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鸟行状录》

鸟类数量知多少

182
5100
1
先看评语
· 一篇相当不错的博物科普文章,作者在写科普的时候也把自己在观鸟过程中的三两事写了进去,非常贴近生活。科普的内容也非常吸引读者。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鸟,同时也让更多人去保护鸟。 · 本文作者开门见山,以形象化的“大长腿”作为切入点,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对鸟的“足”、“脚”和“膝盖”的分析,纠正了普通读者对鸟类的一些认知错误,很好地科普了鸟的生物学特征。 第2章,鸟的色彩不都是我们看到的羽毛的颜色,例如丹顶鹤的红顶,是头顶裸露皮肤呈现红色造成的,可以补充相关内容。 第3章,对于绿头鸭筑巢的描述可以再找一些专门的文献来阅读,绿头鸭筑巢生境多样,大部分在水边,但也可以在树上,在树上一般选择的是其他鸟类的弃巢。而选择其他鸟类的弃巢,是否只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待商榷。 本文语言活泼轻快,传递了很多关于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理念。但是作为科普文章,采用网上流行的“吐槽时在一个词的每个字旁打上括号填入其他字的拼音”这种形式,很不妥当。 本作品虽然部分有瑕疵,但整体来说不失为一则非常不错的科普作品。 另1:作者是观鸟爱好者,如果文中插图更多为作者亲自拍摄,会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原创性。 另2:本作品的名字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奇鸟行状录》同名,这部小说是写日本军队在亚洲大陆暴虐罪行的小说。因此,作者是否可以重新为自己的科普作品起一个题目? · 作者不仅阅读了大量鸟类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对身边的鸟类认真观察;不仅引用了多篇描写鸟类的名诗,还对个别鸟类的婚配、性心理、性行为进行非常细致的刻画和深入的分析,能吸引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建议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对非常用词的鸟名用加括弧方式标注读音(后面部分已标注),修改一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如:北极熊的羽毛。 · 作者很用心地创作了这篇关于鸟类的科普长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知识量大,资料严谨详实;图文并茂,现场感十足,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 要说有欠缺的话,就是文学性稍稍差一些。 · 从人们关注的大长腿入手,述说鸟类的长腿,具备审美的时效性,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符合科普特点,动物界的长腿明星,还有不少,这里缺乏挖掘,比如南美鬃狼。整体感觉还是一篇不错的科学小品。

我相信,如果办一场关于鸟类的讲座,一定会有人提问,这世界上有多少种鸟。分类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很重要的一个根据,有了分类做基础,才能够开始一步的研究。小时候我们会问爸爸妈妈,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啊。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天文学家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我们只能够在数量级上做出估计,大概有几十万亿亿,这个数有22个零。虽然世界上鸟类分类系统众多,但在鸟有多少种这个问题上面,科学家们达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数值,全世界现存鸟类有一万左右。

根据刚刚公布的比较主流的IOC世界鸟类名录7.3版【注1】,世界上现存鸟类10694种。

按照剧情发展,我给出了我这章标题的答案,文章应该到此为止。然而并不是这样,我还有很多要写。

因为根据IOC官网(http://www.worldbirdnames.org/)的消息,它们会在2018年的1月份公布名录的8.1版,然后到七八月份公布第8.2版。

说到这里读者们可能又会有疑问了,为什么IOC鸟类名录这么频繁更新,是因为人类一直在发现新的鸟种吗?

并不全是。如今全世界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人类探索过了,除了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上百万种的昆虫和未知的深海,已经没有能大规模被人类发现的类群,尤其鸟类这样的脊椎动物。科学家仍在努力寻找新的鸟类,但是现在发现一个新的鸟类物种的速度远远不能推动鸟类名录这么频繁的更新。

现在世界鸟类种数变化,主要都是因为种下单元——亚种的变化。中学生物学过,“种”只最基本的分类阶元。而亚种,是种以下的分类阶元,是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亚种与种内的其他群体在地理分布上一般没有重叠,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之间如果一直没有基因交流,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的基因差异性就可能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独立的物种。亚种至少两个以上,只有一个亚种则称该物种是单型种,所谓亚种就没有意义了。从定义上,大家能够很容易看出来,亚种的划分有很主观的因素。“形态上有一定差别”,这个差别怎么和个体差异区分开了?差别要多大合适?要多大才能够算独立种?用什么指标来量化这个差别?如果根据基因库差异性来判断,基因差异性得多大才能够划分为亚种?要多大才能够独立成种?

要知道,根据形态学和基因分类得出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例如,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黑鹇(Lophura leucomelanos),这两种鹇外表一黑一白,形态学上差异够大了吗?但是它俩杂交生 出来的后代却能够继续繁殖。按照我们中学学过的生物物种定义,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这黑白双鸟明显算一个物种嘛。还有我之前说过的鸭类,能够种间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对传统的生物学物种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人认为物种可分为“好的物种”和“不够好的物种”。简单来说,“好”的物种,就是那种分类地位比较明确的物种,和其他物种有生殖隔离,形态差别很大,分类学家之间没有争议的物种。而那些不够“好”的物种则不满足上面的条件,不同的分类学家对它们的分类地位有着不同的看法。每个物种其实一直随着时间不停的演化,生物学良种可以看做演化成熟,而其他的非良物种则还在向成熟演化前进的路上。“革命尚未成功,”,物种形成仍需努力。

正是鸟类学家们划分亚种和种的依据没有完全统一,所以一个种在鸟类学家B眼中可划分为三个亚种,在鸟类学家C中可能是两个亚种,到了鸟类学家D眼中可能就应该分为物种α和物种β,且物种α可以分为α1亚种和α2亚种……

和亚种相对应的还有“隐存种复合群((cryptic species complex))”概念。亚种是种之间形态有差异但还没有生殖隔离的群体,隐存种复合群则是形态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具有生殖隔离的一组物种,又称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存种复合群一般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例如昆虫中,但有时候大型脊椎动物也会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我们一直认为是一个种的长颈鹿,其实包含四个独立演化的种。鸟类,尤其是那些广泛分布的种,也存在这种现象。科学家对东南亚菲律宾的几个广布鸟种进行了研究,发现生活在菲律宾岛上的鸟类中包含为数不少的新的物种。

IOC官网声明他们的名录正逐渐和Clements/eBird world list进行改良和统一。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意味着全世界的鸟类学家们对鸟类分类系统渐渐达成了共识。希望随着鸟类学研究的进步,全世界所有的鸟类名录最终统一为一个名录。这肯定是一个非常缓慢而艰苦的过程,我们好好锻炼身体,说不定能活到那一天到来。

种和亚种分分合合,使得某一些本来就很难辨识的鸟类更难以分辨。例如柳莺科Phylloscopidae的鸟类,个体娇小,颜色相近,而又非常活跃,难以观察。在科学家将它们的亚种提升为独立的种以后使得柳莺数量大增【注2】,辨识难度更加大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tenellipes),上个世纪科学家将它分成为淡脚柳莺和库页岛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oides)两个独立种。但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依然没有在外表上明显又靠谱的区别方法,比较准确的识别方法还是听它们的声音。

当初为了学习常见柳莺属的辨认,我跑到台湾自然观察论坛上面翻帖子,翻到了steve.M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淡脚柳莺和库页岛柳莺的辨识帖子,他也表示主要的方法还是靠声音,并在帖子里面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家附近来了一只淡脚柳莺/库页岛柳莺,他天天都跑去找这只柳莺,就想听听这只柳莺的叫声。结果直到这只柳莺走了,还是没有听到它放声歌唱…… 那只小鸟到底是淡脚柳莺还是库页岛柳莺,也没有人知道了。

不过大多数时候,亚种独立成种对于观鸟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儿。一方面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种的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曾经在某种鸟类的亚种提升为独立种以前见过它们,但是只在个人观鸟记录里面留下这个复合种的记录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躺在家里给自己的目击鸟种名单加上一个鸟种了【注3】。至­­于辨认的问题,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不同的亚种一般在地理分布上没有重叠,所以独立出来后的新种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也没有重叠的分布区域。像淡脚柳莺和库页岛柳莺这种生态位分化【注4】导致食性、叫声等不同,但却能够同时出现在同样的地点的例子,实在是很少见的。我们再次举个例子:大山雀(Parus major)的两个亚种分别提升为独立种远东山雀(Parus minor,大家如果仔细看远东山雀的学名,就会发现它直译过来是“小山雀”)和苍背山雀(Parus cinereus)。这三种山雀的分辨除了肚皮和背部羽毛的颜色以外,更简单的就是看他们的分布区域。远东山雀主要分布区域是中国东部,苍背山雀则主要在海南,亚种独立以后的大山雀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如果你所在的区域不是这些山雀分布区的边缘或者重合地带,而是分布区的中心,那么根据地点判断它们的种类,十有八九不会出错。

说完了世界的鸟类种数和变化,我们再将目光收回来,来看看我们国家的鸟类种数的变化。

中国鸟类有多少种呢?

这个问题十九世纪就有人开始统计了,不过早期的工作都是外国鸟类学家完成的。1863英国人施温霍(Swinhoe)在他的《中国鸟类名录》里给的数据是454种。1877年法国人谭卫道(Armand David,麋鹿和大熊猫的发现者)在他的著作《中国之鸟类》里列出了他目击过的772种,并估计中国鸟类有807种左右,1931美国人祁天锡(Gee,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的创立者)等人合编的《中国鸟类目录试编》列出中国鸟类1093种。后来中国鸟类学家不甘落后,开始奋起直追。现代中国鸟类学研究的奠基者郑作新先生1947年发表《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列出中国鸟类1087种,并更正了前人两百多处错误。1949年以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物种普查,记录的中国鸟类种数越来越多。到2000年,《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第二版)已经收录1253种鸟类。同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在英国马敬能先生(MacKinnon,J.)的主持下编写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收录中国鸟类1329种。2005年,郑光美先生在郑作新先生建立的中国鸟类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利用分子生物学对鸟类系统分类学做出的新的研究成果,主编出版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一版),收录鸟类1332种,2011年该书第二版增加至1371种。2010年一群年轻的鸟类学研究者和一线的资深观鸟人:董路,刘阳,危骞和雷进宇等人以IOC世界鸟类名录为蓝本,开始在网络上发布《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今年十一月已经公布了v5.0版本,收录中国鸟类1468种!这是中国鸟类种数最新也是最大的数据!

中国鸟类学界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国境内发现的鸟类绝大多数都是在近代由入华的外国人采集描述并命名。这个“命名”不是我国古人的命名。画眉、黄雀、鸳鸯这些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鸟名,也传承千年,但是科学界只承认林奈的双名法命名系统。很遗憾,航海时代闭关锁国导致华夏大地落后于世界,当然也没有中国人能够参与到给中国鸟类描述命名的大潮中去。在此要感激并缅怀一下中国鸟类学奠基的那一辈科学家,寿振黄、郑作新、郑光美、任国荣等等大师在贫困而动乱的时代为我国鸟类学研究完成了艰苦而卓越的工作,为赶上世界鸟类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的鸟类学家也在不断努力,2008年广西大学周放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世界顶级鸟类学杂志《The Auk》上发表了一个世界鸟类新纪录——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 ,这是自1932年鸟类学家任国荣命名的金额雀鹛(Alcippe variegaticeps)、1995年四川农业大学李桂垣教授发现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以来,第三种由中国人科学命名的鸟类。

所以你看,发现一个新种确实不容易。但是在国内发现一个完全彻底的世界鸟类新纪录不容易,但是别忘了还有很多鸟类中国没有,但是中国周边国家有记录呀!九州大地幅员辽阔,陆地国界线20000公里,和十四个国家有接壤,他们国内的鸟儿一不小心跑到中国来,也可以列入到中国鸟类名录中来。更何况随着现在观鸟活动的普及,观鸟人群逐渐壮大,特别是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学生和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观鸟活动中来,虽然这个人群可能不是很专业,但是胜在人多呀!观察时间多,观察地区多,观察密度比职业科学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在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他们拿着长枪短炮和单筒双筒望远镜,深入之前无人探索过的地方,从边疆到内陆,从湖泊到高山,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鸟类新纪录。

例如在河南、湖北等地发现的白颊黑雁,在河北发现的的欧金鸻,分布于河北、天津以及台湾等地的弗氏鸥,都是这些观鸟爱好者做出的贡献。我们可以把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爱好者,视为公民科学家,他们通过的观察和记录,参与到了为数众多的科研项目中去,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科学家感受到了人民科研的汪洋大海的力量【注5】。

【注1】IOC即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英文全称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曾用名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cal Committee,简称 IOC。自2006年开始,该组织开始制定一份针对全世界鸟类的名录-IOC World Bird List,集合了许多国际上分类的最新观点,并定期进行更新。IOC 的世界鸟类名录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鸟类分类名录之一。

【注2】以中国分布的柳莺为例,1987年郑作新先生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记载的柳莺有24种,截止至2012年,中国分布的柳莺已经达到了51种(Gill & Donsker),其中有18种为亚种提升的种。其中光金眶鹟莺(Seicercus burkii)复合种就变成了六个种,它的亚种提升成了五个独立种:灰冠鹟莺(Seicercus tephrocephalus),韦氏鹟莺(Seicercus whistleri),比氏鹟莺(Seicercus valentini),峨眉鹟莺(Seicercus omeiensis)和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

【注3】很多观鸟爱好者会记录自己在野外目击过的鸟种的名单,名单越长,鸟种数越多,意味着观鸟经验越丰富。看到之前从未见过的鸟种,并列入名单上,称之为“加新”,是观鸟人最高兴的时刻之一。

【注4】生态位(niche)是一个比较抽象和生态学名词,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包括占据的空间,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和其他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在同一个地区内,物种多样性越高,种间的生存斗争就越激烈。为了避免竞争,两个生态位上很相近的物种,可能就会慢慢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使得两个物种和谐共存。同一个物种之间的个体可也可能由于生态位分化而最终变为两个不同的种群。可以这样粗略而不完全准确地理解生态位和生态位分化:一群生物专业的毕业生,想要去寻找工作(生态位),但是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又很少。为了都能找到工作,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生态位分化)。于是大家就从生物专业毕业生,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注5】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公民科学家和“民科”弄混。公民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参与,为科学研究做贡献,而当前语义下的“民科”,主要值教育程度不高,缺少基础科学常识,而盲目挑战主流科学观点的一类人。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1-24 15:33

一篇相当不错的博物科普文章,作者在写科普的时候也把自己在观鸟过程中的三两事写了进去,非常贴近生活。科普的内容也非常吸引读者。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鸟,同时也让更多人去保护鸟。

匿名 2018-01-17 13:19

本文作者开门见山,以形象化的“大长腿”作为切入点,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对鸟的“足”、“脚”和“膝盖”的分析,纠正了普通读者对鸟类的一些认知错误,很好地科普了鸟的生物学特征。 第2章,鸟的色彩不都是我们看到的羽毛的颜色,例如丹顶鹤的红顶,是头顶裸露皮肤呈现红色造成的,可以补充相关内容。 第3章,对于绿头鸭筑巢的描述可以再找一些专门的文献来阅读,绿头鸭筑巢生境多样,大部分在水边,但也可以在树上,在树上一般选择的是其他鸟类的弃巢。而选择其他鸟类的弃巢,是否只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待商榷。 本文语言活泼轻快,传递了很多关于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理念。但是作为科普文章,采用网上流行的“吐槽时在一个词的每个字旁打上括号填入其他字的拼音”这种形式,很不妥当。 本作品虽然部分有瑕疵,但整体来说不失为一则非常不错的科普作品。 另1:作者是观鸟爱好者,如果文中插图更多为作者亲自拍摄,会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原创性。 另2:本作品的名字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奇鸟行状录》同名,这部小说是写日本军队在亚洲大陆暴虐罪行的小说。因此,作者是否可以重新为自己的科普作品起一个题目?

匿名 2018-01-16 14:58

作者不仅阅读了大量鸟类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对身边的鸟类认真观察;不仅引用了多篇描写鸟类的名诗,还对个别鸟类的婚配、性心理、性行为进行非常细致的刻画和深入的分析,能吸引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建议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对非常用词的鸟名用加括弧方式标注读音(后面部分已标注),修改一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如:北极熊的羽毛。

匿名 2018-01-08 20:34

作者很用心地创作了这篇关于鸟类的科普长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知识量大,资料严谨详实;图文并茂,现场感十足,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 要说有欠缺的话,就是文学性稍稍差一些。

匿名 2018-01-07 07:53

从人们关注的大长腿入手,述说鸟类的长腿,具备审美的时效性,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符合科普特点,动物界的长腿明星,还有不少,这里缺乏挖掘,比如南美鬃狼。整体感觉还是一篇不错的科学小品。

目录(共7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