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我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的三场交集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
2020年9月21日
作者简介: 王欣,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教育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
2019 年5月成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培训
文/王欣
我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也是一个科普科幻创作者。二十年前,我刚刚走上讲台,面对着课堂上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既感到欣喜光荣,又有些紧张拘谨。为了把课上好,我经常泡在图书馆看书。有一天,我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课堂上知识写成一本有趣的书,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了解呢?就这样,我开始了科普创作。
第一本书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反响还挺不错。学生、同事都很喜欢,当当网上的读者也给了不少好评。于是,我又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创作了第二本、第三本……还记得第三本科普书出版的时候,我正在西班牙访学,科学出版社的编辑把新书《百感交集:人类感觉之谜》寄到了西班牙。我在万里之外打开包裹,触摸着那些整齐悦目的铅字,内心真是百感交集。我把书递给我的国外导师Malmierca,他虽然看不懂中文,但是他说:“欣,你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019年7月南京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培训
2013年,回国之后,华中师范大学就推荐我加入了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在这个团队中,我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热心的科普志愿者。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我对科普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以每年一种新书的速度持续进行创作,并且经常到图书馆、社区、大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我发觉许多人对脑科学很感兴趣,又知之不详,就创作了《打开黑箱:通过36部经典电影解密脑科学》。这本书既剖析了脑科学的热点话题,也通过电影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孙桂均主编对该书的出版非常关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张旭院士在一次国际会议的间隙看了书稿,欣然同意署名推荐,还邀请我到上海参加脑科学与未来社会研讨会。2019年,我还有幸受邀到上海进行SELF讲座,和蒲慕明院士等科学家一起演讲科学如何定义未来。
脑科学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存在危险的领域,蒲慕明院士、张旭院士等知名脑科学家都积极参与科普、向大众介绍中国的脑研究计划,并联合社会各界专家评估脑科学对未来的影响。在他们的鼓励下,我萌发了写一本脑科学科幻小说集的想法。我的科幻作品不仅是想象力的驰骋,更是沿着脑科学发展的轨迹去推测未来;我的目标并不是鼓吹脑科学有多么神奇,更是引导它向着更加有益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中科院SELF讲座
虽然我有着创作11本科普书籍的经验,也在科普时报开设了“脑科学欣语”专栏、“生命课堂”教育专栏,但是对于科幻作品还是一枚“新生”。为了写好这本书,我南下深圳、西行成都,东访南京、上海,参加了一系列与科幻相关的会议、培训。掐指一算,我已是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的“三季”学员了。第一场相逢是在2018年,我在水泄不通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礼堂聆听了王晋康老师的讲座,很受启发。那时科幻还不在我的创作计划之中,只是感到新奇。第二场是我专程飞往成都参加2019年5月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培训,得到吴显奎老师、松鹰老师等多位老师的热心指导。第三场是我在2019年7月赴南京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培训,得到冯伟民老师、拉兹老师、付昌义老师等人对作品的耐心指正。中国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老师多次教导我写作技巧,还经常荐书给我,前不久又从重庆给我寄来了一本神经科学专著。我努力地想要写好科幻、不辜负这些导师们的栽培,既出于对科幻创作本身的向往,更满含着对脑科学未来发展的无限期许。
中科院SELF讲座
近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优秀作品的评选开始了。我慎重地递交自己的作品《补天行动》,这是一个和脑机接口有关的科幻故事,希望它在各位评审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完善。期待更多的民众关注和热爱脑科学。我们两耳之间的“三磅宇宙”是世间最神奇的事物,值得探究和珍惜。
作为一位三度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培训的学员,我衷心感谢培训班的老师、同学们对我帮助,也感谢中国科普作协开展了这么精彩的活动。祝愿科普科幻青年之星活动生机勃勃地举办下去,带领人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迎接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