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物狗同居的日子》

椰果奶茶事件篇

9
3273
0
先看评语
· 这是一部将科普内容穿插到小说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的特征。语言风格活泼,冲突基本合理,情节跌宕。作品科普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气管异物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生病发烧的处理等,在部分章节中还包括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文中的一些剖析人性的句子,成为本作品的一些小的闪光点,例如 “……气愤着别人的无所作为却无视着自己的无所作为……”等。 本作品不仅有网络文学的诸多优点,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多数缺点,例如语言文字方面比较粗糙,一些情节描写的过于琐碎。另外,一些与人物塑造、情节冲突以及科普内容等无关的文字过多,这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文字量的多寡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关键。本作品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简和打磨。 另外,关于科普内容,作者也需要进一步下深功夫,例如关于水银体温计破碎后的处理,作者提到“搬新家入住失败的第二天早上,沈梧跑回家熏碘解决水银挥发问题又跑回学校上课”,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碘可以从哪里买到,熏的过程是否需要有人看守?注意事项有哪些? “39.1℃。算是高烧了。这种温度,人体内不少酶都失活了”,39.1℃造成人体内不少酶失活是否准确? · 一篇非常活泼的科普文章,用两个人的生活故事来引出科普内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大部分科普都是在科普文章中穿插故事以加深科普内容和活跃气氛,而这篇文章则是在故事之中加入科普内容来传达科学。非常有创意,但是这些过于繁杂的碎碎念会把文章的科普内容稀释,显得科技含量偏低。 · 充满网络语言、讲故事,这两大特征无疑为科普插上了双翅。这篇文章肯定能吸引大量的90后、00后读者阅读,他们读后就增长了急救、日常医护等方面知识,也会增强环保意识。能让人饶有兴致读下去、轻松读下去的科普文章才是真正的科普佳作,本文显然就是! · 作为一名曾经和现在一直在生物领域内忙碌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尤其是读到写植物生理实验室的那段,思绪也一下子飞回到从前。 言归正传。有用的知识,“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语言活泼流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冲突、知识以及情节合理布局在一篇小说里,依次科普了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气管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如何处理,感冒后如何退烧以及使用皮草的问题,等等。 建议少用网络热词,以免喧宾夺主。

说是收拾烂摊子,还真就是一滩子。

褐色的液体顺着砖缝渗下去不少,极力消灭着自己在事故现场的存在感;液痕中间,几个白色的立方体在阳光下反着光;再旁边,一个翻倒的纸杯印着花花绿绿的图案,杯盖上插着的粗吸管支撑着盖子最后的倔强。再往过,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咳嗽着被一个大妈半扶着拍背,脸色嘴唇微微发紫,显见是缺氧的症状。  

行了,肇事司机连带乘员一个也没畏罪潜逃,再看看嘴唇发紫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受害者,真相已经呼之欲出:奶茶这个液体,误入气管确实也是强烈的刺激,绝对会引发咳嗽这类排异反应——但缺氧这个症状,真不是奶茶的锅,堵塞气管的真凶,是白色立方体——椰果粒没跑了。

似乎只等主角一推眼镜一臂前伸大喊一声:真相只有一个就可以结案了。

只有一个、个屁啊,拿错剧本了这不是名侦探柯北的剧组啊。

说时迟那时快,远远扫了一眼现场就知道不好的沈梧,这会儿倒是稍微松了口气:椰果粒,难溶的小物件,形状改变有限,要是果冻布丁一类,顺着气管形状任意扭曲,那可是把气管堵得一点儿空当都没有。孩子能咳这半天,至少说明勉强能维持气体交换——然而情况也是刻不容缓了,既然还有换气的空当,那就还有往下掉的空当,折腾一会儿说不定卡的更深,非得动手术才能拿出来,何况孩子已经出现了缺氧的迹象。

缺氧最先危机的是心脏大脑这些用氧大户,先不说心脏缺氧停跳的危险,小孩子大脑正在发育期,几分钟的缺氧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那样的后果,没有那个家庭愿意面对。

然而……

“阿姨,阿姨您听我说,您这么拍背不行,真不行,这不是顺气的问题阿姨,啊靠……”

然而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沈梧也只能干着急。

因为想插手,她得先过了紧紧搂着孩子的孩子他奶奶这关。

老人家显见是着急上了头,只顾着安慰难受的要命的孩子,完全没搞清楚状况。眼见这时候有人过来插嘴立马剜了她一眼:“怎么不行?老办法那儿不行?人呛了不都是拍背顺气么?龙龙,龙龙没事儿了啊,奶奶跟你说,一会儿就好了,好了啊……”

假酒害人猪队友误事啊。

沈梧深呼吸,尽量保持语气平和冷静:“阿姨,我说您这个真不能拍背,您孩子这什么情况您可能不清楚?这和咱们喝稀饭呛了一口不一样!米粒比较小不会堵塞气道,呛一口咳嗽两下实际上就把米粒从气管喷出来了,之后顺顺气就是缓解一下咳嗽的症状了……孩子现在的情况是东西还在气管堵着呢。您看看孩子脸都憋紫了?”

“……哎我说您这孩子是您儿子亲生的不?都跟你说东西还卡在里面呢您就一个劲往下拍,还顺气,顺下去掉肺里您是想做手术拿出来啊还是扔里面发炎啊,您就不怕万一拍不进肺里卡在气管里憋死人啊,哎您老家是哪儿的啊,村里通网了没有,进城几天了,听没听说过小孩把果冻糖豆吸进气管窒息的……那边看热闹的大叔大婶哥哥姐姐好心帮个忙劝一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不是?我有急救资格的您爱认证认证爱认人也跑不了人,将心比心的孩子耽误不起,邻里邻居的您就拉一下劝一句呗?”

这一串儿秃噜出去半分钟都没用,还是破功开嘲讽了。再好的修养也架不住听不进人话去的。谈恋爱是先爱上的你就输了,抢被子是先睡着的你就赢了,讲道理是懂得多的你就说不清了……文明礼貌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讲理有用,人都讲理了要警察干什么用呢?  

沈梧这话说的难听,倒还是在理儿的。围着看的多有带着孩子在小花园玩的家长,虽说未必对孩子吃果冻这类小事儿多上心,但这类意外都是听说过的。眼见着孩子状况真是不好,几个孩子家长之间都熟悉,今天碰上这一出,还真没有袖手旁观看着孩子出个什么事儿的道理。沈梧这一套话说不清当事人,倒是把情况解释清楚了,“吸进气管”几个字听得一群家长心惊胆战,想想自家孩子也是一般年纪天天拿着果冻吸,不由得吸了口凉气。

熟人开口好说话,加上都是小区的住户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几句话的功夫孩子终于到了沈梧手上。

有热闹没有不凑的道理,尤其是这种稀罕的热闹,尤其凌雨是个写东西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怎么能离开体验生活是吧?

艰难地从外圈挤到里圈,凌雨看见的就是这么一幅场景:白衬衫的女孩儿半跪在地上,从背后环抱着孩子,两手环过胸前,差不多肋骨下面那位置,然后快速往上挤压,一回没有效果,于是再来一次。

三,四,五……次数越来越多,议论声也越来越大,凌雨听着这些声音,其中的怀疑和不友善让她有点担心,但那妹子似乎充耳不闻,只是专心地做着她的动作。

凌雨忽然觉得,自己也想做一个这么帅气的小姐姐。

拜托,希望这人做的是对的,快点儿见效吧。凌雨默默地祈祷着。

终于了,某一次向上冲击之后,孩子突然张嘴,一个小东西从嘴里喷出来,长喘了几口气,咳嗽也不像先前那么激烈了。

凌雨看着那妹子站起来,明显地松了口气,顺手把孩子推给那边的孩子他奶奶,回头在人群里找着什么。

于是她自己也松了口气。

“你的箱子,给你。”

终于可以回家赶稿了呢。她想。似乎可以把这一茬加到更新里凑字了呢,给我的主角刷个时髦值,终于可以摆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评价了,我们也是懂科学的!

“哎,那同学,”靠着箱子站在一边休息,沈梧就听见有人喊了她一声。

不是吧,秋后算账?我什么也没说啊,您孙子肯定是您儿子的,我们村没通网呢,俺们小地方来的刚进城您见谅,见谅。腹诽了一句,沈梧回头,发现是刚刚帮忙说了几句话的某个家长。于是站住了,送上一个友善的微笑。

“哎,同学,就刚刚那个抱胸往上搂,挺好用的啊,耽误你几分钟,跟我们讲讲呗。”那几个家长中的一个招呼她。另一个掏出几瓶AD钙奶,给几个一起玩的小孩发了一圈又递给她一瓶。

这待遇不错啊。一向因为卖各种安利被人嫌弃,难得有人主动问一句为什么,沈梧有点儿意外有点儿开心,笑笑说谢谢,饮料就不用了,刚刚那个急救,是海姆立克急救法,解决气道异物的。您想听我就给您慢慢说,就是吧,说来话长,您几个急着回家做晚饭不?

原计划回家赶稿的凌雨听着这么一句,忽然脑抽决定留下来听个究竟。

就当是为了更新不被喷脑残没逻辑吧。她自我安慰了一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嘛。

“那我们就从肺的工作原理开始说吧,别瞪我,真有必要。”

噢,凌雨冷漠,我要不还是回家吧。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9 09:56

这是一部将科普内容穿插到小说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的特征。语言风格活泼,冲突基本合理,情节跌宕。作品科普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气管异物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生病发烧的处理等,在部分章节中还包括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文中的一些剖析人性的句子,成为本作品的一些小的闪光点,例如 “……气愤着别人的无所作为却无视着自己的无所作为……”等。 本作品不仅有网络文学的诸多优点,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多数缺点,例如语言文字方面比较粗糙,一些情节描写的过于琐碎。另外,一些与人物塑造、情节冲突以及科普内容等无关的文字过多,这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文字量的多寡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关键。本作品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简和打磨。 另外,关于科普内容,作者也需要进一步下深功夫,例如关于水银体温计破碎后的处理,作者提到“搬新家入住失败的第二天早上,沈梧跑回家熏碘解决水银挥发问题又跑回学校上课”,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碘可以从哪里买到,熏的过程是否需要有人看守?注意事项有哪些? “39.1℃。算是高烧了。这种温度,人体内不少酶都失活了”,39.1℃造成人体内不少酶失活是否准确?

匿名 2018-01-24 16:56

一篇非常活泼的科普文章,用两个人的生活故事来引出科普内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大部分科普都是在科普文章中穿插故事以加深科普内容和活跃气氛,而这篇文章则是在故事之中加入科普内容来传达科学。非常有创意,但是这些过于繁杂的碎碎念会把文章的科普内容稀释,显得科技含量偏低。

匿名 2018-01-21 22:15

充满网络语言、讲故事,这两大特征无疑为科普插上了双翅。这篇文章肯定能吸引大量的90后、00后读者阅读,他们读后就增长了急救、日常医护等方面知识,也会增强环保意识。能让人饶有兴致读下去、轻松读下去的科普文章才是真正的科普佳作,本文显然就是!

匿名 2018-01-17 18:21

作为一名曾经和现在一直在生物领域内忙碌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尤其是读到写植物生理实验室的那段,思绪也一下子飞回到从前。 言归正传。有用的知识,“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语言活泼流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冲突、知识以及情节合理布局在一篇小说里,依次科普了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气管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如何处理,感冒后如何退烧以及使用皮草的问题,等等。 建议少用网络热词,以免喧宾夺主。

目录(共9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