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物狗同居的日子》

let me see you, let you see me

9
3273
0
先看评语
· 这是一部将科普内容穿插到小说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的特征。语言风格活泼,冲突基本合理,情节跌宕。作品科普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气管异物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生病发烧的处理等,在部分章节中还包括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文中的一些剖析人性的句子,成为本作品的一些小的闪光点,例如 “……气愤着别人的无所作为却无视着自己的无所作为……”等。 本作品不仅有网络文学的诸多优点,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多数缺点,例如语言文字方面比较粗糙,一些情节描写的过于琐碎。另外,一些与人物塑造、情节冲突以及科普内容等无关的文字过多,这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文字量的多寡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关键。本作品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简和打磨。 另外,关于科普内容,作者也需要进一步下深功夫,例如关于水银体温计破碎后的处理,作者提到“搬新家入住失败的第二天早上,沈梧跑回家熏碘解决水银挥发问题又跑回学校上课”,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碘可以从哪里买到,熏的过程是否需要有人看守?注意事项有哪些? “39.1℃。算是高烧了。这种温度,人体内不少酶都失活了”,39.1℃造成人体内不少酶失活是否准确? · 一篇非常活泼的科普文章,用两个人的生活故事来引出科普内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大部分科普都是在科普文章中穿插故事以加深科普内容和活跃气氛,而这篇文章则是在故事之中加入科普内容来传达科学。非常有创意,但是这些过于繁杂的碎碎念会把文章的科普内容稀释,显得科技含量偏低。 · 充满网络语言、讲故事,这两大特征无疑为科普插上了双翅。这篇文章肯定能吸引大量的90后、00后读者阅读,他们读后就增长了急救、日常医护等方面知识,也会增强环保意识。能让人饶有兴致读下去、轻松读下去的科普文章才是真正的科普佳作,本文显然就是! · 作为一名曾经和现在一直在生物领域内忙碌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尤其是读到写植物生理实验室的那段,思绪也一下子飞回到从前。 言归正传。有用的知识,“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语言活泼流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冲突、知识以及情节合理布局在一篇小说里,依次科普了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气管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如何处理,感冒后如何退烧以及使用皮草的问题,等等。 建议少用网络热词,以免喧宾夺主。

“有人看到?”凌雨对这句话表示怀疑。

“嗯,《择天记》,看过没?”沈梧没有直接回答,抛出一个问题。

“电视剧看了,鹿晗挺萌的,不过改编的有点儿失了原著的深意,应该算是编剧的锅。”凌雨琢磨了一会儿。

“小说里有个情节挺有意思的,陈长生去汶水老宅见唐老太爷,用一杯茶换了老太爷听他说两句话。”沈梧慢慢想着说,“小说这么说的,‘如果一开始的时候,他进入老宅,便自顾自把那两句话说出来,自然也能让老太爷听见。’”

“但他可以装听不到。”凌雨顿悟。

“想让人把一句话听进去其实挺难的。”沈梧跟着说,“一个大不敬的例子,十九大报告,影响力够大了吧,发行量不用说吧,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了吧。”

“重点。”凌雨拒绝捧哏。

“你还记得习大大都说了点儿啥吗?”

凌雨:“QAQ”

习大大那可是念了好几个钟头啊,我怎么能记得住?

“文长不看。这四个字见过没?每次看见都好想打人,但细想想就是这个理。十九大报告,有多少人能一个字一个字看完,何况是咱们写的那玩意儿。但似乎文长也是能看的,不然唐七废那力气抄袭干嘛?文长不看她早饿死了。说来说去,还是题材问题。人家就不感冒,你怎么办?塞嘴里容易塞脑子难啊。”

“现代人太忙了,加上很多知识不是必须的,在学校的人不考的不看,离了学校的人有什么必要看,最多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别的,毕竟看起来没什么用呢?”

“我看过很多的科普的文章,要不是太浅显以至于经不起细推敲,自己都圆不回来的;要不就是太高深,跟一低配版综述似的。前者不足以服众,后者就十九大报告了,文长不看不明觉厉。到头来都没太大用。尤其是看文的没什么主观意愿,说句不爱要脸的,我们学校组织学习十九大报告,除了入党积极分子,都是玩手机睡觉写作业的……哦,入党积极分子是要考试交笔记的。科普也一样,人其实没那么脱离低级趣味。”

“如果一件事情,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

“我觉得顺路看到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天蚕土豆的小说比十九大报告长的多了,照样很多人看,还主动花钱。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很难讨好,但是散在的科学知识未必会被抵触。”

“比如医学小说,侦探小说,就必然会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这种信息密度,消化起来容易,本身的市场也比较大。看得人多了,才能形成共识嘛,不然一群人犯愚蠢的错误,可是太难看了。”

“我是生物专业的嘛,著名的就业黑洞了。你应该见过我那个T恤,biopuppy那个——学的时候累得像条狗,工作以后穷得像条狗——习惯性自嘲了。不说这个,这些年好多话题都和我专业相关。有时候看得哭笑不得的。我就经常在想,为什么微信上营销号制造的那些白痴谎言,就像那年年前发的,什么‘黄山脚下高速路口,有人在红绿灯的时候抱着铁观音让你闻闻,闻过就昏迷了,那不是铁观音是观音土’什么的,朋友圈都传疯了。我妈当时还‘帮扩’了。我就服气了,茶叶和土是一个样子的?观音土不就是一个高岭土么?什么时候有了乙醚的功效了。电视剧看多了吧,乙醚麻醉哪有那么快的?现在上网还能搜到,输入‘观音土 铁观音’就能出来。我靠,我们拿着乙醚麻兔子都得好一会儿呢,还得给兔子戴上口罩防止暴走咬人。还‘一闻即昏’。简直了,就这么个漏洞百出的东西,都有人信,还是很多人。”

“辟谣的不少,但是转发量绝对没有这个谣言的大。”沈梧叹气,“后来我是想明白了,想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就要有详实的证据,还得顶着‘别是你孤陋寡闻不知道吧’这么个大帽子。如果其他人也有个我那种逻辑,不用多的,动动指头,内事不决问个百度,查一下观音土是什么,都解决了。”

“这个时代了,网上什么没有。根本不是要耳提面命灌什么的时代了。专家太多,议论太杂,我觉得人类终于进入了一个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的时期了,各种怀疑人生。所以现在来说,科普知识已经不够了,是时候科普一下科学精神了。

“就像刚刚,自己琢磨一下,再动手查一下,万事大吉。这种想法如果多一点儿人有,还至于‘辟谣跑断腿’吗?”

“有点儿意思。”凌雨难得认证听她说一回,毕竟沈梧这人话太多,常常使人左耳进右耳出。“或许是时候做出点儿改变了呢。”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9 09:56

这是一部将科普内容穿插到小说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的特征。语言风格活泼,冲突基本合理,情节跌宕。作品科普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气管异物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生病发烧的处理等,在部分章节中还包括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文中的一些剖析人性的句子,成为本作品的一些小的闪光点,例如 “……气愤着别人的无所作为却无视着自己的无所作为……”等。 本作品不仅有网络文学的诸多优点,也具有网络文学的大多数缺点,例如语言文字方面比较粗糙,一些情节描写的过于琐碎。另外,一些与人物塑造、情节冲突以及科普内容等无关的文字过多,这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文字量的多寡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关键。本作品的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简和打磨。 另外,关于科普内容,作者也需要进一步下深功夫,例如关于水银体温计破碎后的处理,作者提到“搬新家入住失败的第二天早上,沈梧跑回家熏碘解决水银挥发问题又跑回学校上课”,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碘可以从哪里买到,熏的过程是否需要有人看守?注意事项有哪些? “39.1℃。算是高烧了。这种温度,人体内不少酶都失活了”,39.1℃造成人体内不少酶失活是否准确?

匿名 2018-01-24 16:56

一篇非常活泼的科普文章,用两个人的生活故事来引出科普内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大部分科普都是在科普文章中穿插故事以加深科普内容和活跃气氛,而这篇文章则是在故事之中加入科普内容来传达科学。非常有创意,但是这些过于繁杂的碎碎念会把文章的科普内容稀释,显得科技含量偏低。

匿名 2018-01-21 22:15

充满网络语言、讲故事,这两大特征无疑为科普插上了双翅。这篇文章肯定能吸引大量的90后、00后读者阅读,他们读后就增长了急救、日常医护等方面知识,也会增强环保意识。能让人饶有兴致读下去、轻松读下去的科普文章才是真正的科普佳作,本文显然就是!

匿名 2018-01-17 18:21

作为一名曾经和现在一直在生物领域内忙碌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尤其是读到写植物生理实验室的那段,思绪也一下子飞回到从前。 言归正传。有用的知识,“要让人知道,又不是硬塞进脑子里,该怎么做?”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语言活泼流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冲突、知识以及情节合理布局在一篇小说里,依次科普了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气管堵塞、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如何处理,感冒后如何退烧以及使用皮草的问题,等等。 建议少用网络热词,以免喧宾夺主。

目录(共9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