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机器》

真相篇(三)第三个房间

18
2985
3
先看评语
· 概念太多,罗列出很多注释,影响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也让人读起来觉得非常奇怪。这更像是一个点子,或者一个观点的表达,不算合格的小说。 · 这篇作品列举了大量经典科幻,象是一篇故事化的读后感,记录着作者在阅读和观影时的各种联想,而非一篇独立作品。作者似乎没有对主题、人物关系和结构等进行过设计,而是想到哪写到哪,到后面就完全成为科幻设定的直接铺陈了。本篇更适合作为背景设定,作者参考它再去写真正的故事。 · 这个故事有着不错的设定,从行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模仿与致敬。不过小说应该用真诚的文字去讲述一个饱满的故事然后让思想绽放光芒,从这一点上说,作者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从形式上讲,这个故事更像是一篇论文而非小说,充满了大量的注解,甚至还有致谢和取名由来,不是说这些形式不好,而是说这些形式不应该事无巨细,过分的阐释往往会令读者失去探索的乐趣。从内容上讲,作者以对话推进的故事中充满了对设定的解释,削弱了情节的起伏性,这一现象直到后半部分才得以改善。同样,我们不反对写作实验,但作为参赛小说,对经典的引用以及对诗歌、剧本等形式的借鉴应该为故事服务而非让读者有喧宾夺主的炫技之感。 · 这篇文章不像是合格的小说,但是它是一篇很好的科幻。主要提两点意见,第一,不要过度表达,概念类的东西,应该内化在小说的情节里,用情节带动消化掉。这篇文章中,概念优先还是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第二,适当减少对话,增加行动。整体框架较为完整,也有转折悬念,但是干枯直白的文字让它更像一个剧本而不是小说,从创意,科学性和思想性来说,则颇有光彩。

T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走进了威智德公司的大楼。

“您好,我是来找赫曼·布莱恩的。”

“您是菲利斯先生吧?他已经在会议室等您了。我这就带您过去。”

T被接待人员领着,穿过了一重一重的安防措施。旁边的玻璃房内,威智德公司最新研发的产品们在兀自运作着。

“这款仿真的机器手真的很灵活,”T对其中一款产品尤其感兴趣,“我能问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吗?”

“这是我们公司引以为傲的生物混合机器【1】。通过结合猿类的手掌组织、生理维持装置和纳米电极控制装置,从而制作出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控制的生物手。”

听到了这个回答后,T把目光移开,不再看向玻璃窗也不再发问了。很快,接待人员带着他乘坐电梯上到了最顶层。

“这里就是会议室了。请进吧。”

T推开门。一位老人正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见到他来了,便起身相迎。

“很高兴见到您,菲利斯先生。我就是赫曼·布莱恩。”

“我也很高兴见到您。”

“在我们开始聊天之前,我有一点很好奇:您是从哪里得知我们公司正在发展情感机器业务的?”

“做我们这行的,总有很多特殊的信息渠道。”

“好吧。那您想要了解哪些内容?”

“首先当然是,贵公司是否真的已经研发出具有情感功能的人工智能?”

“没错。虽然我们对外还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 赫曼·布莱恩喝了口咖啡,缓缓说道。

这个回答有些出乎T的意料。为什么他们在面对尤泽的时候却使用了不同的说辞?

他当然不能把这个问题问出来。现在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情报。于是T顺着话题聊了下去。

“那么我想知道,贵公司是用怎样的标准来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情感功能的?”

“您应该知道图灵测试【2】吧?人工智能成功通过基于文本的图灵测试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任何机构研究出能够完美通过语音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而在我们的用户测试过程中,用户完全无法分辨对话的究竟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有的用户甚至在长期测试后对我们的人工智能产生了感情。”

“这真是十分了不起了。我能问一下你们是使用了怎样的技术吗?”

“简单来讲,是应用了具有物理可塑性的硬件架构,通过大量数据同时进行硬件和软件层次的自我学习。最后形成的系统,我们也无法进行解释——但它确实可以很好地进行工作。”

“这样不危险吗?一部原理不明、却能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您的意见不太一致。您知道一个叫做‘中文屋’的思想实验【3】吧?情感机器能够给出思维的结果,但这并不能等同于机器本身产生了思维的过程。当然,出于保险我们还是在外部增加了抑制器,用来防止任何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输出。”

“也就是说,这部机器已经具有实用性了?那为什么你们还对外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

“毕竟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像您一样,能够对这样的强人工智能投以信赖。您也知道,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也在等待恰当的时机,同时对其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长期的测试。”

“那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如何证明,你们的情感机器是一个纯粹的经由运算产生结果的机器,中间没有人类的介入?”

赫曼·布莱恩楞了一下。“我不太明白您这个问题的意思。”

“图灵测试中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中是强人工智能,一个房间中是人类。从定义上来讲,用户无法判断人工智能房间中是不是人类,但是可以轻易判断人类房间中是不是人工智能——通过简单的检索测试就可以。如果加入第三个房间,房间里是弱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协作组合,那么从外部看起来,这个房间和强人工智能的房间能够互相区分吗?”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您是在怀疑我们并没有开发出真正的情感机器,而是采用了混合系统,借由人类的感情来增强机器的处理能力。我不觉得有任何办法能够从表象上将这两者区分。如果您坚持这一观点的话,我们其实没有办法提出任何的证据——除非向您展示整个系统的电气连接和源码。而您也知道我们不可能将如此机密的商业情报公开。”

“并不是怀疑,只是单纯的学术探讨而已。那么,不知道我现在可不可以试用这一系统?”

“当然可以。”赫曼·布莱恩从桌上拿起一部手机。“她就在这里。是被上一个测试用户称之为芙蕾雅的人工智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生物混合机器(Bio-Hybrid Machine)通常指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生物组织作为一部分的机器。也可以指对生物体(比如昆虫)进行机械改造以执行某种特定功能的生物机器。

【2】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于1950年提出的一个测试机器智能的著名试验。一个裁判通过文字和封闭房间里的人或者机器对话,当这个裁判不能判定对话的是人类还是机器的时候,这个机器即是智能的(强人工智能)。后来又有不同层级的图灵测试被提出,比如通过语音进行的图灵测试,以及包含物理交互的图灵测试等等。

【3】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不懂中文只懂英语的人藏在一间只有一个开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手册,指示该如何处理收到的中文以及如何用中文相应地回复。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查找手册将相应的中文字符组合成答案递出房间。约翰·希尔勒认为,房里的人能够让房外的人以为他懂中文,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思想实验试图说明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强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思维机器。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6 19:21

概念太多,罗列出很多注释,影响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也让人读起来觉得非常奇怪。这更像是一个点子,或者一个观点的表达,不算合格的小说。

匿名 2018-01-18 11:24

这篇作品列举了大量经典科幻,象是一篇故事化的读后感,记录着作者在阅读和观影时的各种联想,而非一篇独立作品。作者似乎没有对主题、人物关系和结构等进行过设计,而是想到哪写到哪,到后面就完全成为科幻设定的直接铺陈了。本篇更适合作为背景设定,作者参考它再去写真正的故事。

匿名 2018-01-17 17:32

这个故事有着不错的设定,从行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模仿与致敬。不过小说应该用真诚的文字去讲述一个饱满的故事然后让思想绽放光芒,从这一点上说,作者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从形式上讲,这个故事更像是一篇论文而非小说,充满了大量的注解,甚至还有致谢和取名由来,不是说这些形式不好,而是说这些形式不应该事无巨细,过分的阐释往往会令读者失去探索的乐趣。从内容上讲,作者以对话推进的故事中充满了对设定的解释,削弱了情节的起伏性,这一现象直到后半部分才得以改善。同样,我们不反对写作实验,但作为参赛小说,对经典的引用以及对诗歌、剧本等形式的借鉴应该为故事服务而非让读者有喧宾夺主的炫技之感。

匿名 2018-01-15 15:35

这篇文章不像是合格的小说,但是它是一篇很好的科幻。主要提两点意见,第一,不要过度表达,概念类的东西,应该内化在小说的情节里,用情节带动消化掉。这篇文章中,概念优先还是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第二,适当减少对话,增加行动。整体框架较为完整,也有转折悬念,但是干枯直白的文字让它更像一个剧本而不是小说,从创意,科学性和思想性来说,则颇有光彩。

目录(共14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