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宇宙》

宇宙简史

2
4556
0
先看评语
· 科普文章中介绍理论总是艰难的,没多一个术语就会吓掉一批读者。作者其实也不愿意在文章中写太多理论,但这同时又是介绍动态宇宙所必须的。作者在写出初稿后,请周围的同学阅读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修改对科普知识不断降维,降低对阅读的障碍。这些努力,明显改进了本文的可读性。 · 作者以“动态宇宙”为题目进行科普创作并且表示要继续写下去,非常值得鼓励;作者还努力采取“更有趣”的方式进行创作来吸引读者有兴趣读下去,非常值得肯定!科普作品坚持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不能有科学性上的硬伤,在此基础上要突出通俗性,让读者不感到枯燥地读下去,因此,创作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某个群体来写,这个群体的人愿意看,作品就成功了。 · 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大的宇宙题目来写科普,勇气可嘉。对于宇宙的科普写作难度非常大,然而作者竟然在文章中间写了一些非常猎奇的故事(那些有趣的说法)。这部分内容虽然“有趣”,可以吸引读者,却都是一些未经科学考证的传言。建议删除。而那些“无趣的理论部分”应该作为科普的重点,把那部分写的有趣写的生动,写的让读者可以读懂才是科普文章的重点。 · 仅从文本而言,本文在叙述上逻辑性不够,前后的关联性也待加强。当然作者选这个题目的勇气可嘉,这是不容易驾驭的大格局的文本。希望作者继续努力。

第一节 大爆炸

宇宙上,常常从大爆炸开始计入时间,在大爆炸之前,有些什么,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哪,当然从大爆炸开始计入时间,说起大爆炸,首先要谈它的过程(当然,也是人们的想象,就像大爆炸一样)一个高能量的小点,高质量的小点,砰的一声,爆炸了(迅速膨胀,与爆炸类似。还有,其实声音是没有的,有也在宇宙之外)当然,值得一说的是,宇宙初始爆炸时,膨胀速度似乎大于光速。(我们取膨胀速度为λ)这意味着,在现在看来,光抵达不了宇宙的尽头(所以不要幻想加速越出宇宙,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任何物质不能加速至高出光速,所以宇宙最开始时,时间也就无从谈起了)。

继续,在快速膨胀过程后,能量(也可以想成虚拟粒子)聚集成了大量正夸克和反夸克,它们在胶子作用下(当然这好像还是虚拟粒子,只是大一级别),生成了中子和质子,当然还有反质子,反中子,但很快他们互相歼灭,重新成为能量(下一节,将会讲到,这是宇宙开始时的基本能量)但是由于正中子质子稍多存了下来(多么巧合,这构成了你我。),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反质子中子稍多哪,那就是反质子中子构成你我,当然,只要我们将反质子中子称为正质子中子,就行了,这只是名称问题,这微弱的多的部分恰好构成你我及世间万物,多么的巧合。

继续,在逐渐冷却后,质子中子逐渐吸引,在强相互作用的作用下,生成了原子,这时化学就加入进来了,当然仅仅是化学元素加入进来了,而且只有一种氢元素,还有稍稍一点锂元素和氦元素(在稍后几章将会讲到原因),很显然是不足以构成多样的物质的,所以宇宙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第二节 始恒星

在基本元素被创造出来后,常识会告诉我们,时间的流淌还会继续产生其他的元素,因为只有这几种原始元素是不足以构成我们现在的世界的(这很明显,化学更会告诉我们这些),所以要说一说其他元素的由来。

这涉及到两个学说,当然事实只会支持其中的一个,一个是原始创造说(至少我想这么叫),第二个是恒星熔炼说。当然,在上一节提到的事实上来看,第二个是对的,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学说争论了好长时间,(这是一定的,最初这两个学说都只是猜测,直到对大爆炸遗留信息找到很多后才证实了孰对孰错)证实了恒星熔炼说,就要说一说这些恒星了。

最初的恒星产生,经研究证明,是万有引力存在的缘故,万有引力将无数的氢原子聚集在一起,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重力势能不会消失,最终将转化为其它能量,也就是这里的热能,而这热能聚集到一定地步,温度上升到非常高时,分子热运动已然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想象一下,仅仅稍微加热一下你的晚餐,扑鼻的香气就会溢出来,这是分子已经很快的热运动了,再想想一下原子弹的中心温度)在这种情况下,氢原子发生了融合,并放出能量使得后续更多的氢原子融合生成了氦原子。在温度的继续升高下(温度会升高这点很容易证明,热聚合反应发电的基本原理,根据E=mc2易知在核反应中稍稍减少的那一点质量也会变成相当大的能量),氦原子发生聚变,生成碳原子等,最后生成铁原子沉积在恒星核处,温度的升高再也不能使铁原子聚合,核反应结束。但这依然不能说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重元素的产生原因,所以进入下一节。

在这一节末,不得不说明一下,其实研究表明,如果最初宇宙质量分布均匀,万有引力就无法将最初的原子聚合在一起,恒星就无法生成了,当然这就涉及到了初始的能量了,现代理论表明能量存在会有可能聚合成物质,这会带来不均匀的质量分布,也就使得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了,世界一定会发展的。

第三节 恒星与恒星群的形成

上一节说到在始恒星当中氢元素在热核反应下生成了铁元素但是更高质量数的重元素生成不出来,很容易想到是缺少了某种条件,而为了达到这种条件生成其它元素,我们的始恒星们就需要献身了,在始恒星的归宿——一场因为热核反应再也无法抵抗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大爆炸中恰好满足了条件使得铁元素在爆炸瞬间发生了融合生成了更重的元素,比如金元素正是在这样的大爆炸中生成的,所以如果你有一些金制品,好好保留,这是始恒星的遗迹。

在始恒星爆炸后,整个恒星不复存在,包括外层未聚合的氢原子和内层的铁原子还有最后生成的重元素全都被炸开抛向宇宙空间,而这些正式构成太阳这样的二代恒星的基础,也是行星形成的基础,这正是在地球上能找到重元素的原因,因为地球就是始恒星的遗骸构成的。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曾经的始恒星数量,联想一下现在的资源之多,这是多少颗始恒星的贡献啊,曾经的天空中也许不是黑的,因为始恒星数量之多使得天空几乎成了一片火海。正是在无数的始恒星爆炸后,新的恒星开始生成,但是这些新恒星较始恒星来说要小得多(研究证明二代恒星其实寿命明显长于始恒星,下一章将会给出证明。),而且也黯淡得多,但这却无法影响它们的作用,没有他们中的一员太阳,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所以他们亦是一大功臣。

上面说到了二代恒星之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恒星群,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必然结果,虽然现代研究揭示万有引力受到暗能量的挑战,但在小范围内,聚集是必然的。提到恒星群人们自然会想到银河系——我们所在的星系。而再大一些还有比如本地星群包括银河系还有仙女座大星系(梅西耶天体之一)等。恒星群的存在间接的又一次告诉我们了宇宙的辽阔,所以我们更应该先缩小一下范围,说一说太阳系。

第四节 太阳系

说太阳系当然要先说太阳,一颗绝对星等为4.83的恒星,当然随时间这个数会变化,可以想象,在太阳出现之前我们是不会有太阳的绝对星等的,所以这是一个变化的量。与所有二代恒星一样,太阳也是由始恒星的残余形成的,所以它不会因反应过于剧烈而很快消亡,这意味着太阳将有足够长的寿命来等待生命的形成。

正是因为有太阳这样的恒星,当然还有大自然巧妙结合的地球位置,使得生命得以形成,使得你我存在,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你我不是在地球上形成的,而是在另一个宇宙中的行星上形成的,那么当然我们会将那一个恒星称为太阳,而那个行星称为地球,这体现了一个新的概念,稍后会讲到。

生命是在一种巧妙地情形下被生成的,常识告诉我们生命产生在海洋中,想一想也可以看出,也许只有海洋有发生这么多种奇妙变化的条件,生成第一个拥有自我复制机能的生命体,正是从这第一个微生物最终发展出了人类,然后人类逐渐进化到了现在,当然具体进化过程留给生物学家讨论。

历史到这里结束了,因为现在称为“现在”。

从这节开始,我开始避免使用括号作注释,但怎么看括号才是最有意思的东西不是么?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2-09 00:04

科普文章中介绍理论总是艰难的,没多一个术语就会吓掉一批读者。作者其实也不愿意在文章中写太多理论,但这同时又是介绍动态宇宙所必须的。作者在写出初稿后,请周围的同学阅读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修改对科普知识不断降维,降低对阅读的障碍。这些努力,明显改进了本文的可读性。

匿名 2018-01-26 17:22

作者以“动态宇宙”为题目进行科普创作并且表示要继续写下去,非常值得鼓励;作者还努力采取“更有趣”的方式进行创作来吸引读者有兴趣读下去,非常值得肯定!科普作品坚持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不能有科学性上的硬伤,在此基础上要突出通俗性,让读者不感到枯燥地读下去,因此,创作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某个群体来写,这个群体的人愿意看,作品就成功了。

匿名 2018-01-25 14:29

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大的宇宙题目来写科普,勇气可嘉。对于宇宙的科普写作难度非常大,然而作者竟然在文章中间写了一些非常猎奇的故事(那些有趣的说法)。这部分内容虽然“有趣”,可以吸引读者,却都是一些未经科学考证的传言。建议删除。而那些“无趣的理论部分”应该作为科普的重点,把那部分写的有趣写的生动,写的让读者可以读懂才是科普文章的重点。

匿名 2018-01-23 17:16

仅从文本而言,本文在叙述上逻辑性不够,前后的关联性也待加强。当然作者选这个题目的勇气可嘉,这是不容易驾驭的大格局的文本。希望作者继续努力。

目录(共8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