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寻找食物

49
1382
0
先看评语
· 文章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带孩子在山林游历的过程,从认识野兰花、识别野蘑菇、野柿、野板栗,通过看、嗅、尝、辨等手段,详细记录了一次女儿在野外自然环境的生存体验。语言流畅,特别是“无法判断野外食物是否可食用时,可先找有动物吃过的野果和食物。”让读者激发内心的共鸣。 · 原本不是户外爱好者的读者看完这篇文章后也许会更加喜欢丛林呢(笑)。但比起科普作品,本文更像是一篇游记。希望作者在记录生活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多的科学元素,把科学实用的户外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 作者着笔细腻,语言温柔真实,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自己带女儿探寻山野的真实经历,从而对如何在野外寻找食物进行了介绍。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也易引发读者心中的共鸣!但在科学性上,文章明显用力不足。若能将一些科学方法知识等寓藏内容之中,将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 读罢该文,一个在大自然中循循善诱的父亲和一位冰雪聪明的女儿形象呼之欲出。这更像是一篇自然笔记,通过看、嗅、尝、辨别等手段,作者详细记录了一次在野外对女儿在自然生存方面的训练。语言质朴,读来受益。提一点建议:第一段可以不要,直接入题;第二段第一行“国庆庆”,多了一个字;另外,文中的科学性有待提升。不能因为是野外,遇到的东西就叫“野柿子”,“野猕猴桃”,“野香菇”等等。从描述中似乎可以看出“野柿子”准确的叫法是“野柿”、或者“油柿、山柿”,“野猕猴桃”应该是“软枣猕猴桃”……解决办法,若是辨别植物,手机上可以下载一个“花伴侣”或者“形色”软件,或者,带上一本《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之类的书,教会女儿更多地借助于科学。

在野外探险,除了需要学会找水外,再重要的就是需要学会寻找食物,这样才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保障身体的体能和生命的维持。

十一国庆庆假期时,我带孩子们回到了老家湖北长阳的大山中,这个季节的山中更加特别,因为秋天来了,到了收获的季节。

因为儿子才三岁多,太小,不方便带他进山,只能是带着九岁的女儿一起进山探险了。

我们各自背着自己的背包,带了少许的水和食物,进山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孩子如何在丛林中学会野外生存。

我们从家后面的树林进山,这附近的大山都是我小时候走过无数遍的,已经比较熟悉,但也有快二十年没有再进这片山林。

女儿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虽比同龄人多一些,但相对我的童年来说,还是少的可怜。所以她进山后,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好奇的。

她一会儿问我这树叫什么名字?一会儿问我这草这叫什么名字,又或者是问这花叫什么名字?

我把认识的都一一给她解答。并还主动教她认识了山林中的野兰花草,可惜不是春天,要不然这山上就会兰花飘香了。

突然女儿惊讶地叫起来:“哇,好好看啊,爸爸快来看。”

我走过去,原来女儿是发现了一小片的野蘑菇,这些小蘑菇红红的,好看极了。但凭我小时候母亲教我的分辨经验,知道这蘑菇有毒不能吃,马上制止了女儿去采摘。

 不多一会儿,她又发现了几个高高的白蘑菇,这次她没有主动去采摘,而是先问我:“爸爸,这种野蘑菇可以吃吗?”

我和她一起蹲下来察看,发现这也是一种有毒的蘑菇,只能看看而已,不可以食用。当我把答案告诉女儿时,她不解了:“爸爸,那森林中这么多蘑菇都是有毒的,如果是小动物不小心误食了怎么办?”

我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你太多虑了,那些小动物可比你聪明多了,它们从小也都跟着爸爸妈妈学会了分辨,它们才不会误食呢!”

女儿若有所思的样子:“哦,原来是这样,我还替他们担心呢!看来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本领啊!”

走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走累了,就靠在一棵树下休息,我仔细观察这棵树,发现是一棵我认识的树,抬头一起,更加确认了。因为树上挂了好多的果实。

我忙喊女儿抬头:“女儿,你快看,树上面是什么?”

女儿顾不上喘息,忙抬头:“爸爸,我看到了,红红的果子,比鸡蛋还小,但又比核桃大,这是什么果子啊?”

我故弄悬虚:“这你不认识了吧?其实你吃过的,只是你吃的是嫁接过的大果实,这是野生的小果。”

女儿想了一会儿:“是野苹果?还是野桃子?我知道了,是野枣子,对不对?”

我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并不着急告诉女儿答案,而是爬上树,摘了几个野果下来,递给女儿,让她自己仔细分辨。

她接过去拿在手上看了几秒钟,改变之前的意见了:“哇,原来是野柿子啊!”

对,这就是野柿子。

我肯定了女儿的答案,她小心翼翼地把几个野柿子放进了背包,继续和我一起前行。

没走多远,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我在地上发现了一种美味的线索,当然,也是一种野生的美食。

我提醒女儿察看,她在我的脚边看到了一个全身长满刺的小圆球,女儿问我:“是刺猬吗?”

我否定了她的答案:“不对,这不是动物,是食物,这带刺的壳里面包裹着好吃的东西。”

女儿一头雾水,猜不出来。于是我用脚使劲在地上踩这个带刺的球,几秒钟后,壳破了,两颗小小的果实露了出来。

这下女儿认出来了:“原来是板栗啊!它原来长这个样子?太难看了,还危险,但我喜欢它。”

女儿捡起来就咬开壳吃起来,并且说非常甜,很好吃。于是,我们围着这棵板栗树,捡了好多好多的板栗,虽然野生的板栗非常小,但确实好吃。

我们在捡的过程中,还看到一只松鼠也跑过来抢板栗,女儿纠正我的说法,说应该是我们在抢松鼠的食物,这是它准备过冬的粮食呢。

我突然觉得女儿说的非常对,于是我们继续前行,放弃和松鼠争抢食物。

我和女儿在森林中的关注点不太一样,我一直在寻找树上的野果,可她喜欢盯着地上看。后来发现是因为她个子矮,视野有限,而我个子高,能看的更远。

我在东张西望寻找野果中,女儿又有了新的发现,她喊我快去看:“爸爸,快来看,我发现了好东西,这次肯定错不了,这个一定可以吃。”

我过去一看,女儿说的没错,这次她说对了。因为她发现的是野香菇。

这野香菇比菜市场买的香菇更香,味道更正,女儿平时就喜欢吃香菇,所以她通过气味认出来了。我和她一起把十几个野香菇采摘了下来,然后找出一个袋子放进去拎在手上,如果放进背包,就会被压烂,那样就吃不成了。

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在这里做了短暂的休息,我拿出了小气罐和炉头,用野餐锅煮了面条,还把路上摘的野香菇洗净后放进了锅中,那香味从锅里传出来,钻进我们的鼻子里,还没有吃,就已经满足了。

女儿说:“爸爸,也不知这香味能飘多远?会不会把山林中的野兽吸引过来?”

我听后觉得她考虑的问题真多,但不是没有道理,忙告诉她:“有些野兽的鼻子比我们更灵敏,他们很有可能会闻到香味找到这里来。我们得抓紧吃饱了快点离开,等他们找来时,我们就已经走远了。”

不要以为我只是想让女儿快点吃东西,其实类似的事情,我曾经就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经历过。想想就觉得后怕。

下午,我们绕过一座大山,从另一个方向朝回走。

在路上,我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树红通通的果子,果子有葡萄般大小,树叶快落光了,果子挂在树上更加显眼。

我边走边观察,并努力大脑中寻找答案,走到这棵树下时,我还是没有认出来这是什么树,以及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实。

女儿也发现了,并急着要去摘这好看的红果子,我连忙制止了她。

她十分不解:“爸爸,这野果这么好看,为什么你不让我摘?我想尝尝看,说不准非常好吃呢?”

我忙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诉了女儿:“我不让你去摘来吃,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树和果我原来没有见过,不认识,不能盲目去冒险;二是发现这果实这么好看,这么密集,上面没有鸟吃过的痕迹,如果是能吃的果子,鸟肯定早就发现了,你以为它们会留给我们吗?”

女儿听后觉得有道理。

我继续给她普知:“我们在野外,如果断粮后,自己又无法分辨哪些食物可以吃时,最简单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找有动物吃过的野果和食物,它们常年生活在丛林中,熟悉哪些东西有毒,哪些东西无毒,经验比我们丰富。”

女儿听我这样说,呈惊讶状:“动物吃过的,那多脏啊?也不卫生啊?”

看来可能是我表述的不太准确,只能继续补充:“我的意思是说,其它动物吃过的同类野果和食物,比如一棵上有很多野果,其中有部分被鸟啄食过,那么肯定还会有一些完整的。”

女儿这时终于弄懂了,不住地点头表示记住了。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走的有些累了,女儿也开始不停地喊要休息,毕竟她翻山越岭的机会太少,今天已经是超负荷的发挥了。

这时,我发现前方不远处的树上,有大片的绿叶覆盖,并且那叶子是我熟悉的、认识的,我知道今天会有更大的收获了。

我提醒女儿注意观察,她顺着我手的位置,也发现了那些树上盘绕的藤子,以及藤下面挂着无数像铃铛一样的野果。

我忙放下背包,爬上树摘野果,女儿提醒我:“爸爸,这野果没有鸟吃过的痕迹,我们不能吃呢,你快下来,危险。”

我一个劲地摘着野果,故意不理她,她急的在下面直跳脚。

看女儿着急的样子,我才告诉她真相:“傻丫头,你没有认出来啊?这是野弥猴桃,当然能吃了。”

“啊?真的呢,我认出来了,只是这个儿太小了。”女儿这时才放心下来。

最后,我们满载而归。

在路上,我继续跟女儿分享我的经验,我们平时所学的很多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的。有些知识是正确的,可以直接应用;有些知识需要变通后再灵活应用;但还有些知识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及时发现纠正。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的道理了。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20-10-22 09:20

文章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带孩子在山林游历的过程,从认识野兰花、识别野蘑菇、野柿、野板栗,通过看、嗅、尝、辨等手段,详细记录了一次女儿在野外自然环境的生存体验。语言流畅,特别是“无法判断野外食物是否可食用时,可先找有动物吃过的野果和食物。”让读者激发内心的共鸣。

匿名 2020-09-01 18:00

原本不是户外爱好者的读者看完这篇文章后也许会更加喜欢丛林呢(笑)。但比起科普作品,本文更像是一篇游记。希望作者在记录生活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多的科学元素,把科学实用的户外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匿名 2020-08-30 20:52

作者着笔细腻,语言温柔真实,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自己带女儿探寻山野的真实经历,从而对如何在野外寻找食物进行了介绍。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也易引发读者心中的共鸣!但在科学性上,文章明显用力不足。若能将一些科学方法知识等寓藏内容之中,将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匿名 2020-08-29 18:55

读罢该文,一个在大自然中循循善诱的父亲和一位冰雪聪明的女儿形象呼之欲出。这更像是一篇自然笔记,通过看、嗅、尝、辨别等手段,作者详细记录了一次在野外对女儿在自然生存方面的训练。语言质朴,读来受益。提一点建议:第一段可以不要,直接入题;第二段第一行“国庆庆”,多了一个字;另外,文中的科学性有待提升。不能因为是野外,遇到的东西就叫“野柿子”,“野猕猴桃”,“野香菇”等等。从描述中似乎可以看出“野柿子”准确的叫法是“野柿”、或者“油柿、山柿”,“野猕猴桃”应该是“软枣猕猴桃”……解决办法,若是辨别植物,手机上可以下载一个“花伴侣”或者“形色”软件,或者,带上一本《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之类的书,教会女儿更多地借助于科学。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