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回忆》

回忆开始

28
2820
0

共青城的冬天很冷。会冻得人说不出话,拿不住东西,大风刮得人走不动路,使用过度的膝盖说不出的疼。

这座阿穆尔河畔的城市,自苏联解体后,就渐渐荒废了。当计划经济走向解体,人们都试图回到欧洲,回到莫斯科,而不是守在苦寒的西伯利亚。

人老了,城市也变成了破旧掉漆的废墟。唯有的那些树木已经变得高高大大,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想起以前的模样。

钻过被暴力撕裂的铁丝防护栏,回到自己熟悉的单位。空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角落里的坦克原封不动的停在老地方,摆得整整齐齐的,等着有人把他开走。

我走过去,掸去上面厚厚的积雪,露出绿色的迷彩涂装上的红旗和红五星。

有那么一瞬间,我似乎想要开动它,和自己小集体的组员们一起带着它出去转转。

才想起来自己是一个人来到这里。而坦克是要五个人来开的。

很冷,带着手套的粗糙的手似乎要粘在炮塔的装甲板上。

是时候该回去了。踏着没过脚踝的深雪,雪地上多了一行深深的脚印。

我是在冬天出生的。想必那个冬天也和现在一样的寒冷。

在寒风的大雪里,在那个冬日的基辅,一望无际的大雪里少有人迹。

但即使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依然有地方像春天一样温暖。

育婴室里,暖气和壁炉让空气变得干燥和温暖,吊在天花板上的灯泡发出橘黄色的光,像是柳橙和面包,像是烤熟的阳光。

在这样的温度下,陈列着一排排不锈钢的金属圆柱,直径约三十公分左右,高约四十公分。成列在一层层的架子上。这些圆柱体,都是一个个的人造子宫。里面有着充满活力的孩子,但外面看来却安安静静整整齐齐的。

经过全身的消毒,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从不锈钢的大金属罐子里取出了破了羊水的婴儿,人造血和羊水打湿了塑胶手套。婴儿蜷缩伸展着四肢,闭着眼睛发出宣告世界的号哭。

一封电报传过两千公里的距离,从基辅飞到伯力,从电波变成打孔纸上的点和线,变成通讯员的消息,传达给那个男人:乌里扬·伊万维奇·伊万诺夫,你有儿子了。

我,瓦连京·乌里扬维奇·伊万诺夫,就是这样出生的。

而在基辅以西的梅莱兹,正是波兰最美的时节,晴空万里,春天的草地青翠喜人,郁郁葱葱的树木,天空蓝得像蓝宝石,地平线清晰得像用刀划出来的。

基本没有免疫力的羊群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游走着,像是白色的小花簇,像是天上的云朵。看上去它们只是普通的羊群,但是却能和人类胚胎形成子叶型的胎盘。代替人类母亲生下健康的孩子。

伊蕾娜就诞生在这里,我们还有女工抱着刚出生的她的黑白照片。胖嘟嘟的她,举着她的女工,照片一角穿着有的大的背带工装裤的女孩单脚跳着很开心。

从现在的其他人看来,我们的诞生本身可能就是违反天理的。

和无数的红色近卫一样,无论是诞生在人造子宫里。或是诞生于动物代孕的育婴场。

他们都把我们看作是工业流水线制作的弗兰肯斯坦,或者是畜生生的杂种兽人。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为如今的世界所憎恨。总有一些落后的保守的存在,连我们的存在都难以容忍。

因此,我们除了共产主义,我们无家可归。

对于我来说,家就是我们一个组的小集体。

列夫捷特,伊蕾娜,彼什科夫,李京生,瓦连京我。

我们五个人就是亲密无间的一个家庭。

至少这是我们红色近卫的基本单元。

我认识列夫捷特可能是认识得最早的了。列夫捷特,意思是革命的孩子。

在我还没有上科学学校的时候,我就已经认识他了。那应该是第一级(低年级)劳动学校的时候。

“这墙上的黑手印是谁给弄的?!”

那是木头制作的墙,上面挂着朴素的保暖用的壁毯,现在壁毯上多了个小小的黑手印。在手印对面,伟大导师列宁和最高领袖斯大林的画像正和蔼的注视着我。

我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那个手印是我弄的。

但是看着玛利亚班主任铁青的脸,我却犹豫着不敢说话。

她是一个铁塔一样的中年女人,体重是那时我的好多倍,A字形的健硕身材可以扛起一棵树。拍着墙壁整个教室都会颤动。

我张张嘴,却不敢说话。教室里出现了安静的沉默。

“是我做的。”

坐在我前面的男孩腾地站起来,说道。

我傻傻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但是玛利亚班主任并没有生气,她说道:

“列夫捷特,勇于承认错误是好事情,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努力改正。你们自己把这污渍给处理了,明白错误的代价和集体的力量。叫上几个同学趁着中午把它洗了吧。”

于是我,列夫捷特,伊蕾娜,就一起忙活了一个下午。

我们几个人算是这个时候有了最开始的小团队吧。

我就这样认识了列夫捷特。

他是一个很聪明优秀的孩子,由于我们是实施的赞可夫式的教育模式,因此小学教育只有3年时间,跟不上可能就按照正常的4年时间来了。

我在那时算是没那么聪明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就会找列夫捷特帮忙。也曾在义务除冰之后傻傻的在雪地里找他丢掉的围巾。我想,那时候的我一定是个傻乎乎的,缠人的家伙吧。

多亏了列夫捷特,我也许才能跟上3年制的进度吧。

而伊蕾娜,则是我认识列夫捷特之后认识的。

伊蕾娜是那种有个性而相当认真的孩子。扎着普通的辫子,却莫名的有种典雅和正气。

她很认真,有什么事情都会踏踏实实的完成。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做这件事情。

我还记得小时候,由于伊蕾娜爱看书。而一心看书之时就没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自觉。我们怎么悄悄做鬼脸,她都动都不带动一下的。

那一次我和列夫捷特在她边上一定是无聊极了,我们趁着她看书开始往她身边摆椅子,最后一层一层的搭起了一个椅子构成的拱桥,跨过了伊蕾娜的头顶。

伊蕾娜到这个时候都还是没有反应,我和列夫杰特实在是笑得不行了,一不小心碰倒了椅子桥,伊蕾娜才从书的世界中回过神来。

在我们班,伊蕾娜是我们班的班长,而列夫捷特是我们的小组长,而我和另外的两个孩子交作业都得交给列夫捷特,然后交给伊蕾娜。

在我们的时代,班长和小组长与其说是帮助老师管理其他学生的小官寮,不如说是真正为集体服务的人。

因为这往往是选举制或者轮换制的,有着任期的限制。

但是有时候无论名义上怎么轮换,我们组却还是由他们俩主导,毕竟还是能力和积极性的问题。不过在我们心中,班长和队长的位置一直都是固定的。

现在想来,这种状态,也是集体的一种局限性吧。有的集体,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做领导,但是在有的集体,却会出现这种问题。

在劳动学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去帮着做一些义务劳动。

虽说是苏维埃教育委员会安排的项目,都是学校安排组织的,但却都是乐在其中的宝贵的回忆。

冬天,大雪纷飞。我们帮着扫掉附近道路的积雪。虽然很冷,但这并不可怕。在冰水试炼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冷风里光着身子,经历一盆冰水的洗礼(这是苏联的孩子必须经历的一种试炼。),扫个雪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早春的时候,雪水化冻,覆盖道路,又在道路上结成薄冰。我们会帮着用小锤子敲碎冰块。当时总体还是很冷的,小手总是会冻得通红。但是当大片原本封冻的道路现在被清理干净,那种感觉相当令人振奋。

三月的植树节,我们在行道旁种下白桦树苗。为它们刨土浇水,希望他们成为以后的栋梁。

气候温和的夏天,我们在少先队宫做义工,去人民医院去看望病人。

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帮助团结工会例行的游行做准备,在广场上举着鲜花。

而这一些种种的回报,便是爱国教育的游览。

我还能回忆起那个时候,玛利亚班主任带着我们班去莫斯科郊游。无论是哪里的红色近卫,都会在小时候看看莫斯科等革命城市的风景。这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的一部分。

在早晨明亮的金色阳光下,男孩子穿着正装,女孩子穿着纱丽,和附近的孩子一起坐上了通向莫斯科的火车。由于满满一火车都是孩子,叽叽喳喳的没有秩序,车厢里满是欢快的气氛。

我还能回忆起那时闻到的机油味道,似乎还能回忆起顶着红五星,红色车底,包着绿漆铁皮的火车头的模样。

第一次坐上火车。大家都很兴奋,伊蕾娜将脑袋伸出了窗外,从前面的车厢看着我们,她纤细柔软的银发被风吹得猎猎飞舞。列夫捷特也跟着向着窗外挥手,窗外是无尽的美丽的田野,青绿和鹅黄组成的亮眼的方块。我从列夫捷特的胳膊下钻出脑袋,向着田野大喊:

“我们要去莫斯科了!”

“莫斯科!”伊蕾娜也跟着喊道,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

火车呼啸而过,拉长了我们的声音,铁轨的缝隙发出哐当哐当的节奏。

穿过森林,穿过田野,穿过白天,穿过黑夜。火车驶过的鱼肚白的黎明,金灿灿的日出,走过莫斯科郊外那些彩瓦屋顶的房子和鲜花盛开的花园。

我们,到莫斯科了。

小时候的时候总是觉得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那么高大,等到以后再来莫斯科,就很少有这种感觉了。即使是我们红色近卫,也会潜意识地觉得有完整行为能力的大人是另一种生物,小孩去一个新地方,和大人的感觉是显然不一样的。

这趟莫斯科之行基本是大人带着排好队的孩子,按照一个个小方阵的形式参观的。参观过程中有老师为我们进行爱国教育的讲解。算起来,这也是课程的一部分了。

由玛利亚老师带着,我们穿过莫斯科河;走过了未完成的苏维埃宫,高耸的钢结构充满着力量。我们走过方砖铺就的红场,克里姆林宫就在我们旁边。拜占庭式的瓦西里大教堂像是童话和彩糖。我们来到伟大导师列宁的陵墓,他静静的躺着,躺在革命鲜血染成的红色中。我们走过纪念拿破仑战争胜利的凯旋门,无名英雄纪念碑,和卫国战争纪念碑,即使全欧洲都与我们为敌,他们也没有战胜我们。

时间慢慢过去,劳动学校的日子就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快快乐乐,顺顺利利的过下来了。然后要到科学学校,要开始确定想要去的培训营,找到自己的方向了,确定自己的组了。

在最后选择去处的时候,我打算无论如何都要和列夫捷特一组。

我,列夫捷特和伊蕾娜,我们三个走在学校的花园里。花园里那都是我们学生自己种植养护的成果。

我问起了列夫捷特他打算去哪里,他和伊蕾娜的意向是一致的。

于是我开始调戏他们是不是互相爱慕,结果伊蕾娜含蓄的笑了笑,列夫捷特追着我打,我俩绕着花园跑了一圈又一圈。跑累了,却很开心。

我和他们说,你们俩去哪,我就去哪,咱们永远不分开。

我们就这样坐上了去共青城的火车。

共青城是一座理想之城,共青团五十万大好青年组建生产突击队开发西伯利亚。

共青城就是在阿穆尔河畔的大森林里,平地建设起来的一座城市。

 年轻的共青团员们,带着测量工具,锤子和铲子,推车运着水泥,挖着沟修着管道,带着吉他和理想。来这里建设新的城市。

现在,建设理想的任务落到了我们肩膀上。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6 18:07

一篇脑洞非常足的文章,而且非常有冷战时期的画面感。读完了之后甚至有种“这难道是《红警6》”的感觉。作者非常注重科幻设定的架设和背景的构造,而故事叙述与宏达的背景相比略显单薄。有些时候过多的脑洞就是YY了,小说的重点还是落实在写故事上比较好。

匿名 2018-01-19 18:57

这是一片具有非常浓重的年代特色的科幻小说,文中描写了极致的“共产主义”之下的苏联,但是在这种制度之下又隐隐的散发出一股反乌托邦的感觉来。这种反差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但是文章的缺点也很明显,作者架设的世界观与科幻设定超出了他所驾驭的能力,使得这篇文章有些部分会有外强中干的感觉。或许作者可以尝试把这篇文章更进一步扩写,也许就能有效的让整个故事丰满起来。

目录(共8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