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评语再看文

已有13位评委发表 315 条点评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18:09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有吸引力的美食类纪录片,作者以“舌尖上”为前缀作为本作品的题目,很容易就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本作品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但本作品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1)部分内容过于天马行空,感觉作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有什么资料就放什么资料,部分内容与题目“舌尖上的科普”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例如在第6章中介绍了“溶质”、“溶剂”、“溶液”、“分散剂”等等,以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等;(2)章节标题显得过于随意,“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均是出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分集名称,作者以“——”的形式加了注释,但是这些章节标题和“吃藕不丑”等其他章节的风格差异过大,缺少显而易见的逻辑或者联系;(3)为何将大豆定义为“差一点拯救世界”?在正文中并未很好地阐述原因;(4)文章部分内容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关于“鸡”,前文提到“来自中国河北省的考古出土的鸡骨骼化石。然而骨骼化石只能证明7000年前的原始人‘吃鸡’”,但是本段结尾“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曾出土过不完整的鸡头骨,证明了至少在3300年左右之前,中国就已经有家鸡了”。

科普投稿 · 作者: 元素-砹铟锶钽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14:47

本篇文字成熟易懂,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想法而不是追求华丽。小说中的学校虽然称为理工学校,但有着浓厚的魔法学校气氛。克鲁多教授实验室更象古典科幻里面哥特式密室。这些都赋予小说奇特的风格。可惜,小说中最大科幻点“逆熵”并没有真正出现,只存在于克鲁多的回忆中。不知道作者是否觉得呈现它有难度,选择了避重就轻。围绕着是否拆除旧教堂所引起的矛盾没有深入解释,比较空洞,难以给读者以迫切感。

科幻投稿 · 作者: 和羞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13:19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老道理。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往往胜过设定几百年后,几千光年外的空洞背景。小说对中国高校科研生态的描写非常有现实感,而且真实素材不仅没有对科幻的想象力造成约束,反而扩展了作者的视野。因为素材丰富,细节也容易写得扎实。从“科”到“幻”,越走越宽!

科幻投稿 · 作者: 祖一鸣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13:08

从比较俗套的太空剧设定开始,到引入“盆地”和“虚拟星球”后,开始有了独特的构思。作者长于叙述,能够把复杂线索讲清楚。不过大量笔墨用于常见的权谋斗争之类的情节,遇到“盆地”、“脉冲球”这些科幻点就比较空洞,对它们的外貌、性能、变化等等都缺乏细致描写。好的科幻点不仅要逻辑自洽,还是要用艺术形象加以拓展,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本篇科幻点基本与科学无关。

科幻投稿 · 作者: 盒如烟阙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11:03

本篇使用了时间旅行、人工智能和虚拟世界等多个科幻点,好在能够把它们融合起来,自圆其说。故事人物不多,得以避免散乱的毛病。如果中间的侦破过程再复杂一些就更好了,现在设谜和解谜的过程有点简单化。

科幻投稿 · 作者: 乘尘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09:21

在风格相对较“宅”的学生科幻作品里,本篇以探险为题材,展示了向外探索的科幻传统兴趣。也有别于只是拿太空作背景的“太空剧”。前半部分情节处理得也还可以,戏剧冲突比较充分,后半部分线索过多。但是小说主题很陈旧,只是因袭了星际移民的旧理由,与现实中的科技进展脱节。

科幻投稿 · 作者: 刘佳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08:43

本篇作到了主题、科幻点和矛盾主线统一,这在科幻作品里很难得。现实中的克隆人技术很快就要出现,提前用文学形式讨论相关的伦理问题,也能起到影响现实的作用。不过小说后半部分野心过大,出现了人工智能,人机合体等其它科幻点,以及不断出现的新角色、新场景,导致详略失当。如果维持在大伯、克隆人、老丁三个角色之间,最多加一两个配角,场景保持在科学院和家庭两点,那么细节会写得更丰富。

科幻投稿 · 作者: 陈希澈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07:48

将宗教和哲学作为科幻主题是个高难度挑战,作者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帮助他大体完成了这个挑战。衍生人这个设定非常新颖,超越了人机合体或者人的意识进入虚拟世界。美中不足的是动作描写逊于场景描写,人物出场过多过快,在场景转换时交代得不细致。瑕不掩瑜,本篇在参赛作品里能进入第一梯队。

科幻投稿 · 作者: 辛波斯卡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06:28

这是一篇精彩的成长小说,美中不足的是,为了解释清楚背景而出现的造物主,破坏了小说叙述的节奏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科幻投稿 · 作者: 天翎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8-02-07 05:41

多角度的叙事使文章凌乱或者丰富,全在于作者的写作技巧。本文的前半段有些散乱,后半段建立起丰富饱满的意向,人物生动个性鲜明,写出了疯狂科学家的理性“疯狂”。这是一篇匠心独具,很有特色的科幻小说。

科幻投稿 · 作者: 司马
评论
3/32
评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