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

第二章 初识松果体

447
5205
1
先看评语
· 文章从科学、宗教、哲学等多角度入手对松果体进行探讨,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对机理阐释深入。然而紧凑有余,轻松不足,读者阅读时难免感到艰涩难懂。 ·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性质的科普文章是比较优秀的。 不管是 “第三只眼睛”的标题还是开头有关二郎神的联想,这种对松果体具象化形态的赋予使文章具有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强烈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又使人难以忘记——第一印象总是最难以磨灭,这类“当头一棒”的感性认知对于一篇科普文章是很难得的,有作者的思考的其中。文章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又有宗教与历史上的牵涉,颇有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geek优雅范儿。 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本文虽行文流畅却过于紧凑,相当艰深——科普文章需作者大量的思考,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阅读者并没有作者一般的思考过程,应在行文里尽量给初次接触知识的读者以思考的喘息空间,否则初读便是头昏脑涨,思路打架。科普文章的阅读性是很重要的一环,倒不如效仿白居易,让八十老妪也应读得。 · 文章选题的切入点颇有新意,从宗教哲学等角度引入对松果体的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普文章的观点还是要立足于科学事实,对于一些未知现象的猜想要有一定的限度并标出是猜想。此外,第四章与前文衔接有些薄弱。 · 所谓的干货堆砌。光是第一自然段,就提到了四五种未经解释的科学概念。作者显然是中招了“知识的诅咒”,学习了一种知识后,就再也无法理解不懂这个知识的人在想什么了。 · 本文是一篇较优秀的科普类文章,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开头亦以二郎神入题可谓巧妙的一笔。而文章内容丰富以松果体为中心分为六章,结构清晰向读者展现了松果体的神奇之处,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不足之处便是文章主题语言应更接地气。

  我们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陆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的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空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矛尾鱼类就是后者的后代。

  墨西哥丽脂鲤(Astyanax mexicanus)也叫墨西哥盲鱼或无眼鱼。这种鱼生活在墨西哥一些地下山洞中。鱼体呈长形,侧扁,尾鳍呈叉形,头较短,体长可达8厘米。由于这些盲鱼没有完整的眼睛结构,科学家一直以来都以为它们不能视物。但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员Masato Yoshizawa却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一天,在清理实验室里的墨西哥盲鱼鱼缸时,Yoshizawa发现当他移动吸管时,盲鱼的幼儿就会朝吸管的影子游去。这种寻找暗处躲藏的反应通常是那些居住在光源充足地方的鱼拥有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墨西哥盲鱼也有这种反应。

  那么无眼鱼又是怎么视物的呢?墨西哥盲鱼的幼儿虽然拥有非常简单且随着年龄退化的眼部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基本上没有任何感光色素。而且当科学家把这些组织切除后,墨西哥盲鱼的幼儿仍然对光有反应。最后研究员才发现,原来盲鱼利用的是它们的松果体。充满视网膜色素的松果体常被人称为“第三只眼”。当Yoshizawa把它切除后,他发现盲鱼不再对光有反应。Yoshizawa的研究伙伴William Jeffery说:“也许墨西哥盲鱼居住的地下山洞里并不是绝对漆黑的,偶尔会有从外面透进来的一丝光线。那么,躲开这些光线将会帮助盲鱼避开捕食者。”来自英国的视觉色素专家Jim Bowmaker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些动物的松果体可能能够起到类似眼睛的作用,这项研究直接的证实了这一点。”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睡觉的时候即使遮光甚至戴了眼罩,也依然能够感受到光源。尽管松果体移入了肉眼看不到的颅腔内,不能直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它潜在的功能却没有消失,仍然能感受到光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7-11-08 10:05

文章从科学、宗教、哲学等多角度入手对松果体进行探讨,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对机理阐释深入。然而紧凑有余,轻松不足,读者阅读时难免感到艰涩难懂。

石冀青 2017-11-08 05:54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性质的科普文章是比较优秀的。 不管是 “第三只眼睛”的标题还是开头有关二郎神的联想,这种对松果体具象化形态的赋予使文章具有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强烈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又使人难以忘记——第一印象总是最难以磨灭,这类“当头一棒”的感性认知对于一篇科普文章是很难得的,有作者的思考的其中。文章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又有宗教与历史上的牵涉,颇有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geek优雅范儿。 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本文虽行文流畅却过于紧凑,相当艰深——科普文章需作者大量的思考,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阅读者并没有作者一般的思考过程,应在行文里尽量给初次接触知识的读者以思考的喘息空间,否则初读便是头昏脑涨,思路打架。科普文章的阅读性是很重要的一环,倒不如效仿白居易,让八十老妪也应读得。

匿名 2017-11-07 17:16

文章选题的切入点颇有新意,从宗教哲学等角度引入对松果体的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普文章的观点还是要立足于科学事实,对于一些未知现象的猜想要有一定的限度并标出是猜想。此外,第四章与前文衔接有些薄弱。

高爽 2017-11-06 13:27

所谓的干货堆砌。光是第一自然段,就提到了四五种未经解释的科学概念。作者显然是中招了“知识的诅咒”,学习了一种知识后,就再也无法理解不懂这个知识的人在想什么了。

匿名 2017-11-04 15:53

本文是一篇较优秀的科普类文章,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开头亦以二郎神入题可谓巧妙的一笔。而文章内容丰富以松果体为中心分为六章,结构清晰向读者展现了松果体的神奇之处,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不足之处便是文章主题语言应更接地气。

匿名 2017-11-04 15:09

选题和文笔俱佳。但要把握参考资料的可靠性,如:“俄罗斯版本的《知识就是力量》中说: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而身体与地面振荡保持一致。所以,松果体能够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将其化作神经冲动,到达丘脑下部。”——这种说法就不够严谨。 而且,一些将宗教内容与科学内容划等号的说法也要慎用。如:“松果体即道家所谓的天眼,佛家言识海,亦称天眼证智通。”

匿名 2017-11-02 10:37

文章以第三只眼为题,非常巧妙地吸引读者去阅读。文中的有大量的研究史实和证据。整体来看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文章的书写风格还需要再通俗化,使用的语言还需要减少专业词汇和专业描述。文中引用了较多的传说、宗教猜想等内容,建议作者谨慎使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是现在伪科学、超自然现象研究组织较多引用和研究的领域,甚至有论文称通过脑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上帝一直存在等等,如果无法很好地把握宗教色彩和迷信色彩的传说,尽量少用。

目录(共6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