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的”小企鹅“——扁嘴海雀

0
1182
0

先讲两个有关企鹅的冷知识:

  • 野生企鹅的身影除了冰天雪地的南极还会出现在非洲南部(南非企鹅),甚至赤道附近(南美企鹅)。

  • 企鹅英文penguin最初并不是指南极的企鹅,而是指北半球的大海雀。大海雀是海雀家族最出名也最为凄惨的成员,1844年由于人类捕杀而灭绝。

幸好海雀家族鸟丁尚且兴盛,国内就有好几种,青岛市观鸟协会的logo就是其中的一种——扁嘴海雀。若在青岛春季,乘船出海,远离大陆,就有可能在海岛上或海面上看到它们——体色黑白相间,身材圆润粗短,就像缩小版的企鹅。其学名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英文名Ancient murrelet,“antiquus”也是拉丁语中的“ancient”,这不是强调这种鸟多古老,而是说它们的背部有点发灰,像老人穿的披肩。有时候分类学家的脑洞,还真是让你看不出有什么逻辑。

为什么要在青岛出海,而不是其他地区?扁嘴海雀的主要繁殖地在北美海岸附近,在我国繁殖的种群数量少。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五十年间,国内仅在青岛附近的海岛上发现过扁嘴海雀繁殖。八十年代以后,马金生老师才在江苏连云港的前三岛地区发现了中国扁嘴海雀的第二个繁殖点。此后没有其它新的繁殖地的消息。或许存在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繁殖点,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亦或是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总之,按照笔者目前的了解,国内在青岛看到扁嘴海雀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

扁嘴海雀属于早成鸟,孵化前便经过了充分的发育,出壳以后30个小时便能跟着父母离巢入海。如果兰州的观鸟爱好者听青岛的朋友说在岛上看到了刚孵化的扁嘴海雀后,连夜坐K1028次列车去青岛(31小时),等他下车的时候,小海雀已经在海中经历风雨的洗礼了。雏鸟入海多是夜里,有的雏鸟在离巢入海的过程中可能会失足从数米高处跌落至海岩上,此情此景十分令人揪心,但其仍可照常奔跑,仿佛只是普通地平地一摔罢了。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生存,一定要皮糙肉厚才行。

扁嘴海雀不仅是长得像企鹅,实际上也和企鹅一样善潜水,靠翅膀在水下游动以觅食。但与企鹅不同的是,海雀仍然具有翱翔天空的能力。但是它们的翅膀已经适应了潜水的生活,短小的翅膀必须更加快速地扇动,才能够在海面上飞行。

虽然长得一副我飞不了太远的样子,但扁嘴海雀是已知唯一一种飞越整个北太平洋,纵横美亚两洲之间的鸟。部分扁嘴海雀会从加拿大飞行到中国和日本海域越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返程飞回加拿大。这一飞行路线往返长度达到了16000公里,飞两年半就能绕地球赤道一圈。诸位要知道,扁嘴海雀每天只飞行四到五个小时。

除了惊人的飞行长度以外,扁嘴海雀的迁徙路线与其他鸟类相比有两点很独特:第一点是大部分鸟类的迁徙路线都是由南向北,或者反过来由北向南,以躲避寒冷的冬天或者其他严峻的气候条件,扁嘴海雀的迁徙却是大致东西向的。第二点就显得更为独特。国内其它东西向迁徙的鸟类,例如遗鸥会从陕西内蒙古等地往东飞到渤海湾越冬。这条迁徙路线的两端冬季气候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才有迁徙的必要。但是扁嘴海雀迁徙路线两端冬季气候条件相似,看起来这种迁徙行为没有太大意义。近期的研究表明,扁嘴海雀的祖先起源于亚洲,后来往东扩散到了北美。因此这种迁徙行为可能是对祖先扩散之路的一种复刻,就像大马哈鱼历经九死一生,回到出生地繁殖。

但“重走祖先之路”并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理由,这种解释仍然没有意义。年复一年在北太平洋飞个周长一万六千公里的圈,让人不由得起藏传佛教的“转山”,像是一种朝圣之旅。但是宗教徒的朝圣是建立在生存这一最基本原则上,即衣食无忧再思信仰。扁嘴海雀花费如此多的能量去“转海”,势必能从这种行为上面获得某种生存上的优势。自然选择从不跳跃,也绝不会浪费。

有太多的谜题等着科学家去解决,但国内关于扁嘴海雀的研究很少,检索到的论文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鸟类保护环志站王希明老师等人所写。本文写作过程中用到的中文资料主要也是来自于王希明老师的工作。人类对这一可爱的物种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目前扁嘴海雀在IUCN红色名录上的等级为无危(LC,Least Concerned),但种群数量处于下降趋势。

听说扁嘴海雀在青岛繁殖的一个大岛上正在开发施工,修水泥路,挡住了幼鸟离巢入海的路,有人发现了刚死的还温热的小海雀。

参考文献:

崔志军. 扁嘴海雀繁殖及迁徒的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3(4):27-30.

马金生. 中国扁嘴海雀第二繁殖地的发现[J]. 动物学研究, 1991, 12(3):248-276.

崔志军. 国外首次回收到中国环志的扁嘴海雀[J]. 动物学杂志, 1994(4).

刘岱基, 王希明, 王元亮,等. 扁嘴海雀繁殖生态初报[J]. 四川动物, 1991(1):14-15.

Wikipedia contributors. (31 March 2019). Ancient murrelet.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trieved 14:45, September 1, 2019,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

Rachel David (7 August 2015). "Bird flies 16,000-kilometre Pacific circuit for no clear reason". New Scientist.

var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9-09-19 19:10

文章介绍了一种不常见的鸟类——扁嘴海雀的生态习性,并与人们熟知的企鹅进行了对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全文段落间缺少衔接,逻辑性欠佳;不能仅停留在生物习性介绍上,应在思想性进一步升华。

匿名 2019-09-15 15:49

文章用人们熟知的动物—企鹅作为引入,进而介绍了与其相类似的扁嘴海雀。文章对扁嘴海雀的特点,习性做了介绍。文章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使用较为生动且生活化的语言,更易被读者理解。但文章最后一段有些突兀,戛然而止,建议提出保护环境的倡议升华主题。

匿名 2019-09-14 23:35

介绍了中国的扁嘴海雀,语言朴实,文章通顺,体裁有趣。

匿名 2019-09-10 16:12

作者选择一个研究较少的海鸟进行科普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专业性研究较少,给大家科普的知识点就会少。有些知识点如迁徙路线等还处在研究观察中,而“重走祖先之路”性的迁徙更多的是基于现象的推测,如果迁徙路线或者现象不是这种结果,可能会误导一部分读者。

匿名 2019-09-09 12:09

从海雀外形入手,科普了海雀的习性及相关的未解之谜,行文有些幽默,但是逻辑不够通顺,有些段落显得突兀,或者与主题句相关不大,如“为什么要在青岛出海,而不是其他地区?”这一段,并没有解释海雀在青岛的原因,只讲述了一些繁殖点,文章存在割裂感。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