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的生活日记》

姐姐是女孩子,为什么我是男孩子?

9
3767
0
先看评语
·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面向少儿的科普作品,整篇文章读来流畅不生涩,以七岁小男孩的童真视角为读者带来水彩画一般的清新色彩。 首先少儿科普并不像网络博文一样将传播性放在首位,相反,科学性和可读性才是其核心。本文在这两点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诸如将白细胞比喻为警察,染色体比喻成小火车的桥段,非常通俗化地用儿童易于理解的具体化形象来完成了对于科普知识的传播,富于启发性。 另外其对于“小倩妈妈生不出儿子”“爸爸离家到远方打工”的提及,展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小男孩的视角,让人能够看得出作者在孩子心灵成长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人读之一喜。 希望作者在第二轮中再接再厉,在丰富小贝和姐姐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对科普段落进行进一步的通俗化处理。 · 这篇儿童科普读物从小孩子的视角入手,以生活为背景,从小贝的每日生活中展现科学价值。形式充满童趣,可惜的是一些地方语言显得生涩,对于受众,即少年儿童来说,可能会显得太过生硬。 · 用儿童日记的形式写少儿科普,形式新颖。美中不足的是生活语言和科学语言两种风格切换比较生硬。科学的内容在儿童口中说出,也应是充满童趣的。第三章与科学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 《小贝的生活日记》以一个七岁小男孩的视角和口吻给我们讲了五个他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再通过询问姐姐得到一些解答的故事。作者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水平,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如将染色体比作小火车,将白细胞比作城市警察等,将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在第一章中,前文小贝已经提出了周围大人说小倩妈妈生不出儿子为不争气了,而后文在指出这是因为小倩爸爸给的A型小火车后,却并没有将这种偏见加以指正就结尾了,没有就前文特意提及此事有一个交代。在第三章中,文尾的感慨稍显的成人化,如“人生在世,开心最重要”等,跟前文一贯的一个七岁小男孩的稚气十分不和谐。在第四章中,既然是写给小朋友的,可以再进一步说说感冒的原因然后延伸到预防措施,在科普的同时也起到疾病防控宣传的作用。 · 科普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该是这个样子,用富有生活化和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不易懂的科学知识。本篇作品用小孩子的日记形式来科普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虽然大都比较浅显,但是对完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来说反而效果更好。

“我是小贝,男,今年七岁,在红花小学读一年级。”

妈妈说,做自我介绍,要自信勇敢,吐字清晰,所以我应该还算过关吧。我的爸爸妈妈和姐姐都很爱我,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玩的很开心,不过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能一直和妈妈在一起。但是妈妈让我去上学。实际上,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

我曾经问过妈妈这个问题,但是妈妈说,我现在太小,等长大了就明白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可以长大?妈妈是不是太忙了,所以每次我有问题,她都这么回答我?

对了,你发现了,我每天都有好多问题想问,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山人自有妙计,我常在书本或者网络上寻找答案,偶尔,我会寻求姐姐的帮助。

最近我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男性和女性?为什么会有这个分别呢?这个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家很在意这个分别。比如说,我最好的朋友小倩,她上面有两个姐姐,她的妈妈还希望能生出一个儿子,而且每当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周围的大人都说小倩的妈妈不争气。

我不明白,难道说,男女性别是由小倩的妈妈控制的?可是,如果她能控制,为什么又生不出她想要的儿子呢?我想不明白。

“小贝,好好吃饭啦,又在想什么?”姐姐用筷子敲敲我的碗,我忍不住问道,“姐,为什么小倩的妈妈不能生出儿子呢?”

姐笑着看着我,“这个问题有答案,不过比较复杂,你愿意听吗”

我赶紧回答,“愿意啊”

姐缓缓的说,“按照目前的科学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我忍不住打断道,“姐,什么是性染色体,是一种糖吗?“

姐叹了口气,说:“这么和你解释吧,你的眼睛颜色,身高这些特征,为什么这么像咱爸咱妈呢?因为我们这些特征信息放在我们体内的一种遗传物质中,而染色体就是装载这些遗传物质的小火车。而性别信息,也是在这些小火车里面。”

“噢”,我惊讶的说到,“那是不是男生女生的小火车不一样?”

姐姐点头表示肯定。

我继续说,“那为什么,小倩的妈妈没有男生小火车呢?”

姐姐说,“这个性别信息的小火车是需要组装的,也就是小倩的妈妈给一半小火车,小倩的爸爸给一半小火车,组装在一起,然后就能决定性别。小倩妈妈的小火车有一种类型A,小倩爸爸有两种小火车类型A和B。当A和B组装在一起,就是男孩。当A和A组装在一起,就是女孩。”

“我明白了,小倩妈妈一直生女孩儿,是因为小倩爸爸给的是A类型的小火车,和小倩妈妈组装成了AA,我说的对不对,姐姐?”我仰着头问道。

“你最聪明啦!”姐姐笑着回答道。

“那,我们人为什么会有性别的区分呢?”我接着问。

姐姐的脸沉下来,”小鬼,我怕了你了,你的这些问题,姐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啦。来帮我洗碗。“

今天的日记就写到这里了,虽然还是带了很多疑问,但是我困了...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石冀青 2017-11-08 17:41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面向少儿的科普作品,整篇文章读来流畅不生涩,以七岁小男孩的童真视角为读者带来水彩画一般的清新色彩。 首先少儿科普并不像网络博文一样将传播性放在首位,相反,科学性和可读性才是其核心。本文在这两点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诸如将白细胞比喻为警察,染色体比喻成小火车的桥段,非常通俗化地用儿童易于理解的具体化形象来完成了对于科普知识的传播,富于启发性。 另外其对于“小倩妈妈生不出儿子”“爸爸离家到远方打工”的提及,展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小男孩的视角,让人能够看得出作者在孩子心灵成长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人读之一喜。 希望作者在第二轮中再接再厉,在丰富小贝和姐姐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对科普段落进行进一步的通俗化处理。

匿名 2017-11-07 23:18

这篇儿童科普读物从小孩子的视角入手,以生活为背景,从小贝的每日生活中展现科学价值。形式充满童趣,可惜的是一些地方语言显得生涩,对于受众,即少年儿童来说,可能会显得太过生硬。

匿名 2017-11-04 15:41

用儿童日记的形式写少儿科普,形式新颖。美中不足的是生活语言和科学语言两种风格切换比较生硬。科学的内容在儿童口中说出,也应是充满童趣的。第三章与科学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匿名 2017-11-03 14:26

《小贝的生活日记》以一个七岁小男孩的视角和口吻给我们讲了五个他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再通过询问姐姐得到一些解答的故事。作者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水平,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如将染色体比作小火车,将白细胞比作城市警察等,将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在第一章中,前文小贝已经提出了周围大人说小倩妈妈生不出儿子为不争气了,而后文在指出这是因为小倩爸爸给的A型小火车后,却并没有将这种偏见加以指正就结尾了,没有就前文特意提及此事有一个交代。在第三章中,文尾的感慨稍显的成人化,如“人生在世,开心最重要”等,跟前文一贯的一个七岁小男孩的稚气十分不和谐。在第四章中,既然是写给小朋友的,可以再进一步说说感冒的原因然后延伸到预防措施,在科普的同时也起到疾病防控宣传的作用。

匿名 2017-10-21 19:42

科普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该是这个样子,用富有生活化和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不易懂的科学知识。本篇作品用小孩子的日记形式来科普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虽然大都比较浅显,但是对完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来说反而效果更好。

高雪雨 2017-10-20 23:27

我偏爱这部作品的原因是它糅合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素质的追求,如果作者的文字修养和科学素养更上一层,这部作品能更好看。恰合“小贝的生活”的题目,用日记的形式,一天一天地讲小贝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西瓜会不会在肚子里发芽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有小倩的爸爸为什么不得不离开她到远方打工的社会问题,还有得不到解答的问题。科普当然不只是自然科学知识的科普,还有心理社会人类两性道德宗教人物等人文科学;其次,在文风接近一个小男孩的主观视角的努力上,作者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不仅不尴尬,而且清新可人。在我看来,作者下一步要做的,首先是对姐姐的“解答段落“的优化,使之更接近一个小男孩的理解水平,而不是把男孩变成一个用一步步的提问推动故事的工具;接着就是增加文字的细节,因为一个敏感好奇的小男孩能看到的世界往往是充满细节的。

匿名 2017-10-19 22:32

文章的服务人群应该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科普内容也偏向小孩子容易产生疑问的方面,实用性不错。但文章中的有些部分还是有些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还是有些困难。另外,文章第三章似乎和科普关系不大,并没有看到很明确的科普的内容。还有一个小问题,文章中有些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

匿名 2017-10-19 16:20

这篇文章,用日记体,每章节独立成篇。作者试图用生活经历穿起关于科学知识的信息,潜移默化地传播科学,是很好的科普创作尝试。创作可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虽然是日记体,但也应考虑章节之间的必要逻辑,不应过于松散;2.作者尝试用童心传播童趣,故事性语言处理得很轻松活泼,但科学内容的解读又不够轻松、从容,偏生涩,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默认读者对象出现一定的“扭曲”,需要做必要调整;3.部分科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喻,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严谨性,例如关于生男生女的科学解读。

目录(共5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