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科幻名人传系列》

社会科幻的领路人,现代科幻的奠基者 ——威尔斯评传

先看评语
· 把科幻小说的作家的生平经历写成科普文章,在本次比赛中可谓是独树一帜,非常有创意,但也非常冒险。因为最后会给人一种人物传记的感觉,科普性略低。不过文章条理清晰,也会把科幻小说家们的一些有趣的轶事写出来。可见文章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行文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 本文写得很认真,能读出作者脚踏实地的苦心来。不过,在考订方法上,还有待改进——这一点在注释之资料来源中就能窥见问题。可以看得出来,本文写作极为辛苦,但主旨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第一章节中间部分,偏离文体较远。这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写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 作者阅读了两位传主的大量作品和有关文献后写成的评传,脉络清晰,客观准确,真实可信,对两位传主的成就、贡献、作用评价得比较到位。作品通俗易懂,给人以启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整篇文章未分设标题,不便读者阅读、记忆、思考。 · 首先我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立意很赞同,这些名闻遐迩的科幻名人虽早有人为之立传,但并非都已成定论。至少我从中读到了新意,在史料、角度、解释上的新意。由于考据比较充分,有些表述是补了以往传记之不足,挖掘出新意的,至少让今天的我们对这两位科幻大家有新的认识。其次这篇作品文字流畅、遣字造句精到。另外作者对每位传主都有一句评语:用历险描绘世界,以科技诉说星辰,他不是预言家,他是儒勒.凡尔纳;他是社会科幻的领路人,更是现代科幻的奠基者,他是H.G.威尔斯。尽管归纳的是否准确值得商榷,但这种大胆是我欣赏的。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从文明兴起以来,政治和权力一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由于这种现状,各时代的预言者和改革者都提倡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平等的种种计划”,但受社会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前人的种种尝试均因缺乏“科学”的理念等而宣告破产。然而,到了“19世纪前半期,人们看到有若干试创人类新型社会的实验。”即以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社会改革者——“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改革理念及相关实验,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①

也因此,“空想主义者”们的“唯心主义”身份显然在思考问题时不同于身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使之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将自身所精心制作的社会蓝图付诸实现。这样一来,处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则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下继续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昂首阔步,其所暴露的社会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个时候,“科学社会主义的推动者”马克思基于毕生多数时间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在1848年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将19世纪中期以后的欧洲乃至世界拖入充满“革命与阶级斗争”的洪流之中。

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866年9月21日,威尔斯降生于当时工业发达的伦敦城外东南部的肯特郡。与英伦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是他童年贫困的家境。他的双亲均属于社会的下层人士,按他的说法属于“小资产阶级”。父亲约瑟夫是一位园丁,并同时兼任职业棒球员及教练;母亲莎拉则是一家名为“上花园”宅邸里的贵妇人的侍女,且在威尔斯眼里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婚后约瑟夫花光了积蓄买下其堂弟的一家名为“阿特拉斯屋”的瓷器店,经营起来却十分不理想。小威尔斯即是在店内阴暗的地下室里长大,自小就感受着底层社会的贫苦生活……

7岁那年,小威尔斯在一位地主家少爷的捉弄下意外跌断了胫骨,不得不在家中休养。然而,身为病人的特殊待遇却让他尝到了难得的甜头——地主家夫人为赔礼道歉送来的好吃好喝不说,还送来了不少文具玩具,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改变他之后人生方向的——书籍。

就这样,养病期间的小威尔斯在同时受一直以来酷爱阅读的父亲约瑟夫的影响下,开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人文地理自然史,到期刊文学名人传,只要是图书期刊,不管是地主家送的还是父亲约瑟夫收藏订阅的,他都有兴趣飞快地读完。当然,也不论读完后还记得些什么……

1873年,在英国颁布教育法后的第三年,7岁的小威尔斯在家里有力支付学费后得以进入学校学习。阅读的兴趣也一度伴随着小威尔斯进入接下来的学生时代,以至于到10岁时他就有产生了写小说、画插画的兴趣。但却在他11岁那年,父亲因为在一次修剪葡萄藤的过程中意外跌落梯子,从此成为一个活动不便的跛子。除此之外,这次意外所连带产生的高额医药费还造成本就面临倒闭危机的瓷器店“阿特拉斯屋”境况日益恶化,生活也变得愈发艰难。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威尔斯一家为一贫如洗的生活困境所担忧时,母亲莎拉做侍女时的女主人正因宅邸缺乏一位可靠的管家而找上了她,而父亲则留在瓷器店卖瓦器。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家里的经济状况似乎也不再足以支持孩子们的读书费用,所以没过多久,小威尔斯便在13岁那年早早进入社会谋生。

从这时起一直到1881年,他间断地做了三回学徒,其中两次是在卖布商手下,一次是药剂师,还有一次是到小学里当“小先生”(助教),但都没做多久就被辞退。被辞退后,小威尔斯会跑到母亲担任管家的宅邸“上花园”来投靠,而他就是利用这短短的接触上层社会的时间内,琢磨出了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方法,一连几个晚上不顾着凉地专心于观察月相。并通过宅邸丰富的藏书,阅读了诸如伏尔泰的散文、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对其后来思想及文学上具有启发作用的名家名著。这之间,他还接受了不系统的教育,在一所中学寄读,以高于同龄人的天赋学习了各种“现代”(基础)科学的知识。

1883年,在最后一次做学徒后没多久,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想重回校园当助教。寄读时中学的校长拜特出于看重主动给他提供了职位,以此打消了母亲的顾虑。期间,他既是教员,又做学生。在校长的热心协助下,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便利用业余时间修习了文学、数学、地质学、初等无机化学、物理学、天文学、人类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并以通过参加考试获得奖学金的方式来报答校长。

福有双至。当努力的学习换来奖金的回报之时,英国教育部突然下发了一则通告:将集合各地科学教员,统一组织到科学师范学校(后来的英国皇家学院)的“教师训练班”进行培训,以提高各地科教教员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所学校恰好有一定的免费生份额,且每人每星期还可得到生活补助,这对于一直处在贫困中挣扎的威尔斯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次从下层社会翻身的绝佳契机。

1884年,18岁的威尔斯顺利进入了科学师范学校学习,这一年最令他兴奋的即是他的生物教师由大名鼎鼎的“达尔文斗士”托马斯·赫胥黎任教。在自传中,威尔斯曾饱含钦佩地回忆道:“他用一种清晰坚定的声音讲解着,不慌不忙,也不踌躇,不时转身在后边黑板上画些图解。在他继续讲之前,常常要把他手指间的粉笔灰拂得干干净净,他是颇有洁癖的……这由赫胥黎担任的生物学课程,在性质上是纯粹而精确地属于科学的。他除了充实,研究,完成在他范围内的知识以外,没有其他的(如经济利益上的)目的……”②

不久,生物学课程由于赫胥黎的生病不得不由平时在旁制图的教师G.B.豪斯代课。对于代课老师,威尔斯同样报以十分的尊敬渴求知识,最终以甲等分数完成了当年的课业,而优异的成绩也使他得以在第二年继续留在师资训练班中继续深造。

然而,之后两年所修的物理学、地质学课程由于讲师授课的枯燥乏味,一度让威尔斯的学习热情逐步消耗殆尽,使之将这种热情逐步转移到了创作上。在一次学生辩论会上,威尔斯偶然听到一个关于四维空间的宇宙理论的新观念,这对于当时的物理学宇宙观可谓是一种新见解。于是他把握住了这种思想,在将其作为后来成名作《时间机器》的理论设定基础之前,尝试着写成了一篇题为《刚性宇宙》(Rigid Universe)的思辨性论文。在大学期间,他还创办并主编了名为《科学学派杂志》的大学刊物。但在1887年的学年测验中,因地质学成绩的不及格,使他没能在当年拿到学位,于是只好离开学校回头教书。

教书期间,威尔斯曾试图锻炼一直以来瘦弱的身体,但却伤病不断。在一次踢球的过程中意外压伤了左肾,直到察觉便血后的第二天,才被请来的医生诊断出来。没多久,可能是受工业化日益加剧的伦敦污浊空气的影响,他又咳出血痰,并被诊断为得了痨病(当时还没有对肺结核症的认知)。

1888年,受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的影响,威尔斯在自己的《科学学派杂志》连载了成名作《时间机器》的前身,一部名为《时空长河中的寻金羊毛者》(The Chronic Argonauts)的小说。只是在此之后他曾一度停笔,直到1893年后才在修改后扩大篇幅,将小说定名为《时间旅行者》。

在1890年顺利取得伦敦大学学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大学函授院教书,并尝试着给期刊与报纸投稿。不久,在又一次生病休养的期间,他在“上花园”写下了《单一性的再发现》(The Rediscovery of the Unique) 一文,很快经由一个名叫弗兰克·赫里斯的编辑发表到了《两周评论》。文章被采纳立刻鼓舞了威尔斯,于是他又乘胜追击地将前面所提到的《刚性宇宙》一文寄出。然而,四维时空的概念对于当时的赫里斯编辑的认知而言着实过于超前,以至于他主动约见威尔斯并训问了一通后,就此销毁了这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底稿。这样直到1894年,当赫里斯成为了《礼拜六评论》主编后才回忆起那篇稿件的价值,又悔不当初地向威尔斯约稿,并使其作为期刊的常期撰稿人之一。

1891年,向来反抗传统道德约束与伦理观念的威尔斯同表妹伊莎贝尔结了婚。然而到了第二年,他却又在学校的授课中开始对学生艾米·凯瑟琳·罗宾斯产生了好感。1893年,威尔斯在工作的压力下又一次的咳血,不得不又在病床上休养数周。这期间,他与女学生艾米的通信日趋频繁,也是在这时,他反抗传统道德约束与伦理观念的秉性悄然发挥了作用——他同艾米相恋了。不久后,他在出版的第一部专著《生物学读本》中,将该书献给了艾米,并在扉页画了一只兔子正在解剖一个人的图案。同年12月,他离开了妻子,与性情更为相投的艾米同居。1895年,在与伊莎贝尔离婚后,威尔斯最终同艾米结婚。

这一阶段威尔斯的工作除了教师的身份外,还成了伦敦的一名记者。在那时,他似乎担任的是类似于今天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各领域中的问题都有发表看法,甚至对通灵术都有其见解。可以感受的是,那时的他力图通过他独到的理解力将科学知识以通俗化表达,通过敏锐的察觉将社会问题以深刻化呈现。③

1893年起,在做新闻记者的同时,威尔斯还发表了不少短篇幻想作品。其中最具野心的早期作品是在《蓓尔美尔街公报》发表的短篇——《公元100万年之人》(1893)。这篇小说“大胆地描述了一种在自然选择下最终重塑的人类:一种因为太阳冷却后才被迫撤离地下的生物体,他们有着硕大的头颅,巨大的眼睛,双手十分纤细,身体部分则占其中的小部分,且最终这种人类只能永久沉浸在营养液中。”这种新人类的设定很容易令人再度联想起《时间机器》中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人和生活在地上的艾洛伊人的部分特征。其他的作品还有《飞人现世》(1893)、《人的灭绝》(1894)、《浅游太阳》(1894),其中,《浅游太阳》讨论了硅基生命的可能性。而除此之外他早期(1894)集中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被盗的芽孢杆菌及其他事件》(1894)中收录的《被盗的芽孢杆菌》、《奇兰花开》、《怪物大闹天文台》等作品在历险程度上虽然不如前述的短篇作品,却也对于后世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克拉克的短篇作品《扭捏的兰花》就提到了《奇兰花开》)。④

尽管如此,伴随着世纪末的临近,威尔斯在短篇主题创作上的想象力也愈发大胆。这在其1895年以后的短篇《刀下》(1896)、《星》(1897)、《一个石器时代故事》(1897)、《可显神迹的人》(1898)足以见得。其中,《一个石器时代的故事》可以说是史前科幻作品中的一次伟大尝试,作品以兽性的人类祖先的进化侧面表达了其坚定的进化论信仰;而《星》这部作品则被詹姆斯·冈恩选入《科幻之路》系列第一卷,讲述的是不明天体向地球逼近的宇宙灾难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情节在1906年的长篇作品《彗星来临》亦有体现,相信两者之间在创作上也联系匪浅。

即使到了新世纪(20世纪),威尔斯的短篇幻想作品同样不乏佳作。1901年的《新加速剂》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构思方式对科技新发明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1904年的《盲人国》被许多西方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短篇小说,尽管这篇小说并不描述未来,而是描述遥远的山谷,但它具备了科幻小说的全部要素,使读者动摇对传统的信心,并引发人们去思考事物的本来面貌”;⑤1936年的《槌球手》是他又一篇可归类史前科幻的作品,它被学者亚当·罗伯茨认为是“再度呈现了长篇作品《莫洛博士岛》的某些主题,表达了作者在欧洲法西斯主义兴起中对人类黯淡前景的忧虑的作品——具体表现在小说中提出‘尼安德特人’的兽性、贪婪、嫉妒等特征在遗传学上可能仍然存在于智人中,且即将在现代人中爆发,以返祖的野蛮摧毁人类文明。”⑥

纵观威尔斯的长篇科幻作品——当时还称作SR的那些“科学传奇”作品⑦,应是从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作为起点的。当时他与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关系甚好,因此虽然这部作品最后只获得了亨利支付的一百英镑稿酬,但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小说里,威尔斯利用早在《刚性宇宙》就以阐述的观点,借“时间旅行者”之口为读者解释四维时空的概念以及探讨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等桥段,无疑会令众多将此书作为科幻启蒙的读者感到眼前一亮。而在后续的时间旅行者的旅程经历中,威尔斯继承了斯威夫特的讽喻风格,利用艾洛伊人与莫洛克人的共生关系尖锐地揭示了进化论对人类历史演进即将面对的冷酷现实以及阶级暴力对于社会分工最终分化的某种恶性循环。

随后其具有代表性的长篇作品分别是1896年的《莫洛博士岛》和1897年的《隐身人》,两部作品均展现了这个生活在“雾都”伦敦的小个子男人对科技新发明所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深深的忧虑和对滥用科技所将带来的后果的反思及预想,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部作品与同时代的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和更早之前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结。

1898年的《世界大战》及1908年的《大空战》分别呈现出两种极为不同“末日”即视感。在《世界大战》中,入侵者并非敌国,而是地球以外的火星人。火星人被叙述成狰狞的怪物,且依靠吸食人类的血液维生,降落后在英国进行大肆破坏,伦敦刹那间仿佛变为人间地狱。而威尔斯却从一个寻常之极的市民视角,以荒芜萧索的笔触营造一种凄凉之美的绝望,在平淡与挣扎中呈现世界由人间堕入地狱的恐怖末日……故事的收尾亦实在耐人寻味,相比今天美国科幻电影的各种个人英雄主义救世,《世界大战》的结局却将末日的转折交给了为人所忽略的细微之物,着实再令人眼界大开(以至于后来据此作改编的电影《独立日》沿用了许多类似的老梗,却无法像同期上映的《火星人玩转地球》那般翻出花样)。到了《大空战》中,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威尔斯再度通过小人物的视角预想出他想象中的空中战场。故事讲述了身为社会中下阶层的主角在意外中卷入了德国空袭美国的战争,随之引发了一场飞艇对飞艇、飞机战飞机的世界性战争(有趣的是,威尔斯在《大空战》里受“黄祸论”影响下所描写的中日联军以丝绸竹子为原材料制成的空中战机与欧美国家的激战桥段,不难令人联想到时下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所推动的“丝绸朋克”运动,而晚清-民国受“科学救国”影响下的部分“沙文主义”向科幻作品又或可与之形成呼应)。这样的战争无疑最终将可能把世界拖入万劫不复的末日之境,然而在《大空战》中关于“废土世界”的结局书写却与《时间机器》一般开放悲凉。

1899年的《昏睡百年》是一部出彩的作品,其对宗教的讽刺与近乎反乌托邦的故事架构也相当引人入胜。小说讲述的是一个19世纪的主人公格雷汉姆在长期失眠后终于昏睡过去,却在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然身处两百年后的世界。由于存款复利的神秘增长使他牢牢控制世界经济从而“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世界之主,且有12名受托人以他的名义组成管理团体。只不过,管理团体对格雷汉姆的苏醒原来毫无准备,以至于为了维护统治地位,管理团体试图隐瞒和控制格雷汉姆的行动。然而东窗事发,格雷汉姆最终还是成为了反抗管理团体统治的人民领袖,与管理团体决一死战。故事的结局,作为首领的格雷汉姆亲自架机阻击敌军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的书写实在令人可歌可泣——“尽管他不敢向下看,但骤然意识到大地离他已近在咫尺。”

1901年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或许可以称之为威尔斯版的《真实的故事》(卢奇安的这部作品对他影响匪浅)。故事幻想了一位天才科学家卡沃尔研制出了一种“反重力”金属,在制成飞行舱后卡沃尔便携朋友柏德福进行了一番惊险的登月实验。其中,两位冒险者在成功登月后所遭遇的“月球人”是一种近似蚂蚁的“虫族”生物,却十分脆弱且不堪一击。而威尔斯对于月球人扼杀个人自由的分工明确、细致入微等管理体制,则似乎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分工的一种剖析。同年的《从机械和科学的进化过程预测人类生活及思想的反应》倒不像是科幻小说,反而像是严肃的预想作品,该文的发表直接导致了威尔斯在1903年受邀加入费边社,参与进英国的社会主义改良运动,与萧伯纳等人结为好友并最终因政见分歧而又分道扬镳。

1904年的《神食》乍看之下很容易被误认作《莫洛博士岛》和《隐身人》的延续,从而被认为都是对科技盲目发展和滥用下的警示寓言作品,实则不然。故事讲述的是一种新的营养品“神食”能让食用者生长加速且变得巨大——鸡吃了后大得能食人,虫子和老鼠吃了后也能大得攻击人,婴儿吃了后则很快长成了巨婴乃至于巨人。然而就在读者们眼看着故事中的世界即将陷入一场恐怖的危机时,威尔斯却笔锋一转,转而着笔于描绘起被排挤的巨人们。这些巨人们在人类的压迫下组成了一种“新人类”团体,为了突破传统人类蛮横无理的各种约束壁垒,他们最终决定奋起反抗,为自由而战。这种剧情上的转变与威尔斯那段时间世界观的转变是有联系的,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威尔斯由前期悲观主义向后期乐观主义的转变,笔者则认为值得商榷,毕竟这种转变实际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是渐进式且还有所穿插的。关于这一点,如果把1905年的《现代乌托邦》和1906年的《彗星来临》两部作品与之前提到的1908年《大空战》稍作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前所述,1906年的《彗星来临》可以看作是1897年短篇作品《星》的延续,其以一种“散文式”的记述缓慢推进着危机剧情,却在关键节点上再次反转成了一部令人咋舌的乌托邦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一颗彗星即将接近地球的消息不断在剧情中跟进,而情节上则讲述的是一位四处碰壁的主人公,在接连的失败与对刚刚分手不久的女友立马寻获归宿的妒意之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决定谋杀前女友及其情夫。但就在决定下手杀人的当晚,一颗彗星的尾巴扫过地球,其通过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所产生的“绿色烟雾”,给予世间人心以光明、友爱等良善品质。于是,世界成了个乌托邦,故事变成了个大团圆。

1908年后一直到1914年,威尔斯开始着重于在主流(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先后写下了《托诺·邦盖》这样的半自传小说,《安·维罗妮卡》这种疑似倡导性解放及女权和塑造新女性形象的作品⑧,《波利先生》这样的幽默小说和《婚姻》这样的婚情小说。这些小说都不同程度地讽刺了维多利亚时代陈腐的社会观念与传统思想。

1914年,《获得自由的世界》的发表以其在预想核武器的使用及其应对管控等方面的先见之明而显得格外的不同寻常。故事中描绘了近未来人类掌握了利用核能的相关技术进行生产生活,人类由此步入核能时代。但不久后在伴随而来的战争中人类却研制出了一种名为“原子弹”(Atomic bomb)的核武器,“原子弹”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就在人类即将因滥用核武器而走向无从挽回的深渊时,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像当时各国发起建议并成立起世界国管控核武器,局面发生了扭转——人类于是走向了大同。这部作品展现了威尔斯极为敏锐的洞察力,也充满对反战思想及世界主义的说教。而正是这种饱含感染力的说教在看似精明的同时也弱化了小说的阅读性,这又恰恰体现其中后期幻想作品的一个明显特质——小说更像是作为一种工具,用以“福音书”般的说教传播思想。这种特质的典型例子还有1923年的《神秘世界的人》和1937年的《新人来自火星》。

一战爆发后,威尔斯暂时放下乌托邦的梦幻转而全力支持英国参战,期望以此能结束一切战争,以促成“世界国”的建立。战争结束后,威尔斯四处奔走宣扬其理念,而当时美国的部分资产阶级和平团体也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这一主张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赞同,于是在威尔逊在巴黎和会后不断的努力且同时基于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于1920年得以最终成立。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威尔斯编写出了他那闻名遐尔的大部头历史著作《世界史纲》。之所以说是编写,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完成实际上是由其先头起草,打印成多份后,分送给他认为可能给予帮助的人(其中有关中国部分的内容请教的是傅斯年),再请这些人在起草文章上批评指正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收集回来重新编写。这部历史著作的一经问世,使得威尔斯的名气更加大增,它的畅销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的数十年都位列前茅,以至于《世界史纲》这一书名即便对今天的不少国人来说或许都并不会感到陌生。⑨

依靠《世界史纲》一举成名后的威尔斯在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四处走访结识各式人物,一面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道路,一面继续着在反抗传统道德约束与伦理观念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这期间,他访问了苏联并受到了列宁的接见(1920年);这期间,他采访了华盛顿会议并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1921年);这期间,他的婚外情也错综复杂。在与妻子艾米保持婚姻关系的同时又和情人同居,过上了双重生活。而据说“性情思想开放程度”不亚于威尔斯的艾米甚至能够欣然容忍他的“出轨”行为,还十分和谐的与其情人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直到1927年艾米因患癌症去世后,威尔斯才真正意识到艾米对自己的重要性,不久后便患上抑郁症,还有过自杀的倾向。⑩

其实,如果非要在探求威尔斯的爱情观中下一个定论,在笔者看来,或许布莱恩·奥尔迪思在《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中所总结的一句话便可作为一个不错的参考答案,“对于他(威尔斯)来说,变化是所有事物中的必然因素,包括相爱的伴侣。”⑪

同样诚如奥尔迪思所言,“到了30年代,小说家威尔斯让位于世界名人威尔斯。他成了一个大名人,忙于规划一个更好的世界。他同高尔基交谈。与乔治·萧伯纳斗嘴,飞往白宫与罗斯福会谈,或者飞往克林姆林宫与斯大林会谈”。确实,关于这一点早在前十年就已然能够想见。但在这个时期威尔斯同样没有停止科幻作品的创作,如1933年取得一定成功的《未来世界》,尽管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小说且依旧充满说教意味。⑫

1934年以两卷本出版的《自传实验(韦尔斯自传)》可谓是关于威尔斯个人最具研究价值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本作关于威尔斯的生平部分就多取于此书。但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不时透露出了对当时刚刚上台的德国元首希特勒执政的深深忧虑。很快,二战的爆发肯定了威尔斯的这方面忧虑,当时的威尔斯刚从美国返回故土,眼看着自己曾经一度为之努力的国联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阻止又一次的世界大战,他毅然再度跳入政治的漩涡——与罗斯福夫人为首的人权委员会成员、法律顾问、学者等协助起草了后来著名的联合国基本法之一《世界人权宣言》的草案。

除此之外,古稀之年的威尔斯还有另外一个一直以来难以平复的心结,即至今未能进入科学的殿堂——英国皇家学会。尽管他在1936年得到了皇家学会成员朱利安·赫胥黎(威尔斯恩师托马斯赫胥黎之孙)的斡旋引荐,尽管他在年过七十向伦敦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尽管他创作生涯的科普作品著述颇丰且常刊登于今天近乎人人皆知的《自然》科学杂志,但最终这个“科学殿堂”之门仍旧没有为他打开。究其原因,恐怕至少有两点是明确的:其一,皇家学会当时只接受从事科学研究或对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士为成员,而威尔当时所取得成就并不在此范围之列;其二,至少在20世纪40年代,《自然》杂志在英国学界眼中还只是一份普通的大众科学读物,当时甚至还发表有其晚年有关‘通灵术’的论述文章,因而也并不为皇家学会所认可。⑬

1945年8月,两枚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了两地超过二十万人的死亡。核武器真正可怕的威力在那时揭露无疑,这大大超出了威尔斯当初在《获得自由的世界》的预想。而事实上,虽然威尔斯确确实实在该作品中使用的是“原子弹”(Atomic bomb)一词,但按照作品中的描述,他想象的“原子弹”倒是更像一种能够加速核物质衰变引发“连锁反应”(这一用语在这里特别用来区分核裂变之链式反应)的持续性燃烧弹,本质上还是区别于现代原子弹的一种局限于当时科学认知的核武器推想。(按亚当·罗伯茨引用的帕特里克·帕林德的说法,威尔斯关于核战争的想法可能来自弗雷德里克·索迪1908的作品《镭的介绍》)尽管如此,核武器超乎寻常的威力不由得让人看到《时间机器》中人类可能的未来,这在冷战时期以其改编电影《时空大挪移》(1960)中仍有所表现。1945年出版的《穷途末路的心灵》再回到老作家创作早期的对人性的悲观倾向,而在此之前(据说是73岁时)他甚至已为自己准备好了一个既充满恶趣味而又引人深思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尽管我警告过你们。

生命都有终结的时刻,这一点威尔斯自然也清楚。因此即便是到了将要踏上人生归途的1946年,他却也没有完全陷入对人类的彻底绝望,仍旧热心于参与公共事务。那年8月13日,威尔斯最终因患肝癌逝世,享年79岁。在隆重的葬礼举办完后,他生前的情人、小说家丽贝卡·韦斯特与其子安东尼一起将他的骨灰洒向了茫茫大海。

个人之于宇宙犹如一粟之于沧海。威尔斯知道,无论走访多少个国家,途经多少座城市,结交多少位名人,其所能带来的影响、留下的印迹与书籍传播的力量相比无论如何都将是微不足道的。书籍作为那个时代的最佳思想载体有着无可比拟的“延展性”,而思想对于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意义诚如科幻对于我们这个群体的意义一般不可或缺。

当幻想的乌托邦还未曾从其思想中迸发于现实之际,现实的敌托邦却已跳脱出其思想悄然在我们身边埋下了种子。就这样,科幻之中最晦涩最具价值的一股力量就此显现,无数诡妙深沉的未来世界也将依此展开。

他是社会科幻的领路人,更是现代科幻的奠基者,他是H.G.威尔斯。

注释:

①引号内容分别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第7次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等译校;以及H.G.威尔斯1970年修订版《世界史纲》,译林出版社出版,吴文藻、冰心、费孝通等译。

② 引述自《韦尔斯自传》(1933)相关章节内容,上海光明书局民国25年版,林淡秋、方土人译。

③⑬引述自《新发现》2014年第6期江晓原的《威尔斯为何无法成为皇家学会会员?》,有删改。

④部分转述自西方《科幻百科全书》官网H.G.Wells词条,相关短篇的译名为笔者粗浅理解下自译或沿用国内现有之译名,英文原名读者可到链接内自查:http://sf-encyclopedia.com/entry/wells_h_g,其出版作品则可以参照本人自制的威尔斯作品中英年表(见附录章节)

⑤引述自詹姆斯•冈恩的《科幻之路》第五卷相关章节内容,郭建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引述自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⑦此为18至19世纪对古典科幻小说及类科幻小说的一种说法,而威尔斯本人也常对自己的科幻作品沿用该说法,“科学传奇”之译名则引述自马小悟译亚当•罗伯茨著《科幻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⑧⑩部分内容转述自杨澜主编的《差距在哪里II:全球财富精英的传奇历程》“科幻大师:威尔斯”之章节,蓝天出版社。

⑨部分内容引述自1971年增订版《世界史纲》一书中沿用的1930年修订版导言《<世界史纲>编著的经过和宗旨》,选用译本为2015年译林出版社再版吴文藻、冰心、费孝通等译之译本。

⑪⑫部分引述自布莱恩•奥尔迪思的《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舒伟、孙法理、孙丹丁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4 15:55

把科幻小说的作家的生平经历写成科普文章,在本次比赛中可谓是独树一帜,非常有创意,但也非常冒险。因为最后会给人一种人物传记的感觉,科普性略低。不过文章条理清晰,也会把科幻小说家们的一些有趣的轶事写出来。可见文章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行文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匿名 2018-01-16 21:37

本文写得很认真,能读出作者脚踏实地的苦心来。不过,在考订方法上,还有待改进——这一点在注释之资料来源中就能窥见问题。可以看得出来,本文写作极为辛苦,但主旨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第一章节中间部分,偏离文体较远。这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写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匿名 2018-01-04 22:07

作者阅读了两位传主的大量作品和有关文献后写成的评传,脉络清晰,客观准确,真实可信,对两位传主的成就、贡献、作用评价得比较到位。作品通俗易懂,给人以启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整篇文章未分设标题,不便读者阅读、记忆、思考。

匿名 2018-01-04 20:43

首先我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立意很赞同,这些名闻遐迩的科幻名人虽早有人为之立传,但并非都已成定论。至少我从中读到了新意,在史料、角度、解释上的新意。由于考据比较充分,有些表述是补了以往传记之不足,挖掘出新意的,至少让今天的我们对这两位科幻大家有新的认识。其次这篇作品文字流畅、遣字造句精到。另外作者对每位传主都有一句评语:用历险描绘世界,以科技诉说星辰,他不是预言家,他是儒勒.凡尔纳;他是社会科幻的领路人,更是现代科幻的奠基者,他是H.G.威尔斯。尽管归纳的是否准确值得商榷,但这种大胆是我欣赏的。

目录(共3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