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奇鸟行状录
前言:
作为一名观鸟爱好者,在我长达三百多天的观鸟生涯中,我渐渐发现鸟类一些不为人知的有趣的事实,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鸟的腿
提到大长腿,你会想到什么?是长腿欧巴,还是给自己的腿下了十亿美元保单的玛丽亚·凯莉?而我会首先想到的是鸟类。各位在脑海中回忆一下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鹭(Egretta garzetta),还有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和非洲最出名的大长腿,蛇鹫(Sagittarius serpentarius),等等等等。
摄影师 Donald Macauley 共享协议:CC BY-SA 2.0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看到这大长腿羡慕吧!
鸟类中的大长腿真的是数不胜数,而且没有最长,只有更长。再看下面这只,它叫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你看,连名字都是“长脚”。
作者 Alnus 共享协议:CC BY-SA 3.0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可能有同学听到这个名字之后,除了羡慕外,还觉得“长脚鹬”不太好听,明明是大长腿,为何不叫“长腿鹬”?正如我接触的一位研究海洋蟹类的老师就觉得“泥脚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us)的“脚”不太好听,打算将其改名叫“泥足隆背蟹”。为什么鸟类学家不这么改呢?
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提到的第一个知识点。
那么这个知识点是什么呢?
我先卖个关子。大家再回过头去看看我发的两张图片。
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膝盖”,再和自己的比较一下。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什么!膝盖比你的要细!再看看!
它们的“膝盖”是向后弯的。
注意到了吧?
再看看我们平时容易见到的小林鸟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
伍洋拍摄,保留所有权利。
它的膝盖也是向后弯的。
为什么呢?
想想你的下肢那一部分是向后弯的?
脚腕。
有没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没错,鸟类的“大长腿“”其实相当于是人类的脚掌,解剖学上称之为跗跖[fū zhí]骨,是由跗骨和跖骨愈合形成。注意是跖骨,不是趾骨。平时咱们吃的泡椒凤爪(还没吃午饭的作者现在已经开始流口水了),前面的细爪子是趾骨,而后面的粗杆子则是跗骨趾骨愈合成跗跖骨。
鸟类的跗跖骨显著延长,于是便给我们一种钦定的“大长腿”的感觉。
为了更直观一点,我放了一个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骨架图请各位看官欣赏:
作者 Didier Descouens, 共享协议:CC BY-SA 3.0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这下,你明白为什么长脚鹬要叫长脚鹬了吧。因为长的真的是脚。
想象一下人类的脚掌如果这么长……嗯……还是不想了,影响美感。
鸟的色
鸟类可以说是颜色最丰富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了。话不多说,我们先上图。
国产的花彩雀莺(Leptopoecile sophiae)
作者 Ron Knight 共享协议:CC BY 2.0
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作者也是不就久前才得知国内有颜色这么绚丽多彩的鸟,第一反应以为是南美或者东南亚热带雨林的鸟种。
再来看威氏极乐鸟(Diphyllodes respublica)
作者:Serhanoksay 共享协议:CC BY-SA 3.0,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威氏极乐鸟所属的极乐鸟科,又称天堂鸟,因为美丽多彩而闻名。因为其爱顶风飞,又叫做风鸟。传说中出生便没有双脚,一辈子都只能用力飞翔,落地之日便是死亡之时的无足之鸟,便是指的这一类鸟。根据我搜集的一些资料,“无足之鸟”可能是由于当时人们捕杀极乐鸟制成标本运到欧洲去的时候,将其双脚砍掉,使得欧洲人见到第一次见到的极乐鸟都是没有脚的,于是衍生出了众多的传说。
至于是哪种极乐鸟,我在网上试图搜索的时候找到了好几篇文章都给出了一个拉丁名Paradisaea apodal。当时我觉得拉丁名都给出来了,那这种生物肯定也确定了。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我怎么也搜不到它的中文正式名。用翻译软件搜出来的是“无腿极乐鸟”
当然极乐鸟科里面并没有一种叫做”无腿极乐鸟”的极乐鸟。
直到我又一次复制粘贴搜索的时候因为不小心,把其种名apodal的l给落掉了,才发现真相:
我觉得可能是中文媒体某位小编在编故事的加上了鸟类的拉丁名,但却不小心多写上了一个“l”,而后的其他的编辑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在不停的传播当中,Paradisaea apodal就成为了无足之鸟的学名,甚至连翻译软件也收录了进来。这种错误,值得我们所有科普人员引以为戒。
作者:Andrea Lawardi 共享协议: CC BY 2.0,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根据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IOC)最新鸟类分类名录Version 7.3,包括大、小黑脚风鸟在内全世界一共有47种极乐鸟。除了个别种类以外,绝大多数极乐鸟都极其艳丽,迫于篇幅和版权,此处不贴出来了。读者朋友们可以自行去网络上搜索阅读。
现在问题来了了,鸟类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颜色分为两种,一种是化学色,一种是物理色。化学色又称为色素色,是物体所含的色素吸收光产生的颜色。物理色又称为结构色,是光在微结构中反射、衍射、折射等形成的颜色。也就是说,化学色会随着时间推移色素分解而褪色,物理色只要结构和性质不改变,就不会褪色。
大部分生物的体色都是由化学色决定的。鸟类羽毛中常见的色素有类胡萝卜素和黑色素。鸟类不能够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够从食物中摄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烈鸟。大红鹳出生的时候并不红,而是白色或者灰色,它们食物中的虾青素(一种类胡萝卜素)并在体内积累,成年以后的大红鹳便变成了粉红色。动物园里面的大红鹳因为投喂的食物缺乏虾青素,所以就显得粉红色就慢慢消退,变白了。
生物结构色的例子也非常多,比如说蝴蝶翅膀和北极熊的羽毛。蝴蝶的翅膀有无数鳞片,这些细小的鳞片呈粉末状,排列整齐。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发现这些鳞片具有多种微结构,有的能够散射光,有的能够产生衍射,从而产生了色彩斑斓的颜色。而北极熊的羽毛本身是中空透明的,因为反射光而视觉上呈现白色。
鸟类结构我举一个大家基本都见过的例子,喜鹊(Pica pica)的羽色。
大部分时候大家见到的喜鹊颜色主要黑白的:
但之前微博上有博主贴过这样一张图片:
图片作者见水印,如侵删。
从这只被无数网友戏称为校服少女的喜鹊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颜色,相比刚才我拍的喜鹊要绚烂得多。原因就是光线的角度不同。可见区分结构色和色素色,可以根据转换光线角度色彩是否变化来断定。
鸟的巢
鸟类的巢一般都比较隐秘,比较难发现。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城市里面的喜鹊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家乡森林里面多是松、竹、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然而上大学来到北方之后,每年秋冬那些高大的悬铃木的叶子刷刷刷就落光了。面对光秃秃的树林,除了生出一些凄凉之感外,也着实让我感到惊奇。
当然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悬铃木上叶子落光以后暴露出来的硕大的鸟巢。当时我还没踏入观鸟的大坑,只是觉得惊奇,也没有进一步去探究。后来掉进坑里以后,才知道那是喜鹊巢。(很惭愧,我一年前才刚认识喜鹊,南方山区比较少见。我个人认为喜鹊是一种逐人而居的鸟,人多的地方喜鹊也多,野外人烟稀少之地喜鹊也少。)
然而大部分时间你是没法在喜鹊巢里面看到鸟的。
为什么?
因为巢的作用是保护卵和雏鸟,而不是用来日常居住的。
平时它们晚上都是站在隐蔽的枝头就睡觉了。所以白天在路上,我们偶尔会发现某棵树下面会有一大堆的鸟粪。一般来说,这就是鸟的夜栖树。某些鸟比较喜欢群居,例如灰椋鸟(Spodiopsar cineraceus),它们会占据一整条路的行道树作为自己的夜栖树。于是那条路就会变成有车一族闻风丧胆的“天使路”。我们学校就有这么一条闻名遐迩的路……
夜晚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和夜栖树下的粪便。图自@南川木菠萝,已授权。
说到鸟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燕窝。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燕窝应该是最著名的鸟巢了吧。燕窝是雨燕科(Apodidae)金丝燕属(Collocalia)的数种金丝燕在繁殖季节用唾液和其身上细小的羽毛粘结而成。燕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和微量元素。燕窝的蛋白质含量高,但其消化速度慢,甚至不如鸡蛋,且并不能按照人体所需比例提供蛋白质,所以燕窝蛋白质算不上是优质蛋白质。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是含量为10%的唾液酸,据一些研究称具有“抗衰老,抗病毒,抗辐射”等诸多功效。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些功效是否真实有效。由于产量稀少和环保呼声,天然燕窝正在逐渐被人工饲养金丝燕生产的燕窝取代。但是由于价格仍然高昂,依然有数量众多的假燕窝在市场上流通。
鸟的情
“鸟”和“爱情”,你会想到什么?“凤求凰”?“比翼鸟”?“只羡鸳鸯不羡仙”?
然而,“凤凰”生活在于神话中;一翼一目的比翼鸟生物学上也不允许存在。而鸳鸯(Aix galericulata)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物种,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心目中忠贞爱情的象征,甚至连它的英文名都叫Mandarin Duck,意为中国官鸭。可见它们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可事实上,从人类的角度来说,鸳鸯是却是不折不扣的“渣鸭”(鸳鸯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它们虽然是“一夫一妻”的单配制,但这种单配并不严格,存在很多的“婚外情”现象。且这种夫妻配对的关系只能持续数年,而不是古人以为的终生。更令人三观损毁的是,鸳鸯和杜鹃一样,也会巢寄生。不过杜鹃是中间巢寄生,而鸳鸯是种内巢寄生。每1只母鸳鸯就的窝里会有2.5只其它的鸳鸯产的卵,让她帮忙孵蛋养孩子……
如果把鸳鸯和其他的鸭科动物相比,还是算得上忠贞的。因为大多数雁鸭类,它们的配偶关系只能保持一年。而且基本上鸭科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你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杂交鸭。在观鸟圈里面有一本很有名的鸭子识别图鉴:
里面就整理绘制了很多种杂交鸭子的类型:
作家是一对父子,在观鸟界赫赫有名。用了他们的图顺带给他们打个广告。
这本书质量非常好,对于日本的48种鸭子的绘图很准确,资料十分翔实,对鸭子感兴趣的观鸟爱好者强烈推荐购买一本,价格大概两百块左右。
鸭科鸟类出了名的滥交,以至于一些雄鸭的生殖器官都演化成为了螺旋状。
这是一只阿根廷湖鸭(Oxyura vittata)。图片来自2001年Kevin G. McCracken等人发表在《nature· brief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短文。在此之曾报道过这种鸭子生殖器的长度为20厘米,当时就震惊了很多人。毕竟这种鸭子体重不到700克,而具有同样长度的生殖器官的非洲鸵鸟(Struthioc amelus),可是重达150公斤!体重相差200倍。然而科学家还是低估了湖鸭……他们将图片上那只雄性湖鸭的生殖器官拉直后(想象一下一群科学家努力拉直一只鸭子的生殖器官,画面感太强,得出来的最新数据是42.5厘米,几乎和鸭子身体等长。
这么长的螺旋形生殖器,可以看出来雄性鸭子之间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其混乱的交配行为也可见一斑。
为了让自己的基因更多地传递下去,鸟类雌雄两性都有追求婚外交配的倾向,同时也有阻止其配偶婚外交配倾向。自然选择使雌雄两性都产生了复杂的追求与限制婚外交配的机制。
如果是雄鸟胆子比较小,会通过入侵另一只雄鸟的领域找机会和雌雄交配。而比较暴力的鸟类,例如已经有伴侣的雄性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最常见的野鸭,也是杂交记录最多的野鸭)会强迫那些已经有伴侣的雌鸭交配……怎一个混乱可言……
雄鸟为了保卫自己的配偶也是费尽心思,有的会紧紧跟在雌鸟旁边,不离半步,这样当然就比较累了。所以有的雄鸟会通过频繁交配来阻止雌性婚外交配。而有的雌鸟也会通过频繁交配来阻止雄性婚外交配。可以说是双赢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雄性保卫自己的领域。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你在发展入侵我领域的能力了,我当然要发展保卫我的领域防止你入侵的能力。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某些单身的雄鸟,则可能会通过雌化,也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像雌性,从而隐藏于另外的雄性领地,伺机与真正的雌性交配。
而红杏出墙的雌鸟,也会偷偷跑出配对雌性的领域去找另外的雄性进行交配。可谓是防不胜防。
这些鸟儿复杂的婚配关系和人类是多么相似啊!
不过总有些鸟让我们愿意去相信爱情。
去年BBC播出了纪录片《地球脉动II》,豆瓣评分9.9。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没有的话强烈推荐去刷一遍!里面提到了大西洋信天翁(Thalassarche bulleri)。它们需要几年的时间磨合,来决定是否结为伴侣。一旦配对,除非是连续的繁殖失败,否则就会相伴到老。每年有六个月信天翁夫妻各自在海上漂泊,繁殖季到来,才在斯图尔特岛汇合。在《地球脉动II》里面,一只雄性大西洋信天翁就在岛上苦苦等待着她伴侣的到来。
“岛上有三百万只鸟,他却只在乎她”。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在错过繁殖季之前,她终于回来了。
一只斯岛黄眉企鹅(Eudyptes robustus)鬼鬼祟祟从正在温存的信天翁夫妻前面走过。
希望它们能一直相伴终老。
我在此只是从鸟类妙趣横生的世界里选取了一点点有趣的片段。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更多的有意思的真相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项具有公民科学潜力的户外活动——观鸟。
在英文里面叫“bird-watching”或直接叫“birding”,观鸟人直接用裸眼,或者使用双筒或单筒望远镜等视力增强设备,在尽量不影响鸟类正常行为活动的情况对其进行观察和欣赏。有时利用相机和录音设备记录图片和声音。一般认为现代的观鸟活动起源于十八世纪,人们开始用美学的眼光而不是实用主义去看待野鸟。
每个观鸟人追求的目标都不完全相同,有人追求看到更多的鸟种,有人追求对鸟种的准确辨识,有人是喜欢记录鸟类的行为,有人则是喜欢亲近自然。但我们都有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都想要为保护它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团体中来。
希望我写的这些文字能够提起你些许对观鸟的兴趣。
参考文献:
郑光美. 鸟类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于海花, 徐敦明, 周昱,等. 燕窝的研究现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197-206.
简叶叶, 李庆旺, 黄知几,等. 燕窝的营养功效与真伪鉴别研究进展[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 12(2):136-144.
崔多英, 杜洋, 曹亚妮,等. 人工孵化及育雏技术在北京地区鸳鸯(Aix galericulata)重引入项目中的应用[J]. 野生动物学报, 2014, 35(4):420-425.
王兴阳. 鸳鸯繁殖生态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