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平行界科幻协会会长。

点评作品 我们高中的每一天

麦基有一本著名的“编剧圣经”,叫《故事》。书中提到 :“写整个宇宙,你一定是个菜鸟;写你的卧室,你必然是个专家。”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试图以一种近似单元剧的形式将科普知识穿插其中——并同时以故事情节来进行人物形象上的塑造与丰满。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其新颖又贴近生活的形式使得被传播的科普知识的实用性很高,打磨得当的话能成为优秀的青少年科普作品。 但同时本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首先作为一个科普作品,文章所需要的知识必须深入浅出地进行详细透彻的剖析与透视,单是由对话形式的数行文字相坠来承担科普的责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详实。建议在每一章中着重围绕一个科普知识进行深入介绍。其次作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还有进一步拿捏的空间,一是要成熟流畅地行文与塑造人物,二是要让前者与科普知识联系起来,更好的为科普服务。

科普投稿 · 作者:萝北呀 2017-11-08 05:52
点评作品 红糖是什么?能美容养颜治痛经补血吗?

首先我们需要认同其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文章。其对于主题的选取非常贴近生活,具有相当优秀的传播效果。此外就文章结构的设置,表现形式与科普性来讲,本文又取自生活,高于生活,没有掉进很多科普文章“展示靓汤一锅却又不给勺子”的窠臼,能使读者较为透彻地了解与领会知识,引发兴趣的同时又深富启发性——文字是硬刀硬马,我认为这些无一不展示了作者的功力与写作技巧。

科普投稿 · 作者:钱程 2017-11-08 05:54
点评作品 第三只眼睛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性质的科普文章是比较优秀的。 不管是 “第三只眼睛”的标题还是开头有关二郎神的联想,这种对松果体具象化形态的赋予使文章具有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强烈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又使人难以忘记——第一印象总是最难以磨灭,这类“当头一棒”的感性认知对于一篇科普文章是很难得的,有作者的思考的其中。文章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又有宗教与历史上的牵涉,颇有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geek优雅范儿。 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本文虽行文流畅却过于紧凑,相当艰深——科普文章需作者大量的思考,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阅读者并没有作者一般的思考过程,应在行文里尽量给初次接触知识的读者以思考的喘息空间,否则初读便是头昏脑涨,思路打架。科普文章的阅读性是很重要的一环,倒不如效仿白居易,让八十老妪也应读得。

科普投稿 · 作者:张晶 2017-11-08 05:54
点评作品 舌尖上的科普

首先要认同这篇文章是一篇成熟的优秀科普作品。其切入的角度有趣,借《舌尖上的中国》的东风,有很强的吸引阅读的效果。 其行文也非常的流畅,逻辑连接紧密,图文并茂,阅读性很强,丝毫没有“硬拉着读者狂奔”之感。此外,在对每种食物的科普过程中,文章具体选取的传播点也透着作者的思考:如“吃藕不丑”中的荷叶效应——平心而论,这种对于科普角度的深思熟虑是一些科普作品并不具备的。 但文章仍有一些美人之憾,文章后续与开头几章可以看到一些差异——显然前几部分作者的推敲与打磨更多——后续隐隐的“百度百科化”略微失色,呈现出了些许后继无力,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优秀表现。

科普投稿 · 作者:元素-砹铟锶钽 2017-11-08 05:54
点评作品 一树风流一树姿

初看文章目录,各个标题在一起令有种林清玄之感,在科普文章中确实是颇令人耳目一新了。但文章内容相比却十分俏皮,其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会颇得小读者喜爱。但仍需静下来思考,虽然第一人称较为新颖,但其在科普知识之间的第一人称口吻叙述——究竟是为了使阅读更加流畅通顺,为了科普而服务呢?还是为了塑造形象与文风呢?这两者虽可共存,但对文字的功力与推敲却都要求非常之高,从可读性来讲其实需要相当谨慎。如在“风华绝世”一章中,便落入了百科与描写性语言生硬拼接,没有交融的窠臼。 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可以看到作者的逻辑贯穿其中,但在大段科普知识需要阐释时(如分类)却能感受到一丝力不能支。建议或反复斟酌行文或直接略去。但文章对于典故和传说的引用令人眼前一亮,旁征博引令人颇有兴味。总的来讲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希望作者再接再厉。

科普投稿 · 作者:绵绵 2017-11-08 05:55
点评作品 电子学史话

初读此文,竟有种专业课教材第一章的感觉,着实令人惊奇。 抛开科学性不言,本文就可读性来讲就已经落入了“百度百科式”的怪圈。究其本心,科普类文章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将科学知识更好地向大众进行传播,以期提高大众对科学的认识。故而这篇文章最令人不可忽视的短板便是可读性,一是对于读者的准入门槛太高:如若在逻辑上把重点放在史料上则无需硬性将各类原理加入——史料尚且需经过作者的文学性表达才能通至黄发垂髫,更何况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呢;二来通读全文,虽然能看到作者在行文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整理叙述,但仍希望作者有更多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展示出来,否则便容易呈现出专业课本的冷冰冰面孔了。

科普投稿 · 作者:于佳奇 2017-11-08 05:55
点评作品 奇鸟行状录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博文,读起来令人有惊喜之感。 惊喜便是惊喜在本文的视角。回想很多科普类文章,其实读者们不难发现讲述者总是立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以不易察觉的俯视姿态向初次接触此类知识的读者传播科学知识。本文却一反常态,尤其以第一人称的文献查阅错误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又使用了不少的网络用语,不经意间令读者代入进研究者(作者)的身份,在阅读体验上非常抓人。 此外本文总体行文流畅,图文并茂,选取的“腿”“色”“情”角度新颖,看得出作者对鸟类的热爱与研究。但仍希望作者能够对本文的各个部分进行更为详尽的展开,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科普投稿 · 作者:海木威灵 2017-11-08 05:56
点评作品 地铁里的学问

初见此文,粗读就不禁令人感叹作者的巧思:“长安街的开肠破肚”“站台换乘路远实有苦衷”“安检仪器是否污染食物”……这些科普点的选取贴近生活有颇为有趣新颖,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侧面反应出了作者在选择科普内容时的推敲与对地铁话题的热爱。 但文章仍有一些瑕疵存在,虽瑕不掩瑜可仍令人抱憾:文章行文通顺流畅不假,但作者通俗化语言的解释和文中很多的专业类知识有割裂拼接之感,比如第三章的大段图表。 科普类文章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其科学知识部分的通俗化表达,希望作者在更多推敲思考后,对文章中的“拼接感”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文学性阐释,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科普投稿 · 作者:马良骥 2017-11-08 17:41
点评作品 小贝的生活日记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面向少儿的科普作品,整篇文章读来流畅不生涩,以七岁小男孩的童真视角为读者带来水彩画一般的清新色彩。 首先少儿科普并不像网络博文一样将传播性放在首位,相反,科学性和可读性才是其核心。本文在这两点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诸如将白细胞比喻为警察,染色体比喻成小火车的桥段,非常通俗化地用儿童易于理解的具体化形象来完成了对于科普知识的传播,富于启发性。 另外其对于“小倩妈妈生不出儿子”“爸爸离家到远方打工”的提及,展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小男孩的视角,让人能够看得出作者在孩子心灵成长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人读之一喜。 希望作者在第二轮中再接再厉,在丰富小贝和姐姐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对科普段落进行进一步的通俗化处理。

科普投稿 · 作者:鱼龙小宝 2017-11-08 17:41
点评作品 人类何以认知星辰大海

在科学研究时,实验的设计多半既要涉及定性也要涉及定量。 本文就不免落入了通篇定性的窠臼。通篇百科式的语言虽有时间性的逻辑,但并没有完成系统性的科学知识科普,着实令人扼腕。希望作者能有进一步详细的细节性展开。 但仍要认同,作者选取“星辰大海”的情怀类选题,无疑是非常有传播效果,非常抓人眼球的,文章贯穿全文的情感类表达也一步步地强化了这一点。但仍需认识到,情怀的表达是十分依赖文字功底的,远非华丽的词句就能让人产生共鸣,情感是需要铺垫作为基础的。那么希望作者更加关注如何让读者生发出对于星辰大海的向往,这类感染也是科普文章的根本目的之一。

科普投稿 · 作者:李淑浩 2017-11-08 17:42
点评作品 理解量子

本文名为理解量子,听来野心十足。然而粗读此文,竟数分钟都没有找到关于“什么是量子”的解释,不禁一时间令人背上生寒。更乡土一点来讲,如果把“传播”这一过程比作“动次打次”,那么“动次”和“打次”缺一不可,二者中任何一个的缺席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里就是落入了只有“动次”没有“打次”的境地。虽然只是缺少一个名词解释,但我仍认为这是一个传播者的大忌,希望在这里能引起作者的注意。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流畅,但一眼扫去,专业词汇人头攒动,这一来大大拉高了读者的准入门槛,影响了文章的传播;二来文章字里行间并没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喘息空间,行文布局密不容针,对于量子题材这种艰深选题来说,这无疑使文章的可读性大大降低了。

科普投稿 · 作者:程梦楠 2017-11-08 17:43
点评作品 宝贝,欢迎你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科普作品,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了出来,颇有新意和艺术性的同时,更易于接受,能使小朋友得到启发,生发出对科学的兴趣。 然而其作为一个剧本,从文学性上讲,如果要更好的为小朋友的观看服务,应尽量使出场角色性格鲜明立体,情节中矛盾更为激化。也希望作者在丰富故事的同时细化科学性的描写,使之令小朋友印象深刻。我个人非常期待这篇文章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科普投稿 · 作者:张晓肖 2017-11-08 17:44
点评作品 新编美人鱼的故事

能看得出作者的想法是好的,现代背景下的童话新编与剧本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确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然而本文在可读性和科学性上都有其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可读性:小美人鱼交换双腿时发现自己得了咽炎,这本可以成为一个相当有趣的情节,想象力之跳脱,令人瞩目。然而在文中,略显平淡的行文与刻板苍白的人物形象多少使情节有些失色。同时文章的详略安排也不甚得当,出现了很多对情节,人物和科普均无作用的描写,希望作者在今后加强对文字的把握。 其次是科学性,本文可能更适合成为一篇环保征文而不是科普文章,作者可以选择以上一个方向对文章进行打磨,希望它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故事。

科普投稿 · 作者:常佳 2017-11-08 21:56
点评作品 矛与盾——摩擦与润滑之战!

正如另一位评委所言,本文很适合作为学校的补充性阅读,且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本文有着非常出色的一点:摩擦与润滑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又可以在知识深度上不断深挖,这使得各个年龄段各个知识水平的读者都可以在本文中汲取到新知——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希望作者能在第二轮的扩写中将这一优势更大地发挥出来。 但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与朋友圈疯狂转发的一类趣味科普博文不同,这样的基础物理类选题多半意味着较低的传播性——所幸作者的行文非常流畅易懂,图文并茂,读来非常抓人。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类作品,希望作者可以对文章的文学性稍加润色,十分期待本文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科普投稿 · 作者:鲁超 2017-11-08 21:57
点评作品 可恶的太空垃圾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科普类文章。首先在大框架上分为由来,危害和处理三个部分,较为系统性地从各个角度带读者了解了太空垃圾这一问题。 另外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文中对于数据和事实案例的较多使用。毋庸置疑科普是需要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双管齐下的,两者缺一不可,缺少数据便会流于表面。本文没有落入“通篇高大上原理铺叙”的科普写作窠臼,反应了作者的严谨性。而文章中诸如“最危险的服装用品”一类事例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颇有乐趣。

科普投稿 · 作者:徐文倩 2017-11-08 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