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物狗同居的日子》

开始的开始

9
3273
0
先看评语
· 这是一部将科普内容穿插到小说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的特征。语言风格活泼,冲突基本合理,情节跌宕。作品科普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气管异物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生病发烧的处理等,在部分章节中还包括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文中的一些剖析人性的句子,成为本作品的一些小的闪光点,例如 “……气愤着别人的无所作为却无视着自己的无所作为……”等。 本作品不仅有网络文学的诸多优点,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多数缺点,例如语言文字方面比较粗糙,一些情节描写的过于琐碎。另外,一些与人物塑造、情节冲突以及科普内容等无关的文字过多,这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文字量的多寡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关键。本作品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简和打磨。 另外,关于科普内容,作者也需要进一步下深功夫,例如关于水银体温计破碎后的处理,作者提到“搬新家入住失败的第二天早上,沈梧跑回家熏碘解决水银挥发问题又跑回学校上课”,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碘可以从哪里买到,熏的过程是否需要有人看守?注意事项有哪些? “39.1℃。算是高烧了。这种温度,人体内不少酶都失活了”,39.1℃造成人体内不少酶失活是否准确? · 一篇非常活泼的科普文章,用两个人的生活故事来引出科普内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大部分科普都是在科普文章中穿插故事以加深科普内容和活跃气氛,而这篇文章则是在故事之中加入科普内容来传达科学。非常有创意,但是这些过于繁杂的碎碎念会把文章的科普内容稀释,显得科技含量偏低。 · 充满网络语言、讲故事,这两大特征无疑为科普插上了双翅。这篇文章肯定能吸引大量的90后、00后读者阅读,他们读后就增长了急救、日常医护等方面知识,也会增强环保意识。能让人饶有兴致读下去、轻松读下去的科普文章才是真正的科普佳作,本文显然就是! · 作为一名曾经和现在一直在生物领域内忙碌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尤其是读到写植物生理实验室的那段,思绪也一下子飞回到从前。 言归正传。有用的知识,“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语言活泼流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冲突、知识以及情节合理布局在一篇小说里,依次科普了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气管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如何处理,感冒后如何退烧以及使用皮草的问题,等等。 建议少用网络热词,以免喧宾夺主。

被一阵喧闹声打断了思绪,凌雨带着点儿烦躁地扯下了耳机。

先前病的七死八活,靠房东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退烧药和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泡面成功地活了下来,死躺了几天回复了半血。好不容易今天头脑清楚一点,一看手机发现截稿死线差不多了,下一周的日更已经被编辑催炸了,一章3000字,总共两万多,这一病可好,一个字没动。

……作为一个第一次出单行本的初露头角的写手,尤其这是她目前唯一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这真是个天大的事。俗话说得好,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还病的挺虚也顾不上了,一个鲤鱼打挺垂死病中惊坐起,伸手就捞笔电准备爆肝赶稿。

也不知是不是病得手软,就抱笔电的那一下,水银温度计被碰地上去了。“啪嚓”一声,清脆动人。

啥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今儿是见识了。

碎玻璃连带着水银珠扫进垃圾桶,凌雨长出一口气,戴上耳机,刚刚打开文本写了没三行字,耳机都挡不住的噪音就这么没眼力见的钻了进来。

实在忍无可忍,把耳机摔在桌上,凌雨没好气的走到窗口,看看谁毁她灵感阻她飞升之路。  

“拍背拍背拍背!赶紧的!”“龙龙乖啊,没事了没事了……”“自己孩子也看不好,这家长当的……”

没好气地下了楼,凌雨眼前正是这么一副情景:小区的小花园里,一大群人围成了圈,从最里边传出来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她皱了皱眉,踮起脚尖看看,可惜了一米六不到的身高啥也看不见,一副小身板也挤不到前面去。

“怎么了这是?”她戳了戳身边一位女士,那人看起来像是个年轻妈妈,手里还搂着她四五岁的女儿。

“小孩儿吃东西呛住了吧。”年轻妈妈回答道。“妈妈告诉你啊,吃着东西不要跑啊,看呛着的。”这话却是对她的女儿说的。

小丫头似懂非懂的“嗯”了一声。

然后凌雨就感觉自己肩膀上被拍了一把。

“哈喽。”

凌雨回头,一个穿着白色文化衫的妹子拖着两个箱子歪头看她。

“打扰一下,怎么了这是?”她踮起脚往里望了一眼,什么也没看见,好奇的眼神又落回了凌雨身上。

“小孩吃东西……”凌雨说着,就听耳边的咳嗽声忽然梗了一下,继而变得有些微弱起来。

“吸进气管了吧。”那妹子皱了皱眉,接茬问道:“知道是什么呛住的不?”

“哈?”凌雨觉得自己没跟上。

“刚在楼下就听见了……围了这么多人了,呛了也几分钟了吧……还能咳得喘不上气。”凌雨就听着那妹子嘀咕了几句,眼见眉头越皱越紧。

“你是小区住户不?耽误你几分钟。”对方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爆手速把俩箱子塞在凌雨手里,闪身拍了拍前边的人,“借光借光,给个缝啦,让我瞄一眼就一眼瞄瞄喵喵……噫!靠,前边的闪一下,拜托了啊卧槽,要出人命啊啊啊啊不想担责任的给个缝给个缝!”

凌雨站在原地完全没有拒绝的时机,只能有点儿不知所以地看着那人踩着挤公交车的步伐脚不沾地从人群里挤出了一条路。

这都什么人什么事儿啊。

眼见是不能尽快回家赶稿了,凌雨看着手里两个箱子的把手,觉得自己起床的方式应该是不对。


一手拖着一个大箱子,大箱子上还摞了一个小箱子,背后还有一巨大的双肩包,沈梧觉得,岛城的这个丘陵密布的地形,对平原地区来的同志们实在是太不友好了。几天前搬东西的情景历历在目,让她觉得自己的耳朵和体力又受了一轮回忆杀的摧残。

“我,呼,靠,这什么鬼?叫华山路就真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啊,我长这么大,嗨呀,第一次见一条台阶也能、呼呼、被叫做路的呀……简直有毒。我说你图什么啊,学校宿舍放不下你了是吧,搬到这地方,每天跑回学校上课你至少得早起,呼,半个小时是吧?还得多花好几百吧,刚到手的奖学金搭进来是吧?……靠,上楼梯呢,你急刹车?!”认识了八年的闺蜜加损友提着两个包呼哧带喘地跟在背后,上气不接下气都堵不住她喋喋不休的嘴。

回头,挑眉,清晰地感觉到自己额角上应该顶着一个大写加粗的#。可惜了三次元没有这个特效,本人眉毛颜色又太浅,加上大中午的阳光太亮,喋喋不休的损友并没有默契地get到这个point。

“上楼梯呢,你懂吗,这么长的楼梯!惯性!知道什么叫惯性吗?眼看着我就靠着惯性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的冲上去了,你也不怕追尾?功亏一篑啊功亏一篑,我跟你说我这一歇就真的走不动了,这俩包你自己蘸醋凉拌!累死了,呼……”

被念得忍无可忍,果断反击:“不ri(京腔:不是),我说您这双手拎一个,一次拎两阶,回头再拎另一个的速度,还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真的有这么大动量?再说了惯性,惯性那是物体的基本性质,只和质量有关,无关速度形状的,您这么大惯性是又吃胖了几斤?!”

眼看着要被俩包糊一脸,赶紧扔下东西举手投降:“别别别,喘成这(zhei)样儿了,姐姐您就歇会儿再揍我?先前问我干嘛搬家不是?我要是不每天多走一万步,搁你旁边净衬你一把好身材了,可不是得努力了?就当我办了个健身卡,不也花钱的?”

举起来的包又放下了。

“沈梧,不是我说你,你这张嘴,不熟的人分分钟被你气死……”

“不然至于您这大热天大下午的从空调房里跑出来帮我个宿舍里混不下去的二货搬家?哎哎,别皱眉,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那句话怎么说,您这就是炭中送雪啊!看我机智吧,多契合夏天的实际!”

“少贫了……话说回来你们宿舍那几个也不是什么省酒精的喷灯,走了挺好,省的闹心。哎,还没问,换地方了,你那新室友怎么样?”

“我也没见过,房东太太说是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宅妹子,在这住了小一年了,没见出去上班,天天猫家里敲键盘,房租倒是按时交着没拖欠过。她估摸着可能是写手编辑打字员一类的。今天约好了搬东西,她应该在家,一会儿就见到了吧。”  

……

头顶一阵喧哗打断了思绪,宿舍里放不下的某人抬头看了看目的地,“可达鸭眉头一皱:感觉事情不简单”的表情包就从脑子里蹦了出来。

我去,不要,初来乍到的,立什么flag呢?沈梧甩甩头,拖着箱子继续挪。

好不容易挪到了小区门口,抬眼一看,好家伙,一大票人把路堵了。

天道好轮回,flag就是收得这么快。沈梧扶额认命,然后顺其自然上去看个究竟。  


怎么说,还是too young,走到哪里事情就出在哪里,这样的主角光环是换个地方就逃得掉的吗?

沈同学,收拾烂摊子的责任那是任重道远,您就接着上下求索吧。

俗套的故事,就是这么狗血的开始。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9 09:56

这是一部将科普内容穿插到小说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的特征。语言风格活泼,冲突基本合理,情节跌宕。作品科普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气管异物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生病发烧的处理等,在部分章节中还包括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文中的一些剖析人性的句子,成为本作品的一些小的闪光点,例如 “……气愤着别人的无所作为却无视着自己的无所作为……”等。 本作品不仅有网络文学的诸多优点,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多数缺点,例如语言文字方面比较粗糙,一些情节描写的过于琐碎。另外,一些与人物塑造、情节冲突以及科普内容等无关的文字过多,这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文字量的多寡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关键。本作品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简和打磨。 另外,关于科普内容,作者也需要进一步下深功夫,例如关于水银体温计破碎后的处理,作者提到“搬新家入住失败的第二天早上,沈梧跑回家熏碘解决水银挥发问题又跑回学校上课”,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碘可以从哪里买到,熏的过程是否需要有人看守?注意事项有哪些? “39.1℃。算是高烧了。这种温度,人体内不少酶都失活了”,39.1℃造成人体内不少酶失活是否准确?

匿名 2018-01-24 16:56

一篇非常活泼的科普文章,用两个人的生活故事来引出科普内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大部分科普都是在科普文章中穿插故事以加深科普内容和活跃气氛,而这篇文章则是在故事之中加入科普内容来传达科学。非常有创意,但是这些过于繁杂的碎碎念会把文章的科普内容稀释,显得科技含量偏低。

匿名 2018-01-21 22:15

充满网络语言、讲故事,这两大特征无疑为科普插上了双翅。这篇文章肯定能吸引大量的90后、00后读者阅读,他们读后就增长了急救、日常医护等方面知识,也会增强环保意识。能让人饶有兴致读下去、轻松读下去的科普文章才是真正的科普佳作,本文显然就是!

匿名 2018-01-17 18:21

作为一名曾经和现在一直在生物领域内忙碌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尤其是读到写植物生理实验室的那段,思绪也一下子飞回到从前。 言归正传。有用的知识,“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语言活泼流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冲突、知识以及情节合理布局在一篇小说里,依次科普了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气管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如何处理,感冒后如何退烧以及使用皮草的问题,等等。 建议少用网络热词,以免喧宾夺主。

目录(共9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