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暴发

11
1147
0

我第一次见到水母是在海洋馆里,隔着厚厚的玻璃箱,一张一合间,它们犹如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踏着光影在跳舞。水母的种类繁多、颜色多变、伞体大小不等、触手长度各异,有的伞面上带有斑点等各色的花纹,有的会自己发光,还有的具有很强的毒性。它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关于它们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等方面至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海月水母形如其名,仿佛海中的一轮明月,它们柔软的伞体为圆盘形,无色透明,薄如轻纱,以各种姿态飘浮在水中,是最常见的观赏性水母之一。可以食用的海蜇也是水母的一种,它们的伞体更厚,呈隆起的半球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由于专业课实习的原因,我在大一暑假期间去了北戴河,一个毗邻渤海的海滨城市。七八月份的北戴河海边,我们看见到了许多随风或海流飘来的白色水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水母出现在近海海域?它们的出现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水母数量的增加与自身的生长繁殖规律相关。北戴河海域出现的水母种类主要为海月水母、沙海蜇和霞水母。以海月水母为例,海月水母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底栖附着生活的水螅体和浮游生活的水母体。水螅体可以无性繁殖新的水螅体,也可以进一步发育为水母体,它们全年存在,在不良环境中可以休眠,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受海水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月水母的水螅体一般在冬末春初的时候发生横裂作用,释放碟状体,在温度上升后碟状体迅速发育为幼年水母。每年的七八月份,海月水母的伞径达到最大,九月末消亡。因此,水螅体数量和环境因素刺激是决定水母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沿海港口码头、滨海养殖场、发电场、人工岛礁等海岸工程的实施,为营底栖生活的水螅体提供了大量固着空间,大大增加了水螅体种群的密度,为后期水母暴发提供了一定条件。

根据水母的繁殖规律,其数量在特定季节、特定区域的增加是一种自然现象,原先水母暴发的频率差不多是几十年一次,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水母暴发的规模和频率远远超出了海洋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形成了一种灾难性暴发。

可以从食物链的角度考虑水母暴发的原因。水母一般以浮游动物为食,大型水母会捕食小型稚鱼和鱼卵,而水母的天敌则是海龟、企鹅和一些鱼类。近年来,由于人类生活废水、工厂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海水中营养物质增多,藻类等浮游植物泛滥,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水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饵料。富营养化的水体导致捕食水母的鱼虾类死亡,天敌减少,进一步有利于水母的暴发式增长。此外,对鱼类的过度捕捞会致使水母的竞争者和天敌同时减少,水母数量得以恶性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对水母数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海水温度的升高使水母的分布范围更广,热带水母逐渐向亚热带、温带区域移动。同时,海水升温使适宜水螅体横裂过程的温度范围的持续时间更长,从而产生更多的碟状体和水母幼体。

对于富营养化、变暖和酸化的海洋环境,水母的适应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生物,其他生物在恶化的海洋环境中逐渐消亡,而水母数量反而得以暴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如今可以对近海海区的水螅体数量进行监测,然后根据水母的生长繁殖周期,估算下一次水母暴发的时间。目前,作为评价海洋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近海水母的相关数据已经被纳入海洋健康评估系统。

由于水母的自主游泳能力较差,北戴河海域的水母也可能随风或海流从外海漂移而来,叠加湾内水母,使得本海域的水母数量进一步增加。这种外来水母入侵现象同样也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地,日本沿海的越前水母原来主要栖息在中国黄海和东海,后来受海流影响逐渐漂移到日本海。

水母数量暴发不仅威胁到了近海游客的生命安全,还对海洋渔业、滨海工业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部分大型水母本身的经济价值极低,在捕捞作业中大型水母潮的存在会堵塞渔网、损坏渔具,严重时导致渔船侧翻。大型水母捕食小型稚鱼和鱼卵,与其他捕食浮游动物的经济型鱼虾类竞争食物,导致渔业严重减产。日本沿海地区自2002年以来,出现了多次越前水母暴发的现象。越前水母体型庞大,成年时能长到200公斤,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它们除了可以把渔网拖垮、渔船拖翻,还会把网内的鱼类毒死,给渔民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越前水母的暴发,2015年在三泽渔港,比目鱼等捕获量比去年同期减少60%。

大量密集的水母会随海浪涌入滨海发电厂泵房的取水口,阻碍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今年7月,以色列一家沿海发电厂的冷却系统附近堵塞了上千只蓝色游牧水母,幸运的是它们被过滤网拦下了。工作人员们使用抽水机紧急清理这些水母,才及时避免了发电机停运事件的发生。

不同种类水母的毒性差异较大,蜇人时主要依靠其触手上的刺细胞分泌毒液。海月水母毒性较弱,皮肤敏感的人被蛰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红肿,但是沙海蜇和霞水母的毒性较强,抢救不及时可能会休克致死。世界上最毒的水母是澳大利亚箱水母,箱水母的直径不到20cm,却能在几分钟内致人死亡。

在海边游玩时发现水母要及时远离,不要被它们的外表吸引。被水母蜇伤后需要及时处理,可以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削弱毒性,然后用酒精擦拭,起到初步消炎消肿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快寻求医疗救助。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玩弄被冲到岸上的死水母,因为即使是死掉的水母,它们触手上的刺细胞也可以射出毒液。

水母暴发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海洋生态灾害,但是目前关于水母暴发的防治措施主要依靠人工捕捞和各项监测预警工作。除了海蜇等可食用水母,大部分捕捞上来的水母经济效益极低。早期日本渔民错误地把危害渔业生产的越前水母切成碎片,然后抛入大海,同时回到大海的还有越前水母的生殖细胞。即使在水母死后这些生殖细胞仍然可以大量繁殖,进而直接导致了下一次更加迅猛的水母暴发。目前对于捕捞上来的大型水母,一般会运回陆上作食品、医药加工处理,或者用于科学研究。

水母暴发是一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海洋灾害现象,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失衡与恶化。了解水母暴发的诱因,科学监测螅状体和水母的繁殖过程、漂移轨迹,探索水母暴发的解决之道将是今后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孙明,段妍,柴雨,董婧,王一彤,邢勤旺,李楠.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繁殖方式观察及一种新发现报道[J/OL].水产学报:1-10[2020-10-02].

[2]刘婧美,饶庆贺.秦皇岛近岸海域水母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河北渔业, 2016(01):55-57.

[3]曲长凤,宋金明,李宁.水母旺发的诱因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4,25(12):3701-3712.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20-11-09 01:22

文章从作者在北戴河实习经历出发,介绍了水母暴发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以及被水母蛰伤的处理方式。但感觉全文较为松散,各部分重点突出不明显,希望可以加以改进。

匿名 2020-10-22 09:16

作者通过在北戴河亲眼见到的现象,讲述了水母暴发实际上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海洋环境灾害,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失衡与恶化。本文语言简洁,教育意义明显,对大众有较好的科普效果。

匿名 2020-10-21 14:13

文章为读者介绍了水母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生物,重点讨论了水母泛滥带来的危害,内容翔实,语言流畅,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匿名 2020-10-14 14:19

作者从自己的见识中引入话题,叙述自然,条理清晰,利弊分析也在情在理,有助于增进读者对水母这种动物的全面认识。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