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的自白

3
835
1

(一)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公众措手不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笼罩下的春节,很多事情都按下暂停键,春节电影集体撤档,亲朋好友暂停串门……依稀记得那晚,已经宅在家十几天的我,葛优瘫式的躺在沙发上刷着微博,让时间静静地流逝。

2020年1月31日22时46分,新华视点发布“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药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微博。随后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各大媒体官微纷纷转载。

“天哪!这是真的吗?我上官方微博了!”不禁的从沙发上猛然跳起。

几个小时后,我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迅速登上各大网络热搜榜首位,随即我在电商平台和线下药店脱销。没有抢购到的公众退而求其次,凡是带有我名字“双黄连”字眼的物品受到追捧,甚至“兽用双黄连”这位我多年不联系的亲戚都受到问候,更可笑的是和我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双黄莲蓉月饼”也蹭了一波热度大卖特卖。当然也有很多医学及其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我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功效提出质疑。

“我红了!我神了!”兴奋之余内心深处却隐隐有些不安……

虽然我师从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双花大师”、“黄连大师”、“连翘大师”,练就了“清热解毒”、“表里双清”的专业技能。“双花大师”也是我们常说的 “金银花大师”,他传授我如何战胜温病发热、斑疹、咽痛等妖魔鬼怪;“黄连大师”教会我整治心火旺盛,肠胃湿热等湿热瘟毒;“连翘大师”教我治疗温病初起、头痛、发热、烦渴,以及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疮肿痛、丹毒、斑疹的技能。虽然众多技能在身,但我也只是能起到调节人体内部状态的作用,对新冠病毒并不具有针对性。更何况,我功力尚未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有些独家绝能也尚未参悟透彻,暂时还没找到能够制服新冠病毒的招数,毕竟新冠肺炎也只是去年年末刚刚出现,人类对它也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深夜还是那样的静谧,远处窗外传来排着长队的公众发出的叹息声。看到公众魔幻式的疯抢,我知道他们把我当成救命稻草,把我当成救命神药。面对新冠病毒束手无措的我瞬间压力爆棚,我害怕了……

2020年2月1日7时33分,《人民日报》发布微博:“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普通人请勿自行服用双黄连”。随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表公开声明,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1月31日向媒体提供的《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文,内容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结论是基于实验室体外研究的结果。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室体外试验证明,双黄连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作用,下一步还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随后丁香医生、腾讯医典等权威团队也通过多方渠道回复了公众的疑问。

彻夜未眠的我看到这条刚刚发出消息,内心瞬间感觉舒缓了很多。网络媒体上说得很清楚啊,我是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目前研究也还仅仅是“初步发现”。也就是说,如果公众确定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公众完全不需要抢购我,因为已经是确诊患者,按疫情防控政策肯定会被接收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了。如果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公众身上都没有这种病毒,那抢购我去“抑制”什么呢?这在逻辑上根本就是说不通的。再者按理说,一种新型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必定要经过极为复杂和严苛的科学检测和临床试验,绝不是仅仅靠一两次简单的测试实验就能决定的……

折腾累了的我,倒头睡去。天下本无事,我何必自扰之!

(二)

经历了“一夜封神”然后又归于平淡,这样的乌龙事件让我饱受争议,其实我的内心真的很委屈。经过深思熟虑后,我觉着这次闹剧其本质上是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畸形舆论,而这种“误传播”的产生原的因不仅仅与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语言与公众语言差异性有关,还和突发事件下特殊的背景有关系。

首先,科学研究是对不确定性的排除,并且无限趋近于确定性。但是公众从来都不喜欢不确定性,也不会去理解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公众在接收到信息之后,更关注的是“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院士牵头”、“临床研究”等字眼,根本不明白“抑制”与“治疗”、“预防”、“防治”等词语的差异性,再加上信息发布时采用了一些不太确定的修饰语,比如“可能”、“或”、“有望”等,让公众误认为我能够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真是可笑至极。

其次,新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传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科研工作者和权威媒体在进行科学传播与普及时既要选择追求事件的时效性还要追求科学传播的真实性。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作为消息发布主体发布的内容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新华视点等“官媒”在深夜第一时间纷纷转发消息,公众对此深信不疑,从而误导了公众疯狂抢购双黄连的闹剧。稍有不慎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公众对科学和权威媒体的信任的丧失和崩塌,甚至可能会破坏社会的长期稳定谐和,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难度,如果再想重建这种信任大抵上要付出十倍百倍之努力。

最后,妖言兴还因惑众存。疫情初期信息不畅,无法满足民众需求,新闻媒体也“惜字如金”,公众的非理性行为引发的这场闹剧让我又好气又好笑,这也突出说明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公众缺乏科学常识,更深层次的是对科学信仰的缺失。新冠病毒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因为未知所造成的恐惧。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公众需通过多渠道学习科学知识,利用科学方法缓解负面情绪,科学调控情绪和心理,树立积极面对疫情的阳光心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保持好平和心态,健康享受生活。

(三)

无论是03年的 “板蓝根”老哥,还是20年的“中枪”的我。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焦虑的公众都会将希望诉诸于一些传统中医的“老方”、“偏方”,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急乱投医”,不仅治不好疾病,还可能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变得“失真”,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则会明显加大这种“失真”。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结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偏颇。在科学传播时,科研工作者和权威媒体更应该做好一个尽职尽责的“把关人”,珍惜公众的信任,改善与公众沟通渠道。公众也应多渠道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进行独立思考,理性看待各种信息,让流言止于智者。

疫情就像集结号,有我们的党和政府坚强的领导、精准的施策,有医护人员的“最美逆行”和奋力救治,有人民子弟兵的冲锋在前,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最后,忍不住再分享一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老师编写的战“疫”顺口溜:“要警惕,莫恐慌,勤洗手,戴口罩,别乱摸,多通风,不扎堆,少闲逛,多锻炼,重营养,不舒服,早发现,若接触,还发热,发热门诊去就诊。对医生,不隐瞒,放轻松,遵医嘱,你我他,齐防护,好心情才能赢”。

                                                                                                                  委屈的双黄连 

                                                                                                               2020年8月于北京

参考资料:

[1] 姜胜洪.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与应对——以天津蓟县“6•30”大火为例[J].社科纵横,2013,28(01):83-87.

[2] 周颖,张鹏,高扬,兰月新,夏一雪.面向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危害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02):83-88.

[3] 林兆彬.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科普体系的思考[C].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2011:82-87.

[4] 王明,郑念.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势在必行.科普时报

[5] 谢莉娇.“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J].科普研究,2010,5(01):32-36.

[6] 郑雅升.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缺乏与重构[D].太原科技大学,2010.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20-10-22 09:24

文章以双黄连为主要角色,描写了新冠疫情初期的谣言和恐慌情绪,分析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语言流畅,内容通俗。

匿名 2020-10-15 07:10

解惑释疑,通俗晓畅。

匿名 2020-10-09 16:26

文章以双黄连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回顾了年初人们抢购双黄连一事,随后从群众、新闻媒体等多方视角进行了深度思考。文章用了一半多的篇幅讨论“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舆论畸形”问题,而对于双黄连介绍不多,读起来感觉和文章标题略有出入。

匿名 2020-10-07 23:43

文章带入了“双黄连”的角色,以疫情期间的抢购风波为切入点,介绍了谣言与恐慌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文章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是一篇不错的科普作品。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