鸣惊人之后,才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未来科幻作品可能会取代武侠作品,成为社会大众消遣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