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的生活日记》

感冒这件“大”事

4
3095
1
先看评语
· 作者以7岁小朋友看世界的视角来进行提问,并通过与姐姐的对话的方式将想要向大家普及的知识讲解出来。作品整体条理清晰、叙述流畅,中规中矩。该作品的写作难度是如何准确把握一个7岁小朋友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作者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具体意见如下: (1)在小贝和姐姐对话过程中,姐姐回答问题的部分内容远远超出了7岁孩子所能理解的范畴,姐姐的答案用了太多的科学术语。姐姐的回答如果多用一些比喻或者具象化的答案,会更合理地让小贝理解这些答案。 (2)小贝的疑问设计的不够合理,小贝会对“染色体”这个词汇产生疑问,那么对于姐姐在解释过程中用到的“遗传物质”却没有提出疑问,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3)有些问题和答案缺少必要的逻辑关系。例如小贝问“为什么他们要带她们的种子去很远的地方呢?”,结果姐姐给出的答案并未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4)在“鸟与我们的生活”章节,7岁的小朋友竟然第一次“见”到鸟,并且不知道鸟是什么,这显然不符合7岁小朋友的认知常理。 · 一篇不错的儿童科普文章,作者用“我”和小贝的问答来引出科普内容。每个章节前半部分写生活和提问,后半部分做科普。这样一个故事与科普结合的方式在本次比赛中占数不少,而这篇文章写的更加条理明细,科普内容清晰,比其他文章更胜一筹。 · 尽管本文表述的很多是常识,但常识也很需要普及,我们的生活其实对常识的需要程度远胜于尖端知识,特别需要类似本文这样的用心之作,科学性上不出错,行文通俗、巧用比喻的这类普及性读物。是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很值得赞赏。这类入门的浅近知识性读物其实不易写,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关系,但还是要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

有一天我早上起来,突然觉得自己全身发软,头脑冒汗,全身提不起劲儿来。我问姐姐,我是不是要死了。姐姐说我都开始说胡话了。慢慢的,我又有点睡着了。等到再醒来的时候,天上的月亮已经挂起来了。我看到妈妈睡在我的旁边,陪伴着我。

第二天姐姐告诉我,我昨天感冒发了高烧,把一家人都急坏了,去医院排队等了好久,幸好打了吊针,吃了感冒药,现在退烧了。现在是秋冬季节,周围人也陆陆续续有感冒的现象。

我问姐姐,“为什么我们会感冒?”

姐姐说,“微生物里有一类,叫做病毒,大多对我们人体是有害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遗传物质以及包裹遗传物质的一层外衣,它能入侵动植物细胞,然后在动植物体中借助细胞里的营养物质,迅速繁殖,动植物体轻则受伤,重则死亡。有时候你听到软件病毒式传播,这种说法也是根据病毒繁殖传播速度快而说的。比如感冒病毒,入侵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健康的细胞死了很多,免疫细胞还来不及反应,或者抵抗不力。”

Image title黄色部分,为病毒里面的遗传物质核酸,外面是蛋白质外壳

我忍不住问,“病毒好可怕,那什么是免疫细胞呢?”

姐姐回答道,“你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座城市,而免疫细胞就是城市里面的警察,也是城市关口的防卫兵,是保护这种城市的。当他们发现有外敌入侵的时候,首先他们会想方设法把敌人排挤在外面,不让敌人进入城门,比如打喷嚏或者吐痰这些方式就是其中一种。所以有时候在路边或者学校里,如果有其他人打喷嚏,或者吐痰,你要注意离他们远一点哦,里面有很多比较脏的物质。接着免疫系统会和敌人战斗,打败敌人,并总结战斗经验,这些经验存储在记忆细胞中。当敌人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能战斗的免疫细胞,就能够快速的应对,迅速的消灭敌人。”

“哦,姐姐,可是我们每年都会感冒,而且每一次都挺严重的,也没消灭他们啊。 ”

姐姐耐心的回复到,“并不是没有消灭,而是这些感冒病毒很狡猾,他们变异了,改头换面,所以当年的战斗经验失效了。当然了,我们的身体也会全力抵抗他们,总结出新的战斗经验,这样不断进步。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抵抗过头,对我们自己也有坏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忍不住问道

“比如说,有的人会对芒果过敏,这其实就是一种免疫过度,我们的城市警察,错把芒果当成了敌人,进行了消灭,弄得我们身体发痒,呼吸困难等等。”

哈哈,我笑道,“这真有趣。”

姐姐点头,“是的。不过,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病毒做斗争的历史,并不是都这么有趣的。如果抵挡不过,会死掉很多人。在很多年前,有瘟疫的爆发,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其原因也是病毒强大,人类无法抵挡。但是科学工作者后来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来应对部分病毒。”

“什么办法?”我好奇的问

“也就是我们日常会打的疫苗,其实是病毒哦”,姐姐神秘的说

“啊,真的啊?”我很吃惊

姐姐说,“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病毒,但是具有一小半毒力的病毒。就比如在正式打仗之前,用一些不具备多少攻击性的人来模拟敌人,然后进行战斗演练,这样城市警察就获得了作战经验,之后如果遇到了真正的敌人,就知道该怎么迅速应对。”

“哇,那我们岂不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我崇拜的说

姐姐说,“并不是如此,比如现在大家都很害怕的艾滋病病毒,我们就拿它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它这个病毒,很狡猾,一入侵,就专门攻击免疫细胞,这样就没有警察来保卫城市,城市对于它们来讲,就如进入了无人之地,肆意妄为。还比如现如今变异的流感,在科学家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入侵免疫能力底下的婴幼儿和老人,就会带来很大的灾难。”

“哦,姐姐,你说的变异是什么变异啊,是核酸,还是蛋白质?”

“这里面涉及到中心法则的背景知识。之前我们说过我们身体的性状,存储在遗传信息当中,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核酸。核酸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分为DNA和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我们在生活里说,你长得帅气,是遗传了爸爸妈妈的基因,这句话是有道理的。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成mRNA,mRNA再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我们很多性状的表现,都是源于蛋白质的多样性。有些病毒是以RNA为遗传物质,这个时候,RNA可以作为模板,在相关化学物质的作用下,通过逆转录作用,变成DNA,接下来的事情,也是从DNA——mRNA——蛋白质。流感病毒在入侵人类的时候,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核酸进入到细胞中,整合在细胞的遗传物质里,利用细胞的原料,来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以及生成蛋白质,最后组装成新的病毒。我们所说的流感病毒的变异,指的就是核酸的变化。核酸是总指挥,蛋白质是帮他做事的小弟,总指挥变异了,小弟也就变了。”

“哦,那病毒为什么会变异呢?”

“因为他要生存啊,如果不变异,他就会被杀死。也有观点认为,这些变异本身就存在,只是外界生存环境变化,把最适应当时生存环境的病毒筛选了出来。病毒从何而来,它会有哪些变异?为什么有的病毒只对人起作用,有的病毒只对其他种类生物起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并不可知。”

“姐姐,那我们还有很多没有探索出来的谜团,是吗?”

姐姐回答道,“是的,小贝。你休息一下吧,让城市警察也养精蓄锐。现在是秋冬季节,气温不稳定,人的身体也容易受风寒侵袭,免疫力下降,流感便乘虚而入。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注意保暖,注意多运动,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过了几天,我的感冒消退了,家里人很高兴,妈妈做了一桌子好吃的菜,晚上一起庆祝。在日常生活里,我有那么多喜欢做,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溜冰,看大草原等等,却一直没想过自己可以做这么多事的前提是我有一个好身体。这次感冒,爸爸妈妈姐姐是那么的担心和难过。感冒好了,他们又是那么的高兴和欣喜,原来我身体健健康康的,对于他们来讲,就已经是很高兴的事情了。

可是村里其他人并没有我这么幸运。村口的黄阿婆的孙女发了高烧,一直不退,等我和姐姐去看她的时候,她整个人看起来痴痴傻傻的,站立不稳,只能倚在黄阿婆的怀里,她也分不清我们是谁。我和姐姐对视一眼,眼里有些许难过。可是黄阿婆却面带笑容,指着我说,“叶叶,你看,这是小贝啊,你的朋友。”这句话依旧没有什么效果,叶叶依旧没有反应,只是头有点偏向我这边。黄阿婆又笑容满面地对我们说,“辛苦你们来一趟,来看叶叶,医生说叶叶这辈子估计就是这样了,只要我这把老骨头在的一天,我就会一直照顾她,陪着她的。”我和姐姐很敬佩黄阿婆的勇气,放下水果篮,不敢多做停留打扰,便离开了。

回来的路上,我和姐姐一路无话,都比较伤感。我突然问姐姐,“姐姐,你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叶叶现在,现在这个样子,和活死人又有何区别呢?”姐姐沉默许久,定定的看着我,双手搭在我的肩膀上,“生命原本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创造出了意义。叶叶虽然现在不能言语,也没法正常思考,可是她过去的音容笑貌,只要一日还存在你我,黄阿婆的脑海里,她就没有死去,她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健康快乐的活在我们心里。叶叶的父母很早就出去打工养家,叶叶就是由黄阿婆一手拉扯大的,黄阿婆舍不下叶叶,叶叶就会一直在黄阿婆的心里。”

姐姐说的话,我一直放在心上。经历这次感冒风波,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自己健康,能让他们放心,开心的话,我愿意一直这样下去。我现在已经不能在学校里看见叶叶了,但我会去她家找她玩,虽然叶叶反应比较慢,但我总觉得她依旧是我认识的那个叶叶。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9 11:00

作者以7岁小朋友看世界的视角来进行提问,并通过与姐姐的对话的方式将想要向大家普及的知识讲解出来。作品整体条理清晰、叙述流畅,中规中矩。该作品的写作难度是如何准确把握一个7岁小朋友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作者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具体意见如下: (1)在小贝和姐姐对话过程中,姐姐回答问题的部分内容远远超出了7岁孩子所能理解的范畴,姐姐的答案用了太多的科学术语。姐姐的回答如果多用一些比喻或者具象化的答案,会更合理地让小贝理解这些答案。 (2)小贝的疑问设计的不够合理,小贝会对“染色体”这个词汇产生疑问,那么对于姐姐在解释过程中用到的“遗传物质”却没有提出疑问,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3)有些问题和答案缺少必要的逻辑关系。例如小贝问“为什么他们要带她们的种子去很远的地方呢?”,结果姐姐给出的答案并未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4)在“鸟与我们的生活”章节,7岁的小朋友竟然第一次“见”到鸟,并且不知道鸟是什么,这显然不符合7岁小朋友的认知常理。

匿名 2018-01-24 16:58

一篇不错的儿童科普文章,作者用“我”和小贝的问答来引出科普内容。每个章节前半部分写生活和提问,后半部分做科普。这样一个故事与科普结合的方式在本次比赛中占数不少,而这篇文章写的更加条理明细,科普内容清晰,比其他文章更胜一筹。

匿名 2018-01-23 15:37

尽管本文表述的很多是常识,但常识也很需要普及,我们的生活其实对常识的需要程度远胜于尖端知识,特别需要类似本文这样的用心之作,科学性上不出错,行文通俗、巧用比喻的这类普及性读物。是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很值得赞赏。这类入门的浅近知识性读物其实不易写,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关系,但还是要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

目录(共7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