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原子世界》

拾贰

3
3077
0
先看评语
· 表达的观点很有些哲学意味。设定上的问题不少,把世界的体积缩小到百万分之一,其实还是一个蛮大的世界,线度只是百分之一而已,一个人一米七,那么这个亚原子世界里的人该是1.7厘米,肉眼完全能看见。要按照这样的尺度构建一个世界,哪怕只有上海市的内环那么大,至少也要上百米的空间才行。一个玻璃瓶是装不下的。至于造物主引发世界崩坏,那么造物主身上至少要有些神性,小说里的人物是没有神性的,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缩小,那么他们对于亚原子世界而言,就是一团普通物质。多了一团普通物质,这世界的物理规则就被打破了,这种设定没有什么说服力。可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但还需要让逻辑本身更完整,更自洽些。 · 从五千字扩写到三万字,有很多办法。在评审中,我看到有作者通过反转,把作品引向另一个方向;也有作者把第一稿作为一个小的切面,在第二稿中加入更多角色和更庞大的情节。这些做法都无伤大雅。但是这篇作品通过填充原来的情节,没有将故事延伸,读来还是觉得单薄,有些可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笔下塑造的亚原子世界,令人印象深刻。 · 科幻点很象《The Thirteenth Floor》,但将虚拟空间改成了亚原子世界。小说在细节里加入不少东方元素,展示了不同的风格。作品的科幻点和人文点合而为一,不是分离的两层皮,这在科幻作品里很难得。作者有出色的文笔,且能有意识地运用文学语言,值得提倡。可惜由于设定很宏大,篇幅有限,导致小说时急时缓。 · 这篇小说设定宏大,笔触细腻,但如果能够再打磨一下叙述节奏会更好。另外,小说的思想性是需要通过文字去实现的,若作者加以改进相信会更上一层楼。

一个月后的某天,启星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寻常。

那天午后,她几乎是毫无自知一般,随着自己游丝一般的思绪来到了位于草地深处的深涧中。深秋时节树梢的叶子早已枯黄,双脚走在层叠的落叶上咯吱作响。依靠着记忆里的路线,她追寻着那个早就熟谙于心的场景。不过,在走过那个她认为再正常不过的转角之后,眼前的一切让她兀自呆立在了原地——

围绕着巨石的一圈红枫树,叶子在深秋的瑟瑟寒风中竟然泛着浅蓝色的光泽。

她走近盯紧一片叶子仔细观察,才发现这枫叶并非是完全的蓝色——就好像从叶子连接树枝的方向注入了染料,这记蓝色顺着叶脉晕染开来,逐渐把作为底色的红切分得四分五裂。

这些叶子正在缓慢地由红变蓝!

启星感到万分诧异。她清楚地记得日本红枫的叶子初生即为红色直到最后凋零,这一切都是参照剧本进行的设定。可是现在……竟然出现了蓝色枫叶的诡异情况。

胸口一记闷响,她突然想到方远在进入红枫世界后发生的事情!

那个在莹莹的显示屏上编织出的事件流线图,让她脑中一阵天翻地覆的眩晕。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也因为她的到来产生了紊乱和崩溃的先兆。

如果按照剧本上书写的既定命运,方远会因为“拉普拉斯恶魔”不被世人承认郁郁而终。他是个超越时代的天才,年纪未满三十就会提出关于拉普拉斯恶魔和亚原子世界的正确设想。但因为执拗顽固的脾性和缺乏圆润沟通的手段,他的一生都不会得到实验室高层甚至同事的认可。三十五岁那年方远将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并在不久之后丢掉了工作。剧本上书写的方远死在他四十九岁那一年的年末。一生无妻无子也没什么朋友,为了研究耗尽了本就不丰厚的积蓄,甚至在凛冬时节,他的家里都没有安装任何采暖设备。当时,她看着那些冰冷的预言文字,似乎就能切身感受到他即将到来的命运——大雪夜的寒冬,他在烛火的微光中祈祷最后一丝温暖,但他也知道自己的气息就跟那烛火一样微弱。咬紧牙关攥起双手,他哀求上天给自己最后一丁点儿时间。但是,病魔和寒冷早已浸透了他的身体,他的上帝不会答应他的请求。他会因为自己的梦想亦或是执念而死,死前还伏在破旧的电脑桌前,为“拉普拉斯恶魔”这个从未在实践领域涉足的算法作最后填充。

她已经不记得自己为何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之中,单单在那个时间点发现了他的存在、他的命运。记忆消解了她看到他命运那一刻之外的所有场景——她只记得他一生的故事。隔着两个世界割裂的时间和空间,她在那一瞬间竟然多出一种有如知己般惺惺相惜的心情。

然后,她选择了义无反顾。

那天,她初来到这个世界。她与他在居酒屋门前撞了个满怀,又在豆腐料理的席间大谈特谈“拉普拉斯恶魔”;

那天,她第一次看到他对建立亚原子世界的迷惘与纠缠,还有悬停在二人中间的红色枫叶;

那天,她望着他在红枫世界的压力下崩溃地哭泣。那种对既定往复的命运悲哀的深入理解,是伴随着褪色又被重新渲染的场景、鸣响在二人心底关于“博爱”的呼应,和闪耀在眼底的艳阳天一起出现的;

那天,她第一次知道了他于自己而言的遥远,就好像她当初隔着时间与空间看着他一样的遥远。她记得手尖触及臂膀的感觉,还有散落在星月辉光里的啜泣声;

那天,她亲手将他放置在红枫世界里。观察间在他走后的瞬间变得清冷孤寂的样子,她直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

那天,她亲眼看着衰老的她在瑟瑟的风雨中死去腐烂,红枫世界抹灭了她存在的最后印记,然后整个世界都随之凋亡;

……

太多太多的回忆了。

她发现,自己这些记忆都伴着场景出现了——也许这就是丰饶而富有感情的回忆吧。她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基于自己创造物的被创造。她相信,在红枫世界的方远一定也曾有过相似的感受;因为他们的心,曾经那样无比温柔的贴近过。

还有什么要说的呢?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她不知道去问这些还有没有意义。眼前的蓝色枫叶,仿佛已经让她看到了自己死后这个世界即将随之而来的毁灭。不过此时此刻,她不再感到惊诧甚至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哀之下的平和,和博爱被无情剥夺之后的苍白。

她想再往远处走走。顺着深涧中央的小溪,她踩过一颗颗散乱的布满青苔的鹅卵石。双脚踩在这些卵石上,它们和着溪水发出挤压和碰撞的咯吱声。她缓步彳亍的样子就好像是沿着溪水滑过了一条曲折的线,直到临近悬崖的溪流的末端。

悬崖大概有一层楼那么高,土壤和巨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凹陷地。溪水化作瀑布从这里跌落,又在下方与一条更大更宽的河流相交汇。启星没有继续向前,她眺望河水消失在远方的雾气里,眼前再一次浮现出那幅与水流交汇相类似的事件追踪图解。

对了,剧本里也有一个类似的算法!

蓦地,她的心脏开始砰砰狂跳。如果逆着这些蹊跷紊乱的事件追踪去寻找源头,然后再沿着这些事件发生的线索寻找方法将它们的影响降至最低,那岂不是很有机会修正这一系列错误,让剧本重新回归正途?

她微微叹了一口气,然后全身都开始颤抖。她为自己终于找到一种可能有效的方式而欣喜若狂,但在强烈的兴奋过后,一种萦绕胸口的痛楚一瞬间袭遍全身——

要消除的基础所在、为这个世界带来变革的最根本源头,不就是她自己么?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5 21:14

表达的观点很有些哲学意味。设定上的问题不少,把世界的体积缩小到百万分之一,其实还是一个蛮大的世界,线度只是百分之一而已,一个人一米七,那么这个亚原子世界里的人该是1.7厘米,肉眼完全能看见。要按照这样的尺度构建一个世界,哪怕只有上海市的内环那么大,至少也要上百米的空间才行。一个玻璃瓶是装不下的。至于造物主引发世界崩坏,那么造物主身上至少要有些神性,小说里的人物是没有神性的,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缩小,那么他们对于亚原子世界而言,就是一团普通物质。多了一团普通物质,这世界的物理规则就被打破了,这种设定没有什么说服力。可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但还需要让逻辑本身更完整,更自洽些。

匿名 2018-01-25 17:50

从五千字扩写到三万字,有很多办法。在评审中,我看到有作者通过反转,把作品引向另一个方向;也有作者把第一稿作为一个小的切面,在第二稿中加入更多角色和更庞大的情节。这些做法都无伤大雅。但是这篇作品通过填充原来的情节,没有将故事延伸,读来还是觉得单薄,有些可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笔下塑造的亚原子世界,令人印象深刻。

匿名 2018-01-18 10:42

科幻点很象《The Thirteenth Floor》,但将虚拟空间改成了亚原子世界。小说在细节里加入不少东方元素,展示了不同的风格。作品的科幻点和人文点合而为一,不是分离的两层皮,这在科幻作品里很难得。作者有出色的文笔,且能有意识地运用文学语言,值得提倡。可惜由于设定很宏大,篇幅有限,导致小说时急时缓。

匿名 2018-01-17 22:47

这篇小说设定宏大,笔触细腻,但如果能够再打磨一下叙述节奏会更好。另外,小说的思想性是需要通过文字去实现的,若作者加以改进相信会更上一层楼。

目录(共13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