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的生活日记》

珊瑚礁和卡塔尔

4
3476
1
先看评语
· 作者以7岁小朋友看世界的视角来进行提问,并通过与姐姐的对话的方式将想要向大家普及的知识讲解出来。作品整体条理清晰、叙述流畅,中规中矩。该作品的写作难度是如何准确把握一个7岁小朋友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作者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具体意见如下: (1)在小贝和姐姐对话过程中,姐姐回答问题的部分内容远远超出了7岁孩子所能理解的范畴,姐姐的答案用了太多的科学术语。姐姐的回答如果多用一些比喻或者具象化的答案,会更合理地让小贝理解这些答案。 (2)小贝的疑问设计的不够合理,小贝会对“染色体”这个词汇产生疑问,那么对于姐姐在解释过程中用到的“遗传物质”却没有提出疑问,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3)有些问题和答案缺少必要的逻辑关系。例如小贝问“为什么他们要带她们的种子去很远的地方呢?”,结果姐姐给出的答案并未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4)在“鸟与我们的生活”章节,7岁的小朋友竟然第一次“见”到鸟,并且不知道鸟是什么,这显然不符合7岁小朋友的认知常理。 · 一篇不错的儿童科普文章,作者用“我”和小贝的问答来引出科普内容。每个章节前半部分写生活和提问,后半部分做科普。这样一个故事与科普结合的方式在本次比赛中占数不少,而这篇文章写的更加条理明细,科普内容清晰,比其他文章更胜一筹。 · 尽管本文表述的很多是常识,但常识也很需要普及,我们的生活其实对常识的需要程度远胜于尖端知识,特别需要类似本文这样的用心之作,科学性上不出错,行文通俗、巧用比喻的这类普及性读物。是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很值得赞赏。这类入门的浅近知识性读物其实不易写,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关系,但还是要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

上学之后,每天又要面对卡塔尔那张骄傲的脸,有中文名字不用,非要用莫名其妙的外国名字,不仅如此,还老喜欢炫耀他放假的时候去哪里玩了,一副趾高气昂的嘴脸,好像别人都没有他这样的好见识似的,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家里有几个钱吗?就差没把家里的钱堆在同学们面前了,偏偏这样令人生厌的人,成绩还总是名列前茅,总拿些新奇玩意儿来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本来我和他是同桌,对他也没有恶意,相处的还挺好,但是有一次…,算了不说了。反正心里有气吧,心里有气也得忍着,妈妈说了,不能和别人起冲突。

这一天,他的周围又围着一大群人,我装作没看见他们,看我自己的书。结果卡塔尔似乎故意惹我似的,“小贝,这是英国的大堡礁,你看看,很美的。”话音刚落,猛地我面前出现了东西,我不知道他给我的是什么,以为是恶作剧,我下意识的用手一挡,从座位上弹开了。结果那团东西散开,好美的海底,五颜六色的!原来那是一堆图片,经我刚才那么一动,都洒在了地上。周围的同学都说我的不是,卡塔尔好心的给我图片,怎么我还这样做,纷纷把图片捡起来还给卡塔尔。我一方面不好意思,另外又想着卡塔尔之前的事,怀着复杂的心情,度过了一天。

回到家中,姐姐也下班了,我问姐姐,为什么英国的大堡礁那么的漂亮,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我被这海洋的美深深的震撼到。

姐姐回答我说,“你看着是海底的一种像建筑的静止不动的东西,实际上珊瑚礁的形成与生物-珊瑚虫有关。珊瑚虫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保护在虫体的外围。每一个珊瑚虫本身是很小的,但是它们会聚集在一起生活,一代代地新陈代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分泌石灰石。之后,虽然珊瑚虫死掉了,但是这些石灰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珊瑚礁。” 

Image title

“哦,那为什么珊瑚礁有颜色呢?”

“好问题哦。珊瑚礁对于海底的生物来讲,就像一个巨大的栖息地,能保护他们,因此珊瑚礁为海洋的许多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比如海绵、甲壳动物、幼鱼等。那么你看到的大堡礁,是属于比较近陆地的珊瑚礁,里面生活的主要是藻类。藻类含有黄绿色/褐色等色素,因而显示出了颜色。不过现在珊瑚礁发生白化的有很多,小贝猜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那些藻类死掉了吗?”我有一点迟疑。

“小贝猜对了。因为环境的剧烈变化,藻类生存的水体环境变差,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因而有大片的珊瑚礁变成白色。白化的珊瑚礁不仅不美丽,而且指示了当地水体的污染程度已经不适合生物的生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哦。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往复用水,尽量不适用一次性的餐,筷子,塑料袋等,因为这些塑料最后变成白色垃圾,却很难被自然界降解。我们上街的时候可以自备袋子或者框子。另外,小贝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纸张,就来自于森林中的木材,因此在生活中珍惜纸张,也是在对植物进行保护哦。”

“好的,我知道了,姐姐。”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说了这么久,有点累了吧,吃点水果吧。对了,小贝,妈看你最近好像不开心,怎么了?能跟妈说说吗?”

我犹疑了一下,还是把我和卡塔尔之间的事情说了出来。“我和卡塔尔说,我的梦想是环游世界,看遍山川万物。可是卡塔尔竟然说,他轻而易举就能做到,因为他有钱。他在嘲笑我的梦想,我觉得很受伤,也很气愤!他没有权利嘲笑我的梦想,而他还不自知。”

妈妈听后,抱着我,抚慰着我的头,没有说话。没想到第二天,我去学校,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信封里,有大堡礁的图片以及一封信。信,是卡塔尔给我的。里面写着,他听从家里安排,要去另外一个地方去读书了。他为之前嘲笑我,向我道歉,给我大堡礁的图片是因为我想看这个世界,所以递给我。

我看完信和照片之后,觉得很难过,一下子原谅了他,却难以向他表明我已经原谅他的心情。这些天,心情就像过山车,一会儿讨厌,一会儿难过,一会儿被海底世界的美妙所震撼,一会儿被环境的污染所痛心,我把这些都倾诉在我的日记里,感觉自己似乎在成长,在变得坚强,明白这个世界有好和不好的东西,并不是只有好的。面对不好的现象或者言辞,坚信心中的善念,从自己做起。

有一天妈妈走进我的房间,拿了一枝比较绿色的树枝,说是让我帮忙细心照看。看着妈妈的眼神,我大概猜到她是希望我能开心一些。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一个小伙伴,询问姐姐怎么照看它呢?姐姐说,我们得先给它安个家,你去找个小盆子,再在小盆子装一些好的土,我们把枝条插在里面就好了。当然植物的生长,还需要阳光和水,盆子里土壤的水以及空气中的水有限,所以我们日常需要给他洒洒水。

就这样,我每天记录着它的成长,它长芽了,芽长出枝叶了,枝叶之中有花蕾,花蕾变成了花。当花开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发现了,家里人都很开心,拍照留念。妈妈也很为我自豪,说我会照顾植物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生长成完全的植株,但是如果我们人断了一只手,那只手就再也没有活力了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这个问题,发现原来植物细胞大多具有全能性,也就是一个植物细胞具有发展成任何一种细胞的潜能,这也太酷了吧。但是我们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人类唯一有全能性的细胞,就是受精卵,越往后发展成长的细胞,就越没有发育成其他细胞的潜能了。那植物细胞为什么能具有全能性,似乎没有人能给我答案,但我决定自己探索下去...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9 11:00

作者以7岁小朋友看世界的视角来进行提问,并通过与姐姐的对话的方式将想要向大家普及的知识讲解出来。作品整体条理清晰、叙述流畅,中规中矩。该作品的写作难度是如何准确把握一个7岁小朋友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作者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具体意见如下: (1)在小贝和姐姐对话过程中,姐姐回答问题的部分内容远远超出了7岁孩子所能理解的范畴,姐姐的答案用了太多的科学术语。姐姐的回答如果多用一些比喻或者具象化的答案,会更合理地让小贝理解这些答案。 (2)小贝的疑问设计的不够合理,小贝会对“染色体”这个词汇产生疑问,那么对于姐姐在解释过程中用到的“遗传物质”却没有提出疑问,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3)有些问题和答案缺少必要的逻辑关系。例如小贝问“为什么他们要带她们的种子去很远的地方呢?”,结果姐姐给出的答案并未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4)在“鸟与我们的生活”章节,7岁的小朋友竟然第一次“见”到鸟,并且不知道鸟是什么,这显然不符合7岁小朋友的认知常理。

匿名 2018-01-24 16:58

一篇不错的儿童科普文章,作者用“我”和小贝的问答来引出科普内容。每个章节前半部分写生活和提问,后半部分做科普。这样一个故事与科普结合的方式在本次比赛中占数不少,而这篇文章写的更加条理明细,科普内容清晰,比其他文章更胜一筹。

匿名 2018-01-23 15:37

尽管本文表述的很多是常识,但常识也很需要普及,我们的生活其实对常识的需要程度远胜于尖端知识,特别需要类似本文这样的用心之作,科学性上不出错,行文通俗、巧用比喻的这类普及性读物。是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很值得赞赏。这类入门的浅近知识性读物其实不易写,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关系,但还是要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

目录(共7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