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的太空垃圾》

如何处理太空垃圾

2
3701
1
先看评语
·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科普类文章。首先在大框架上分为由来,危害和处理三个部分,较为系统性地从各个角度带读者了解了太空垃圾这一问题。 另外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文中对于数据和事实案例的较多使用。毋庸置疑科普是需要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双管齐下的,两者缺一不可,缺少数据便会流于表面。本文没有落入“通篇高大上原理铺叙”的科普写作窠臼,反应了作者的严谨性。而文章中诸如“最危险的服装用品”一类事例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颇有乐趣。 · 文章总体思路比较清楚,语言简单明了。但在内容上错字频出,缺少标点。另外在第一、二段甚至出现同一个例子,在各国的应对措施方面,句式明显不符,怀疑是直接从资料上贴的。希望作者能够认真修改。 · 本文全景扫描式介绍了太空垃圾的关键问题,选题价值较高,文章颇具趣味性,可读性强。对于空间科学的传播,本文视角独特,从一隅切入叙述全局,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传播价值。部分行文过于随意,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 本文立意清晰,科学性较强,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让读者体会到太空垃圾对人类乃至地球的存在巨大威胁;又通过严谨的文字表达体现内容的准确性,科普性较强,但内容之间连接性较差,在某些地方存在写作的格式错误,需加以改进。文章在科学性上做到了真实、准确,文章写作手法较为普通,但仍不失为一篇不错的科普小文章。 · 本文行文条理清晰明确,从太空垃圾的起因、危害和处理方案3个方面进行介绍,大量引用现实经典案例却不显得繁杂,文理清晰严谨又不乏趣闻,在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讲解课,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怎样消除这种天外飞来的横祸?这是当前航天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尽管没有多少有效办法,但航天飞机的发射成功,却为人们开辟一条妙手捉星的途径。1983年6月1984年9月和11月,美国航天飞机已在太空先后捕捉了六颗失效卫星,在机舱内应急修理后再释放出去,或带回地球。这种方法不仅延长了卫星寿命,提高卫星的利用率,也为扫除太空垃圾开辟了一条道路。

1、美国
  美国宇航局提出了一项“清理”近地太空的激进方法。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正在研究一种利用气体“脉冲”射击太空碎片的新技术。这种被提议的新系统名叫太空碎片清除系统,它将通过把大气气体脉冲发射到目标碎片必经路线上,增加太空垃圾的摩擦力,令其下降坠落到地球大气层里。

2、英国

清洁太空一号卫星到2009年1月为止,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SSTL)的研究人员设计一种用于小卫星的微型电力推进器,可以将卫星安全带回地球大气层,在空中烧尽,从而避免产生太空垃圾,控制低空轨道的卫星拥挤状况。这项技术还可以将小卫星送到更远的太空。

3、中国

“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2005年3月初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将为中国在空间航天领域建起安全预警系统。

4、日本
  在日本本州岛冈山县一台远程控制雷达从2011年4月6日起开始工作,该雷达主要作用是跟踪太空垃圾的移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专门用来跟踪太空垃圾移动的雷达,该雷达将由位于日本大阪附近茨城的航天中心进行远距离控制。

5、瑞士
  2012年2月,瑞士科学家宣布,计划研发犹如家用吸尘机的装置,或像水母触须一样的打扫卫星,为外层空间大扫除,清理废弃卫星及火箭残骸等太空垃圾。该卫星名为“清洁太空一号”,预计造价1,000万瑞郎(约合人民币6856.4万元),将于3至5年内发射。新卫星第一个任务是回收两枚分别于2009年及2010年发射的瑞士卫星。

四、提高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1、高尔夫事件

漂移在太空中的各色废弃物,多年来已然累积成一片浩瀚的“垃圾海洋”,给航空飞行造成诸多隐患。为此,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一向对国际空间站中航空垃圾的产生与处理十分谨慎。然而近日,原本严格的太空垃圾处理原则却出现松动,原因只为一只小小的高尔夫球。

国际空间站中的废弃物如何处理,一直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谨慎面对的难题,任何要丢弃在太空的垃圾都要进行严格筛选。不过最近,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忽然放宽政策——“打开后门,扔掉就是了”。

原来,这是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给“太空高尔夫”开的“后门”。这样一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高尔夫球将成为茫茫“太空垃圾海洋”中的新品种。

“元素21”是加拿大一家高尔夫球杆厂,为了使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该厂商不惜重金邀请俄罗斯宇航员米哈伊尔·秋林完成“太空一击”的广告宣传。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秋林完成太空行走之后,将用该品牌球杆,在太空中挥出这记世上飞行时间最长的高尔夫球。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称,秋林打出的这只高尔夫球会在太空轨道上飞行3天,然后在坠落大气层时燃毁。不过,俄罗斯科学家认为,这只球可能要绕着地球转3年之久。令人宽慰的是,有关专家已经表示,太空垃圾若与空间站相撞并造成损失,需要相当于重20吨卡车以每小时100英里(约161公里)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能量,这只高尔夫球还不致有如此威力。

2、清扫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大多体积不大,但由于它们的飞行速度极快,约每秒6至7公里,因此对轨道中的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一旦发生卫星相撞事故,就有可能摧毁地球的通讯系统。并且相撞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碎片。太空垃圾占据着近地轨道,也会影响以后航天器的发射。

目前焚烧处理是解决太空垃圾的一种方法,另一种办法是将废弃的人造卫星发射到一条更高的轨道上,在这条所谓的“公墓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寥寥无几,因此发生撞击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很多国家也推出清扫太空垃圾的计划。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日前宣布,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用以捕捉太空垃圾,并将其带入地球大气层焚烧。日本宇航探索局正在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制网企业进行合作,计划两年内织就一张巨大的“太空渔网”,用于“打捞”漂浮在地球轨道中的太空垃圾。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太空篱笆”计划,预计于2015年投入首次运行,追踪太空中漂浮的垃圾。但由于清除太空碎片的措施实行起来十分困难,而且成本昂贵,这些成本比卫星被碎片撞击后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大得多,因此眼下防范太空垃圾还是以“躲”为主,或者等待它们自己进入大气层烧毁。

消除太空垃圾,还需要各国更多的努力。不断完善国际法,增强国际法的执行力,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太空才能逐渐变得清洁而且安全。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石冀青 2017-11-08 22:40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科普类文章。首先在大框架上分为由来,危害和处理三个部分,较为系统性地从各个角度带读者了解了太空垃圾这一问题。 另外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文中对于数据和事实案例的较多使用。毋庸置疑科普是需要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双管齐下的,两者缺一不可,缺少数据便会流于表面。本文没有落入“通篇高大上原理铺叙”的科普写作窠臼,反应了作者的严谨性。而文章中诸如“最危险的服装用品”一类事例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颇有乐趣。

匿名 2017-11-07 21:19

文章总体思路比较清楚,语言简单明了。但在内容上错字频出,缺少标点。另外在第一、二段甚至出现同一个例子,在各国的应对措施方面,句式明显不符,怀疑是直接从资料上贴的。希望作者能够认真修改。

匿名 2017-10-21 21:48

本文全景扫描式介绍了太空垃圾的关键问题,选题价值较高,文章颇具趣味性,可读性强。对于空间科学的传播,本文视角独特,从一隅切入叙述全局,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传播价值。部分行文过于随意,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匿名 2017-10-17 21:24

本文立意清晰,科学性较强,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让读者体会到太空垃圾对人类乃至地球的存在巨大威胁;又通过严谨的文字表达体现内容的准确性,科普性较强,但内容之间连接性较差,在某些地方存在写作的格式错误,需加以改进。文章在科学性上做到了真实、准确,文章写作手法较为普通,但仍不失为一篇不错的科普小文章。

匿名 2017-10-12 21:30

本文行文条理清晰明确,从太空垃圾的起因、危害和处理方案3个方面进行介绍,大量引用现实经典案例却不显得繁杂,文理清晰严谨又不乏趣闻,在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讲解课,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匿名 2017-10-03 15:54

文章主要围绕着太空垃圾展开,先讲述了太空垃圾的由来,又讲述了太空垃圾的危害,最后说明了如何处理太空垃圾,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影响到做法逐步推进,层次分明。在写作方法上,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真实数据来说明太空垃圾到底有多大的危害,生动形象;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通俗易懂。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

目录(共3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