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科技协会天文社干事。
尽管能看出作者在气象科普时流露的诗意和热情,但科普的部分像直接从百科上黏贴拼凑起来,描述和用典的时候总有些生硬,还有不少冗余的无关紧要的内容,有种上课听老师啰哩啰唆讲PPT的感觉,并且没有什么线索,基本是一张幻灯片一个主题地讲下去了。关于气象这种贴近生活且瑰丽万端的自然现象,在我看来,作者的文字应该更生活流,这样也能用散文的写法把那些用典和抒情的文字恰当地融合进去。
这篇意外的不错,这位作者的科普风格很好,先是从生活中引出摩擦,再从科技实践的角度把摩擦力学和材料表面力学讲得深入浅出,而且看得出来为了接下来的扩写,作者留了个话头。文章比较成熟,举例恰当,配图及时,像一篇PPT讲稿,在思想水平,科学性和能否吸引读者等方面都可以取得不低的分数,但作为比较偏向物理基础研究的科普作品,这篇的选题吃了点儿亏。
留意了一下,果然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而且这篇文章比先前那篇还好些,起码在我看来,文学性和科学性平衡得不错,科普风格可亲,语言生动有趣,在科学史小故事之外,兼以神话,典故等扩展知识面,还穿插着由之引发的,对现代社会一些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一些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但有一点,文中的插图是否具有原创性,这是一个原创作品必须顾及的。
文章的确很有启发,也充满了硬货,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地铁系统从开挖到迎客载客,涉及到的工程技术,设计原理,自动化等科学知识;文章的分节和各节标题也挺好,一目了然;但有一点问题是,文中除了前后的引文外,几乎都是单纯的知识输出,且鲜少详解,当然以我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说没多少障碍,但考虑到科普要面对的对象,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把文章变得更生动易懂;不过,我还猜测作者可能是先列了一个提纲,毕竟入围后还有扩写环节,那时再在每节展开详述亦可。
比较少见的文本形式呢,再加上剧本的结构利于阅读,的确很容易让人在一开始产生阅读兴趣,但文章存在一种撕裂感,即生硬的科普和相当低幼的场景和“剧情”设计,略显赘余的动作表演设计(这显然是为剧本的形式服务的,但恐怕并不能如实地还原凤蝶幼虫的取食和运动模式)。当然,如果这篇剧本能用作小学科普舞台剧,应该是不错的,但科普的时候,不能只搬出《昆虫学》(貌似还属于高中以上水平)的内容,要适当提炼,并融入台词,表演,舞台布景等舞台设计上,一个好的例子就是作者在扮演”凤蝶“的小演员的服饰的色彩和材质的设计上的考究用心。
看这篇名为”穿越“的文章,我也产生了”穿越“之感,因为我难以理解作者为何要采用一套贴近儿童,而且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儿童的欣赏和理解水平的称谓,这样有更利于把种子发芽,成长,抵抗害虫,成熟等过程讲清楚吗?我不能认同,而且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一个小三以下的儿童吧),讲述的内容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更不用说其后愈演愈烈的称谓的混乱。后面讲焚烧秸秆和代表大会,形式可以接受,但是文字却难掩一股陈腐气。希望作者可以多多改进,避免为了适应儿童科普而强行低幼,以及少用官话套话。
作为一个电子工程学方面的门外汉,我得承认这篇对我来说有不小的阅读难度,特别是讲超外差接收机的原理那几节,但这无碍于文章整体的关于“电子学史”的演绎,读者若感到吃力,大可直接跳过大量术语堆积的段落,只看发明发现的意义和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作者不妨向那本著名的《量子力学史话》学习,偏重于“史”,佐之以“学”,当然,作者有心引导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向更深处漫溯也是极好的。
作者用了前后两章来喊出那句貌似激动人心的口号”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在我看来,是比”早在原始人第一次长时间仰望头顶的星空,现代的人类文明就已经播下了种子。”的滥调还要让人尴尬。希望作者能控制一下过多而且反复地讲些空洞的,类似“星辰大海多么伟大,我们要怎样怎样”的感叹,更多地切合“何以认知”的题旨,讲些天文发现和发明背后的原理和故事。而且我由此感觉作者或许正在复习考研政治,请注意不要让政治教材里的套话模式和冗长且无意义的辩证影响到你的正常表达。
要我说,剧本形式不是不可以用,为剧本形式服务的内容也不是不可以有,但剧本对比逻辑文本的通俗化,视觉化,感染力强优势大部分没能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出来,反而使文章变得非常散漫,不着调,改编的众所周知的美人鱼的故事几乎没有感染力,因而落了“搬故事模版进行说教”的俗套,而且故事的新编结尾过于仓促,直接来个正能量结局的转变快得让人目瞪口呆。要在故事中讲好科普,就首先把故事讲好,在感染人的同时,使科普深入人心。
我偏爱这部作品的原因是它糅合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素质的追求,如果作者的文字修养和科学素养更上一层,这部作品能更好看。恰合“小贝的生活”的题目,用日记的形式,一天一天地讲小贝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西瓜会不会在肚子里发芽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有小倩的爸爸为什么不得不离开她到远方打工的社会问题,还有得不到解答的问题。科普当然不只是自然科学知识的科普,还有心理社会人类两性道德宗教人物等人文科学;其次,在文风接近一个小男孩的主观视角的努力上,作者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不仅不尴尬,而且清新可人。在我看来,作者下一步要做的,首先是对姐姐的“解答段落“的优化,使之更接近一个小男孩的理解水平,而不是把男孩变成一个用一步步的提问推动故事的工具;接着就是增加文字的细节,因为一个敏感好奇的小男孩能看到的世界往往是充满细节的。
我们都知道科普格外考验文本作者,因为作者既要熟练掌握生涩艰深的科学知识,又要有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文字难以生动活泼,换个简单的主题?换个生动的形式呢?这样取巧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作者选择了”量子“这个破难以捉摸的主题,又写了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和量子通讯等门槛甚高的内容,勇气可嘉,但是显然作者表现出来的能力无法做到把那些知识通俗化,因而我现在看到的就是一篇术语堆积,逻辑虽完整,但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科介绍的科普作品。请继续努力。
虽然比较单薄,起码故事是完整的,多媒体也用的很熟练,舞台感比较强烈,讲了鳄鱼从挑选产卵场所,决定卵性别分化,保护卵,再到孵化的故事,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挑选鹿来做对话对象,毕竟鳄鱼是鹿的天敌,要挑哺乳动物的对象,可以选河马,这个方面的科学性也要注意一下;亮点就在于这篇文章是我见过几篇剧本形式的文章里面,舞台整体效果考虑得最好的,虽然几乎没有设计服装道具,嘛,虽然主要是为了科普,但既然选择了舞台剧台本的形式,就把这件事也做好吧。
作为一个还算有些基础的生物狗,我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毫无问题,即使文章会显得生硬,不够贴近常规读者(需要科普的读者),但凡这种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的文章,我都不可能会打低分,但是于此同时,就是因为走百科风,所以很难让人分辨清楚究竟是作者自己用心写的,还是整合几条百科缩编而成,一个解决方法是,使知识通过略微口语化的文字媒介变得生动;另一个就是注意在文末加上参考文献。
挺好看的,从博弈论经典案例田忌赛马说起,讲了从谈恋爱,结婚,到养家糊口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博弈现象,作者选了“恋爱与婚姻”的小点展开讲博弈论,这个做法就比较成熟,例子用的不错,节奏很好。
这篇文章整体比较成熟,无论是选题,科学知识的通俗演绎,还是文字风格和行文节奏,都很不错。而且吃这件事,既然在普罗大众中这么受欢迎,又有《舌尖上的中国》珠玉在前,这篇《舌尖上的科普》的确能做到很流畅,不过后者更好的仍在于其科普点随性生发,包括荷叶效应,雨后春笋的原理等,着实有趣。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五谷那一部分,不仅解释了稻麦麻稷黍菽的文字来源,还简要介绍了这些物种的演化,分布和扩散状况,这样一来能表现出作者“通晓古今中外”的科普能力,二来也能让读者的视野更加开阔。
用第一视角让瑞香自己讲自己,读起来颇有一番趣味,也很适合插科打诨,吐吐槽,所以文字就很亲民,作者在这方面做的还好,但特别是瑞香分类那一段,虽然看得出来很努力,但讲每个分类阶元的特征时仍然显得稍有勉强,这样的情况下,举大众熟悉的植物的例子作为瑞香的参照,可能会好一些。
如果把故事的主角换成生产队队长,社员和农植技术员,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类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品。看到中间竟然有点悬疑,差点产生维尼熊侦探的即视感,结果也就差不多是那个样子吧,讲了科学混植,适度密植等农业技术,还涉及营养素分析,根瘤菌之类共生菌对农田生态的贡献,挺好的。只是,松鼠恐怕不会种地,猫这种虚无主义生物恐怕才不会搞什么艺术和科学呢,开个玩笑。猫舌头怕烫的梗倒是细心了。选动物角色的时候也注意一下,不要太不相关了。
行文非常流畅,一口气读完没有一点障碍,当然有选题亲民的缘故,但同样离不开作者在文章结构的设置和文字调配上的熟练。讲红糖的得名,与白糖的区别,诸多红糖种类的区别,非常有趣。采取问答的形式,不仅很有助于文章的流畅,而且不知不觉让人获得了新知。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