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史

6
2112
3
先看评语
· 六面体的设定有新意。以此探索历程表现人类科学史进程,人类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等,也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 · 非常有趣的作品!一开始给出了很多细节,后文慢慢拼凑出结论。对现实世界进行了颠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很期待作者对此进行更多的细节补充。 · 一篇十分硬核的作品。虽然对星球的设定十分令人惊讶,但基于该设定,全篇文字在科学的体系内是能够自洽的。文明编年史的形式,也赋予了作品宏大的叙事空间,史诗一般的文明进化在一段段前仆后继的探索中娓娓道来,让人不禁想起索耶描述恐龙文明进化的《恐龙文明》三部曲,及福沃德描述中子星上文明进化的《龙蛋》。这是一篇略怕剧透的作品,希望读者自己在阅读中体验悬疑设置及世界观最终揭晓的快感。文末的科学性解释作为写作前的文明小传或者星球小传,非常扎实,但如作为文章本身的一部分其实不很必要,有些在文中已经能够理解和想象,有些则不必在小说内加以呈现。编年史中前后内容可以在细节上设置一些更巧妙的历史传承。个别长句可以中间添加标点。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 作者大胆地假设了一个正方体星球的存在,并且类比着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地球的研究与探索,想象如果人类生活在正六面体星球上,会如何一步一步地摸索、认识这个世界。而这种“编年史”的形式宏观地概括了两千年来文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幕一幕仿佛历史的缩影就在眼前。

新历元年

天还没亮,繁星依旧在空中闪烁,夜还是这么冷。身穿龙袍坐在高台上的男人一言不发,面前是一片史无前例的巨大的平整的广场——为了在这个斜坡上填出这个广场就花了一万个奴隶三年的时间——广场上跪着数千人,都是官员、将领,都是陪他一起打下这片天下的人。两侧是阶梯状分布的宫殿,向着远处延伸。广场再向前,就是这片养育着这片土地的大海了,一切富饶土地的源泉。

突然之间,太阳出来了。短短几秒之内,太阳跃出了这个世界所在的盆地边缘,黑夜迅速消散,星星隐去了,太阳正从龙椅背后升起,龙椅上的男人显得愈发神圣,将这个男人的影子投射得很远。洪亮的钟鼓声响起,宣告着登基大典的开始,广场上群臣山呼万岁。今天是他登基的日子,他成为第一个统一了海洋东侧的帝国的皇帝。这一年,是新历元年。

新历50年

瞭望员看到远处的海洋上出现了一面风帆,然后出现的是一艘货船。他打出旗语,货船进港。在无聊的漫长等待中,他想起似乎在陆地上,远处的高楼只要没有遮挡眼睛够好就能看到,隔得再远也能看到。也许是海神不喜欢人类看得太远?瞭望员打了个哆嗦,决定忘掉这个念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聪明人考虑吧。

新历100年

“头儿,我们还是回去吧!”又一个探险队员忍不住对队长喊道:“我们带来的补给不够啊,谁知道这鬼地方这么荒凉,这坡子也越来越陡了,我们走不动了啊。”“是啊,带来的食物还够,但是水已经用了一半了,再不回去就回不去了啊!”“还有,好几个兄弟都喘不上气了。这鬼地方是不是有什么诅咒啊!”队长沉默了。早就知道离中心海洋越远就越是荒凉,谁知道生存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也许,真像教会说的那样,我们这辈子只能生活在这个盆地一样的世界里,任何尝试离开的人都会失败?不,队长不相信,至少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命运。他生来就向往着远方,他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队长深吸了一口气:“想回去的人可以回去了,我会给你们留下足够的补给,让你们能活着回到海边。”几个想回去的人欢呼起来。

“而我会继续往前走,直到找到一片绿洲,或者死在路上为止。”

后来没有人再见到过他。他被教会称为异端。再后来,又过了很长时间,人们称他为伟大的先驱者。

新历150年

远航舰队终于冲出了这片暴风雨,天气转晴,但是有两艘船已经永远沉没在了刚才的风暴里。活着的船员都躺在甲板上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会儿,观察员挣扎着爬起来,用拴着重物的绳子想测量海底的深度。令他惊讶的是,一千米的绳子抛下去也没有到底。他和周围的船商量了一番,抛下二十千米的绳子。

依旧没有到底。

海洋深不可测。 

新历300年

投石车和攻城锤打开了对方首都的大门,无数士兵呐喊着冲进城门。所有人都知道,西岸帝国完了。首席学士没空管那些慌张逃跑的帮工学徒,颤抖着在纸上疯狂写着问题。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时候天慢慢变亮,从西边落下的时候天一下就黑了?为什么大洋东侧的太阳升起时突然变亮落下时慢慢变暗?为什么远离海洋的地方会呼吸困难?禁锢着我们的盆地外面是什么?……一个杀红了眼的士兵从门外冲进来,用滴血的长剑刺向首席学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没来得及把最后一个问题写下来:这一切,真的是自然的吗?

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战争终于以海洋东侧帝国的胜利结束了。整片半径一千一百千米的海洋被统一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那张纸上的问题还是没有人知道答案。

新历1500年

她被囚禁在监狱里,伤痕累累,奄奄一息。她的学说被称为异端,几十年来对星空的观测记录被教会付之一炬。但她知道,这是因为教会害怕了。她并不担心即将到来的死亡,因为星空是不会变的,望远镜是不会变的,所以真理也是不会变的。或早或迟,人们终究会知道星星的真相的。

不过,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大部分的星星是明亮的点,而有些是对边平行的六边形?六边形的星星为什么有的区域会周期性的突然变黑?这些问题依旧吸引着她。

——可能我是听不到答案了。她苦笑了一下。听到门口传来的脚步声,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

牢房开启了,她意外的发现进来的人不是教会的人,而是来救她的几个青年。她听到监狱外、街上、整个城市都充斥着的呐喊声:

“革命!”

这是教会势力开始衰弱的一年,也是新时代开始的一年。

新历1600年

一支新的探险队,向着盆地边缘进发。和15个世纪前的同行相比,他们的准备更加充足。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人类掌握了神奇的力量,可以让没有生命的机器为自己工作!这是怎样的奇迹啊。信心满满的探险队出发了,离开了人口密集的海边,穿过广阔的草原和荒漠。呼吸困难开始出现,队员纷纷戴上呼吸面罩。然而没过多久,内燃机动力不足,队员身上开始感到瘙痒和肌肉疼痛。当第一个人因为气体栓塞倒下时,其他队员才意识到,这不是疲劳,而是一种全新的病症。探险队仓皇而逃。

新历1630年

科考船来到了海洋中央的位置。根据现有理论,这里就是海洋最深的地方,深度足有500km。科考员们把重物投入水中,重物后端拴着的绳子长度达到600千米。然而,绳子刚放下去不到120km重物就触底了。“不可能!”这个念头在所有人心中闪过。除非……海洋底部不是由四周的12°倾斜的斜坡构成的锥形,而是……更平整的形状?

新历1800年

探险家又一次出发了,这一次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他驾驶着全封闭车厢的履带车,车内带着高压空气和足够的食物。透过玻璃窗,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生命的禁区。观察窗外只有一望无际的大地,荒凉、死寂,太阳似乎也变得更加刺眼,气压计已经读不出这么低的气压了。他一边开着车,一边瞎想。为什么望远镜看到的坡面是平整的,然而实际上却越来越陡呢?无线电里传来返航的命令,他没有理睬。他知道,因为技术原因,这次带的空气和燃料不多,再往前开就不足以支撑他返回了。

那又如何,反正他也没打算回去。一代代人为了探索盆地外的世界付出了多少?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掉吵闹的无线电,他驾驶着履带车一直向前,向前。

驾驶了两天一夜,氧气快要耗尽的时候,他终于到达了这里,上千年来的探险家都梦寐以求的地方,答案所在的地方。脚下的地面倾斜45度,他却感觉自己比平时轻了许多;事实上,要不是比平时轻了许多履带车的燃料根本不够带他爬到这里。这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也是最冷的时候,车外温度低到可以瞬间杀死他。路断了,他到了世界这个盆地的边缘。终于到了揭晓谜底的时候,延续了几千年的问题的答案。他有点紧张,终于还是驾驶履带车冲过了边缘。 

冲过边缘的瞬间他看到窗外一片刺眼的光亮。等到眼睛适应了这种亮度,他才发现,这里是白天。盆地边缘外是一个45度向下的斜坡,刚才越过的边缘就像是……一个屋脊,两侧都是向下的斜坡。探险者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又放声大哭。这就是所有人都在追寻的真相,世界的真相。

新历1840年

“今天,就是大开发开始的日子。

“四十年前的探险家把刻着字的石板装进应急球里,把球从盆地边缘滚下来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会引起多大的变化吧。万有引力理论被从垃圾堆里翻了出来,又被供上神坛,我们终于知道了世界的样子。

“这是一个正六面体的星球。

“十几年来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一批又一批完成了环球驾驶的探险者向我们展示了这颗星球的面貌,我们也发现了三个和我们的世界一样富饶还等待着我们开发的新世界。

“我宣布,新世界大开发正式开始!历史会记住今天,更会记住勇敢开拓的你们!全体车队,出发!”

新历2100年

电磁弹射导轨发出一阵阵蓝光,火箭度过了第一级加速航段,冲出了东一棱发射口,在空中启动火箭发动机继续加速,很快达到了逃逸速度,冲入太空。控制中心中没有前几次发射成功一样传来欢呼声,这样的成功渐渐变得习以为常。

在同步轨道上看着星球的正面,黑暗的地面上分布着一圈细碎的光点,围成一个标准的圆形,这是繁华的沿海城市带。

在同一个面内的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有飞机可以通行,可是要到别的面最好是乘坐高速铁路。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两千千米外的范围里,高速列车简直就是贴地飞行,不比飞机慢多少。

载人深潜器还是任重道远。超过一百千米深的海洋,最深处水压超过10^9Pa,那里的水甚至不是液体。也许深入这样的海底比登上最近的行星还要难吧。

可惜南北两面依旧永冻,只有寥寥几个科考站的踪影,几乎是一片生命的禁区。

星球继续旋转,太阳出现了。在东一棱上的几个建筑投下的长长影子在太空里都看得见,不过随着太阳继续升起很快就缩短消失了。大地是非常平整的,只是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才让人以为生活在盆地里,困扰了先人那么多年。现在跳出来看,一切都是这么显而易见。太阳还在升起,比起地面高出110多千米的海洋不怎么透光 ,海洋的影子让西侧的人多了几分钟的黎明前的黑暗。不过黑暗很快就会散去,又会有更多的希望照亮着这颗星球。

后记:故事之外的东西:

 设定:星球是正方体,反正引力没把它捏成球

1.     计算:数据来源都是地球,这个星球的星球体积、水资源总量、大气资源总量我都是按着地球的数据算出来的

从一个表面的中心(正方形的中心)到它的一条边的中点长度是5158km,其中中间是水(0~1100km,这部分水的体积是地球上水体积的六分之一——因为只是一个面上的嘛)然后是有大气的地面(1100km~2554km,大气层内圈和中圈,按地球表面100km厚的大气算)再然后是没什么的外圈(2554km~5860km,大气层外圈,非常稀薄,内圈的一亿亿分之一,忽略不计)

2.     自转:真的就在自转,还是没有黄赤交角的直直的转,上下两面(南北两面)常年不怎么晒得到太阳

3.     自然资源:当然是都分布在沿海啦。然后大气环流应该只有沿海会气候比较温和,远一点(可能几百公里)就会气候干旱了。南面北面就是冷,非常的冷。

4.     建筑/地形:建筑条件最好的海边也有12°的倾斜,这样想要建造很大的广场之类的就会非常困难。建筑群应该是顺着斜坡阶梯分布。

5.     天象:海洋东侧的,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直接从天际线上(也就是正方形东面的棱上)升起来的,因为没有大气的散射,所以太阳升起来前不会有“天边蒙蒙亮”之类的景象,而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很快变亮。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只要转过一个0.01°左右的角度,如果太阳是匀速转动的话就是两秒左右。另一方面,落日是正常的,因为海洋的一侧是有大气的,天空会慢慢暗下去。再另一方面,海洋西侧观察的日出日落的现象和东侧正好相反。

6.     文化:大概会崇拜水吧。有水的地方才富裕;有很多水的地方天空不会突然亮或者突然暗;因为地面好像是倾斜的所以水总会向着中央的海洋流;中央海洋上常年有着风暴(容易产生对流);海面上总是水平的。

7.     地面:地面真的是平的,只是看上去以为是倾斜的。所谓向下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是指向星球质心的,因此即使地面是平的也会感到倾斜。而在海上,由于海面是有弧度的,在海上反而感觉是平的。

8.     发展:工业革命,殖民统治,星际时代。因为这么奇特的地形,发射火箭会容易很多。只要加速到足够快,火箭可以直接从正方形的棱或者顶角起飞。一方面是逃逸速度小了很多,另一方面加速不需要在半空中进行,可以在地面上逐渐加速。或许制造导轨会是这个文明大规模进入太空的关键步骤吧。好在这一步并不困难。

9.     交通:不同面之间大气不连续,飞机是肯定飞不起来的。火车或者高铁在开到棱之后得停下来调转方向,然后头朝上倒退着从另一边下去,不然乘客得坐在45°向下倾斜的椅子上大概会挺不满意的。另一方面,东西运到棱上可以直接沿着几千千米长的导轨滑下去——反正都是下坡路。

10.  太阳系:太阳是球形的,其他行星都是正方体。至于为什么……这是他们该研究的事了。

11.  命名:四个面就是四个时区,东帝国诞生的地方就是正面,东边是东面,西边是西面,对面就叫背面,剩下的就是南面北面。正面东面的交线是东一棱,东面背面的交线是东二棱,西面同理。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9-09-19 23:34

六面体的设定有新意。以此探索历程表现人类科学史进程,人类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等,也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

匿名 2019-09-16 00:52

非常有趣的作品!一开始给出了很多细节,后文慢慢拼凑出结论。对现实世界进行了颠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很期待作者对此进行更多的细节补充。

匿名 2019-09-15 20:42

一篇十分硬核的作品。虽然对星球的设定十分令人惊讶,但基于该设定,全篇文字在科学的体系内是能够自洽的。文明编年史的形式,也赋予了作品宏大的叙事空间,史诗一般的文明进化在一段段前仆后继的探索中娓娓道来,让人不禁想起索耶描述恐龙文明进化的《恐龙文明》三部曲,及福沃德描述中子星上文明进化的《龙蛋》。这是一篇略怕剧透的作品,希望读者自己在阅读中体验悬疑设置及世界观最终揭晓的快感。文末的科学性解释作为写作前的文明小传或者星球小传,非常扎实,但如作为文章本身的一部分其实不很必要,有些在文中已经能够理解和想象,有些则不必在小说内加以呈现。编年史中前后内容可以在细节上设置一些更巧妙的历史传承。个别长句可以中间添加标点。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匿名 2019-09-15 00:21

作者大胆地假设了一个正方体星球的存在,并且类比着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地球的研究与探索,想象如果人类生活在正六面体星球上,会如何一步一步地摸索、认识这个世界。而这种“编年史”的形式宏观地概括了两千年来文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幕一幕仿佛历史的缩影就在眼前。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