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的公开课 ——————可见光与红外线

1281
4230
1
先看评语
· 本文是一篇文字优雅的科普文章,对科学上探索可见光和红外线的故事描述清晰,却丝毫没有显得枯燥乏味。在文字上层层递进,内容通俗易懂,写作时读者感很强,读后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建议结尾部分对全息投影的描述还可更加详细。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 以散文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可见光与红外线的科学实验与发现过程的再现,文学语言突出,故事编排起伏曲折,结尾处具有文章高潮的效果,相对于具有普通知识的受众来说具有初步的科普效果,但在描述可见光与红外线以及全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方面未能描述清楚,只进行了概括性叙述未触及科学原理。另外文字部分语句不通、多字多词现象较多,提交前审核不够认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故事性。 · 这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普文,作者通过一堂公开课的形式,用代入感很强的对话语言嵌入了对可见光和红外线的介绍。文学创作上层层推进,内容情节具有吸引力,同时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了通俗表达,从更容易面向大众理解。整体来看,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 文章语言生动,结构完整,为读者介绍了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发现过程。文章没有干巴巴地介绍红外光是什么、可见光是什么,而是聚焦于实验设计和科学方法上,对于传播科学思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小红的班主任送给了她一张叶老师公开课的门票,作为她前不久助人为乐的奖励,这让她受宠若惊。

要说这个传说中的叶老师,可不是人人都能见的到的。她只在特殊布置过的礼堂里授课,上课十分生动有趣,像变魔术一样。她本人也像个魔术师,神神秘秘的。据说从来没有人近距离和她互动过,但是她在网络上却有一大堆小粉丝。

“去了之后注意观察,多思考,回来要写日记哦。”班主任叮嘱道。

唉,就知道有额外的任务,小红想。不过还好只是日记而已,不是什么难事。

到了那一天,小红一早到了指定的文化宫大礼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大多是和自己同龄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入口处需要检查手机和录影设备,会场要求所有人手机关机。除了有特殊证件的记者,任何人不可以使用录影设备。会场内有特殊扫描设备,一旦发现有手机等录影设备录像设备开机,会被立刻请出会场。

几分钟之后,小红顺利进入礼堂。她按照门票上的座位号,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区域。才刚坐下,公开课就正式开场了,周围全部都暗了下来。

渐渐的周围已经一片漆黑,不过好在自己身边前后左右都是些同龄人,倒也不孤单。过了一会儿,会场里隐约出现了一些星星点点,也不知道是什么。她可以清楚的听得到大家的窃窃私语,这种处于集体之中的安全感让她渐渐放平了心态,反倒从这种黑暗中生出了一份专注感。

正当人们都在这黑暗中交头接耳的时候,原本大礼堂的舞台的中间开始有了一丝光亮。接着出现五颜六色的光,隐约显现出一个女人的身影,就像是电影里红外线夜视仪里看到的人体。但渐渐的这种视觉效果又转变为平时常见的光学效果。不知不觉的,一位外貌清秀,白裙飘飘的女性,在黑暗中如魔法一般显现在了人们面前。

“叶老师!叶老师!”台下突然有小粉丝叫喊起来,小红是第一次来,有些局促。无意中触碰到座位上的一份纸质资料,小红好奇的打开。原来是发给每个座位上参与人员的活动简介。与以往的见过的纸质资料不同,这份简介是用荧光材料书写的。因此,尽管是漆黑的会场,依然可以看清资料上的文字。

“可见光与红外线”,资料上的抬头写着这几个字,接着后面是一些小字,介绍今天的主题。

荧光字散发着绿色幽蓝的色调,明明平时看来是些朴素甚至无趣的科普概念,此刻却仿佛有着了魔法的加成,透露出些许神秘感。

“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次的公开课。”台上的叶老师开始了她的演讲:“相信大家也看过手边的资料了。应该对今天的内容有所了解了。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可见光与红外线,现在还是请大家抬起头。”

小红抬起了头,她已经大致浏览完了资料上的荧光文字,大致就是介绍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定义,内容其实很多课外读物和网络上都可以查到,都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看了一边就能大致了解了。但她更想知道,今天的公开课,内容和网上的资料有些什么不同。

台上的叶老师,温柔的看着台下的人们,说道:“我知道,今天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怀着对科普知识的爱好而来,我今天想要讲述的知识,也许对你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叶老师把手摊开,手上如同变魔术一样,出现了一个三棱镜。

“哇~”台下一片哗然。

“瞧这是一个三棱镜。”叶老师温和的说着。“它并不昂贵。”

“但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它可以让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显出本来面目。灯光师,请给点光!”

刷的一道,黑暗的会场里突然一束光射向舞台,在地板上呈现出一个白色的光斑。

“大家觉这是什么光呢?”

“我知道我知道,这是太阳光!”

“不对,这是日光灯的光。”

“不对,这是七色光,老师拿那个三棱镜照一下,就会变成彩色的光!”

台上的叶老师微笑着。

“今天来的小朋友都很优秀,其实你们说的都没错。”

“这是一道白色的光,也是一道人工模拟的太阳光,同时,它也包含着许多其他颜色。”叶老师将三棱镜放在光线中,立刻那道白光分解成五颜六色的彩虹。

“哇,好看~”小红忍不住拍手,虽然这都是些她很小就知道的常识,但不得不说,亲眼看见光的变化,还是和这么多人一起在这样一个幽暗的礼堂里,印象确实深刻。

“大家觉得这里有几种颜色?”叶老师发问了。

周围的人都在举手,不知道是不是从众心理,小红也把手举的高高,和大家一样喊起来:“我知道我知道。”

“那么那边那位小姑娘回答一下吧。”

哇,真的叫到我了。小红心里怦怦跳。虽然都是很简单的答案,但是不同的环境下回答这样的问题,却让人又激动又紧张。

“我知道”小红回答:“是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小红一脸胸有成竹,毕竟,这个问题过于简单。

“谢谢你的回答,小朋友。不过我还有个问题,” 叶老师手一挥,空中突然浮现出7支细长的东西,“你们看这个是什么?”

由于离的太远,很多人看不清,但紧接着整个舞台背后呈现出这七个物体的放大版投影。

“温度计!这是温度计!”小红和台下的其他小观众都嚷嚷了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并不是多么稀奇的玩意,但不得不说,靠着炫酷的场馆特效,如同变魔术一样的操作,让小红兴奋不已,沉醉其中。

“小朋友,你猜猜,老师要用这些温度计做什么呢?”

小红看着台上那七只温度计,还有被三棱镜分出来的七束光线,有些怯生生的试探的问到:“老师,您是要测量光的温度吗?”

台上的叶老师笑的更灿烂了,“小朋友,你说的太对了。”

光,有温度吗?台下有人窃窃私语。

当然有了,不然家的光波炉怎么做饭的?另一个稚嫩的声音说道。

叶老师笑着,称赞到,“孩子们,你们都很聪明,也很幸运,你们比过去很多科学家都懂得更多的知识。但是我们始终要记住,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前辈,通过实践检验归纳出的结果。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虽然都可以从书本或者网路上知道一些前辈们总结好的知识和经验。但只有我们重新沿着前辈们的路再走一遍,才能体会到探索真理的乐趣和本质。”

老师突然说这么一大段话,感觉有点深奥,小红觉得自己得消化一下,毕竟自己还只是个小学生。正在思考着,叶老师又开始施展她的魔法。她挥了挥手,七支温度计就自己飞到了三棱镜后面的七色光中,每一支都刚好占据了一种颜色的位置。接着她又挥舞了一下手,空中又出现了两支温度计,分别飞向了三棱镜分化出的七色光谱两个边缘之外黑暗的地方,此时,舞台上的背景墙上可以清楚的看到7支放大的温度计,分别树立在三棱镜后面的七色光谱,另外两只隐没在光谱左右两边黑暗的地区,只能隐隐看到温度计边缘反射场内微光的反光。

“好了小朋友,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如果答对了,老师会送给你一份礼物,当然台下的小朋友们也可以举手回答,答对一样有奖。”

台下又有几个小朋友举手,叶老师分别点出来六位,加上小红,一共七位。

“听好问题。”叶老师打了个指响。“现在有9支温度计,我们已经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不同的位置,用光来加热它们,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过一会儿,哪一根被光线加热的温度计,温度上升的更快呢?”

七个小朋友分别和自己身边前后左右的朋友讨论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3个小朋友举手回答认为是红色光线中的温度计,有2个小朋友回答是紫色光线中的温度计。还有1个小朋友回答,他们的温度是一样的。

叶老师笑而不语。

只有小红迟迟没有回答,低着头思考。

叶老师温柔的问到,"小朋友,你有答案了吗?”

小红抬起头,迟疑的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七色光谱的两边并没有,光,为什么也要各放一支温度计呢?是为了测量室温吗?”

她这一问,台下的孩子们也仿佛恍然大悟,是啊为什么要在没有光的地方分别放一支温度计呢?

“是个好问题。”叶老师用很好听的声音说道:“那么有没有谁觉能回答她的问题?你们觉得为什么会有多出来的2支温度计。”

台下的一个小朋友积极的举手:“我知道!”

“那么,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吧。”

那小朋友站起来,一脸兴奋的说:“是为了测量室温,对比光照下和无光照下的温度差异,对吗?老师?”

“好孩子,你知道吗?你和发现天王星的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想到一块儿去了呢。”

“哈,真的吗?”尽管小朋友并不知道威廉·赫歇尔是谁,但是他知道海王星,发现海王星的科学家,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人吧,能和他想到一起去,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1800年威廉·赫歇尔为了测试哪种颜色的光线是产生热量的主要原因,也做了和我们今天一样的实验,为了做好参照。他也在红光之外的边缘和紫光之外的边缘各放了一只温度计。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共放了9支。”

“非常感谢几位参与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你们可以先坐下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听到最正确的答案,但是追求科学需要的敢于尝试,大家的今天探讨问题的勇气和好奇心就是最好的科学精神。”

叶老师挥了一下手,志愿者给刚刚站起来会带问题的小朋友都送上了纪念品,小红当然也得了一份,把她周围几个孩子羡慕的不行。

叶老师开始说话了,小红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继续全神贯注的看向台上。

“今天我们有了最好的疑问,最好的实验设计,最好的同学们,但我们还缺少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在320年前,有人通过实验发现了,今天我们将重现这个实验,我们所有人都会见证,那支被加热的最快的温度计,会是哪一支呢?”

叶老师再次打了一个响指头。

舞台背景墙上,又出现了9个屏幕,分别是9支温度计的特写,其中放在最边上的黑暗区域的两只温度计,是用特殊的滤镜拍摄出来的,并不是平时看到的自然光,但水银柱的细节清晰可见。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9个影像不是实况,而是录播。是刚才已经发生的实验过程。”

“实际上,就在刚才大家互动的时候,我们的实验过程已经完成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这9支温度计的变化吧。”叶老师拍了拍摄,背景上新出现的9个画面开始播放。

“这?”台下的孩子们惊呆了,9支温度计里,温度上升最快的,居然是位于红色光区外围的黑暗处的第8支温度计。

可是,为什么呢,那里并没光照啊?

“老师也不明白,为什么那里明明是照射不到的地方,为什么温度计显示出来的温度上升的却最快呢?”叶老师微笑着,等待着孩子们的思考和回答。

为什么呢,那里没有光,没有光?不对!那里有光!我想到了!

小红把手举的地高高的,她突然想到300多年前那位天文学家,应该也是这么偶然了发现了红光之外的那种光吧,那种肉眼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光!

“还是那位小姑娘,你继续回答吧。”叶老师似乎对小红情有独钟。

“老师,我知道了!那里虽然是黑暗的一片,但是有光,只是我们看不见,所以才会有可见光的说法,红橙黄绿青蓝紫,实际上就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光,也就是可见光,但是在红光外面其实还有其他我们看不见颜色的光,因为那个光线被三棱镜显示在红光之外,所以被叫做红外线?对吗?老师?”

叶老师拍着手,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着小红,“刚才,我们这位同学,经历了威廉·赫歇尔当初经历的一幕,人类就是这样发现了红外线。”

“之后的人们将波长为0.75~1000μm,红光之外肉眼不可见的电磁波,称之为红外线。红外线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可以加热物体,可以用于医疗,还可以在疫情期间帮助我们零接触的测量体温。”

“红外线的发现是出于偶然,这个世上的很多发现,都是出于偶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每一次都靠偶然接近真理,但是我们应该敢于尝试,善于思考,只有不断的去探索真理冰山的一角,才有可能逐渐绘制出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

“那么,老师,紫光之外,是不是也有个看不见的光。”小红接着追问。

“是的,孩子,你发挥了人类善于联想的特长。不过,我们这一堂的公开课并不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参加我们下一次的公开课。”

“好的吧。”小红没想到,这么快,公开课就结束了了,她还觉得意犹未尽。她想起班主任的叮嘱,要注意观察,多思考,要写日记。

注意观察。注意观察。

“叶老师,我还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小红问到。

叶老师笑着,“我们今天的课时快结束了,不过,抓紧时间的话,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哦。”

小红有些紧张的抓了了抓头发,鼓起勇气,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师,你,也是光吗?”

叶老师迟疑了一下,突然笑了,接着她整个人飞了起来,在场上绕场一周。这情景看起来像某一年的奥运火炬手,全场的孩子们都惊呆了。大家都在窃窃私语,叶老师果然是魔法师,不对,是仙女,反正不是普通人。

叶老师最后停留在小红面前,缓缓落下,她的裙子穿透了座椅。一双眼睛看着小红:“你真是个细心的小姑娘,是的,我也是光。不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因为,老师,你没有影子!”

后记:(全息投影虽然可以模拟出逼真的影子,但是,成本很高。O(∩_∩)O哈哈~)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20-10-22 09:17

本文是一篇文字优雅的科普文章,对科学上探索可见光和红外线的故事描述清晰,却丝毫没有显得枯燥乏味。在文字上层层递进,内容通俗易懂,写作时读者感很强,读后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建议结尾部分对全息投影的描述还可更加详细。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匿名 2020-10-11 22:13

以散文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可见光与红外线的科学实验与发现过程的再现,文学语言突出,故事编排起伏曲折,结尾处具有文章高潮的效果,相对于具有普通知识的受众来说具有初步的科普效果,但在描述可见光与红外线以及全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方面未能描述清楚,只进行了概括性叙述未触及科学原理。另外文字部分语句不通、多字多词现象较多,提交前审核不够认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故事性。

匿名 2020-10-02 22:37

这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普文,作者通过一堂公开课的形式,用代入感很强的对话语言嵌入了对可见光和红外线的介绍。文学创作上层层推进,内容情节具有吸引力,同时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了通俗表达,从更容易面向大众理解。整体来看,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匿名 2020-09-26 13:36

文章语言生动,结构完整,为读者介绍了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发现过程。文章没有干巴巴地介绍红外光是什么、可见光是什么,而是聚焦于实验设计和科学方法上,对于传播科学思想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