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尽头》

风雪雷电

55
3955
1
先看评语
· 写纯技术性的小说,很容易枯燥无味,陷入只有熟悉这个领域者才心领神会的尴尬。本文却令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不懂编程技术也依然能感同身受主人公的焦虑与紧张,和主人公一起投入紧张的赛事,以及看似平淡却处处充满抉择的人生之中。夸父的故事线是神来之笔,即调剂了主线的节奏,又渲染了主人公的心理进程。两个主角塑造出色。小说主题积极乐观。虽科幻味道并不浓郁,但对科学技术不知疲倦的追求和热爱,跃然纸上,仍然不失为优秀的科幻小说。 · 刚看简介,觉得作者会奉献一篇关于AR或者VR的热门科幻文章,但是阅读完毕和理想状态有些差距。作者的语言顺畅、恰到好处,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作者似乎没有把设定再架构、深挖,整个故事流于一种自我经历的复述与情感表达,双线转换也做得并不太顺畅,所以整个故事的情节性不强。我能明白作者想表达、倾诉甚至讽刺的内容,但是最为参赛小说,还是应该多一些故事性。 · 小说的叙述水平较高,行文流畅。但缺乏情节冲突,较为平淡。一场竞赛本身究竟具有怎么样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所采取的行动也就缺乏感染人的力量。 · 这篇小说里对科学工作的描写很到位,更能体现今天的科学,它是一群人完成的集体劳动,而不再是早期科幻描写的那种神秘人从事的手工作坊式简单劳动。最近已经有“科幻跟不上科学进步”的议论,非常希望更多象作者这样有实际科研工作体验的人来写科幻,弥补这个缺陷。 · 一场激烈的竞赛,主角贾晨几乎耗尽生命,如同杨枫小说里的“夸父”,为了一个目标不惜穷尽气力,这样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作者语言华丽流畅,很容易带动起读者的情绪。另外,这篇作品里的设定很有新意,世界观也较为完整,但是和故事的主线结合得不是十分紧密,看起来更像是庞大世界观之下的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十一)

“干得不错。”

回国后,老板对我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昙花一现的努力不知为何打动了他。报销了全程费用的同时,他还放弃了保守的策略,甚至说服了客户,为我们延长了研究时间。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两个月。策略转变,研究变成了背水一战。组内有人欢喜有人愁,我在中间,心态游移不定,忧虑于是否真的能取得更好的排位,欣慰于助教工作很快就要结束,寒假四十多天,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里。

组会前,我看到贾晨在和他的家人做线上会面,告诉他们自己春节要留下。最终我选择了和他同样的选择,组会过后,仿佛每个人都看到了希望。崭新的代码被推上共享代码库。我们围绕着这虚拟的手术台。一场编程马拉松就此开始。

这是我博士生涯的第三年,三年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家如此投入。我自己也不例外。食堂与我们就此告别,同学们变着法网购五花八门的外卖。早上八点半,晚上十点,连周末都是这样的日程。我们一开始约定每个周日大家要一起出去,看电影放松一下,结果第一周就忙到忘了订票,此后索性选择屋里蹲,找间会议室去看。

二十一,二十四。

二十二,二十。

二十三。

看不见的对手在世界各地与我们较量着。在上一轮优化以后,我们改进了命名实体识别的算法,此外又使用材质贴图替换了部分冗余的实时渲染。优化是有损的,在所难免的出错却成了我们娱乐的手段。有时我们甚至刻意在记忆中制造大规模的破坏,把结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制造出几轮不大不小的热点。

相比之下,我的小说倒显得顺利得多了。

自从定下了基调后,我在回国的路上就已经写好了初步的大纲。夸父的形象有了渐渐清晰的界定。睿智、天真、善良、执着、乐观,我把自己对贾晨的印象悉数搬进故事里。此后需要的,只是一个撑起这样性格的故事。而写故事本身对我来说并不困难,只要主题和人物拨云见日,我随时都可以日刷千字。

考期结束,校园里人烟稀少起来。实验室的工作变得更加紧锣密鼓;企业那边的代表也勤快了,三天两头就来查看我们的成果。白天和晚上基本都要投身实验,因此每天我会尽可能早起一些,这样才能抽出十几分钟来继续我的创作。

十九名,实验室里一阵欢呼。那天早上,夸父再次跨过几字型的黄河,与我出发上路。

三天后我们掉回了二十三,成绩却仍在提升。

看来我们的对手也找到了金钥匙了哈。贾晨打趣说。

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看起来似乎并非那么遥远,这让我迸发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那段时间我很少做梦,每天累到躺下就睡。而即便如此,我仍然又见到了巨人一面。这一次巨人变成了我,我变成了巨人。我们齐头并进,跨过叶脉状的黄土高原。那阻挠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就算它找到我,我也不会再理会它所说的一切。

但是物极必反,夸父逐日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

一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一如既往地起了个大早。把口渴的原委写进正文后,我和贾晨打着哈欠来到实验室。

气氛似乎有些不对。一进门,我们和老板打了个照面。他早上要送孩子上学,所以一般不会来这么早,除非发生了什么事情。

“怎么了老大?”贾晨问。

老板让我们坐下,过了一会,等所有人都到齐时,他站起身,点开邮箱,把一封邮件投影到每个人的Elive里。

邮件很短,落款是我们的投资企业。我听到有人发出诧异的啧啧声。贾晨一脸茫然,我从未见到他露出那样的神色。

“他们可以这么做吗?”

我问教授,他点点头。

“延期这个事情我们没签合同,只是口头约定。”他说,“我以为能信得过他们。”

他说这件事还要考虑一下,便离开了房间。那个上午我们无所事事,在焦虑中等待着下午的临时会议。邮件幽灵般漂浮在每个人的头顶,正文上说企业要结束课题,让我们在月底收尾。


(十二)

贾晨没有参加组会,会后我也没看到他。

然而这并不能影响投资方的决定。比赛进展到此时,已经很难取得重大突破。排位越靠前,相差越小。百分之零点几的进步,对于工业界而言与鸡肋无异。更何况此时微小的进步更多源自对数据本身更细致的发掘,而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竭尽全力。

我理解贾晨的愤懑。本科的时候我带队设计了一款应用参加某全国大赛,入围后被分到了错误的组,结果被评委指责毫无价值。现在他的不满与那时的我相比,只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从收支角度考虑,此时结束才是更好的选择。事到如今,即便是我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结论。

会后我离开实验室,出门时,看到学长在订返家的车票。楼下的机房借给了参加ACM的本科生,热烈讨论的场面让我想起在东京时的那些夜晚。穿堂风凉飕飕的,空调风流出半敞的房门。他们在工作,我们在休息,但是我感受不到丝毫宽慰。

晚饭后贾晨给我发短信说要去体育场跑圈。我一个人回到宿舍,翻出榜单,我们排在第十八。比赛按历史最优成绩排名,从开始直到结束,我们都只可能被更优秀的成绩超越。

也就止步于此了。

我耸耸肩,关掉环绕周身的各种应用软件。心烦意乱之下,困意上涌,这一天我决定早些休息,便草草上床睡觉。

我梦到巨人倒下了。

烈日炎炎,多年大旱。他饮尽的黄河只剩下一条手臂粗的小溪。渭水更是空空如也,来到那皲裂的河床上时,我们只在阴凉处找到一处水洼。

“你喝吧。”巨人让我把水壶打满,转去寻找他的猎物。

一只庞然大物的鲜血够他支撑很多天,他这样告诉我。然而在梦里,他说的每句话都像诅咒一般,把厄运带到我们的头上。离开渭水后我们再也没有遇到一只像样的巨兽,黄沙漫漫,遍地只能看到被风吹成惨白的枯骨。风吹起死去的胡杨,我又听到那个声音。

回去。

巨人倒下了,颅骨们在放声大笑。

我冷汗岑岑,从睡梦中惊醒。夜光手表亮着,十一点半,夜还很长。

暂时睡不着了,我爬下床。

“回来了?”

“嗯。”

贾晨正在看我的《山海经》,见我醒了,头也不抬,一页页翻过书后彩色的插画。他心情沉重,我看得出来。心情好时他会去看电影打篮球学外语,心情糟糕时才会选择长跑看闲书,播放器上滚动显示着某古典乐的名字,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心理治疗,当时的医师播放着同样的乐曲。

“我不回去。”他忽然说。

“什么意思?”我愣住了。

“我跟老板说过了,这个方向我还要努力一把。”他接着说。

“他们要结题,随便。但是我要继续参加比赛。老家没有研究条件,我要留下。”

他的眼睛上透着血丝,侧脸棱角分明,原本的自信僵硬在鬓角。我从未见过那样的他。三年来,贾晨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家伙。

或许我不了解他,毕竟直到前几天为止,他的生活在我眼里都相对一帆风顺。不论是他稀松对待的助教工作,还是在闲聊中写完的论文。一切都是那样顺利,顺利得让我被假象蒙蔽了双眼,没有看清他真正的内心。我忽然感觉自己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只有我们把彼此当作朋友。

我告诉他很晚了,他需要睡一觉冷静一下。如果第二天他还是决定坚持,那么我会留下来帮他。

他怔了一下,露出疲惫的笑容。他向我道谢,并承认他确实需要休息。

“关灯吧。”他说完便翻身上了床,“明天也会很忙。”

第二天他没有改变主意。

于是我退掉了归乡的车票,主要出于担心。


(十三)

然而即便自杀式的坚持,也并非总会收获回报。

排名在第二天早上掉回到第二十五,在这凄清的校园里,无形的战争在乌鸦的叫声中,正愈演愈烈。论文方面还有些未完成的任务,为了让他能专心做他自己的事情,我把他的那份一并做了。不再娱乐,没有人有心情,连外卖我们都差点错过,那时我们只是想争回自己的阵地。

本地运行看起来不错,于是我们提交了代码。

几小时后,在大数据集上出现了重构崩坏。

傍晚时我们找出突破点,在精度发生改善以后再次提交。

八点时结果回来了,这一会压缩性能又回到了原点。

睡觉前我们勉勉强强又回到了第二十位,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我们本来准备回去休息,没想到只是回宿舍的功夫就又滑了回去。决定再战的第一晚我们又是一夜没睡,即便如此,也只是在原位上下波动。

紧接着又是同样的一天,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没再通宵,熬不动了。

距离最终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然而算法却迟迟没有进步。我们重做了五六个不同的算法,然而就连本地的测试它们都无法通过。服务器上的完整数据集要更大,每次提交都要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我们本来会用这段时间考虑其他的策略,但是到那个时候,却已经只能在无聊中等待。房门开了又闭,闭了又开,我进进出出,贾晨出出进进,在走廊里闲逛也成为了一种乐趣。

窗外雾霾遮天蔽日,我们看不到阳光,找不到出路。

但是贾晨仍然不愿放弃。

他开始泡图书馆,翻阅越来越多的论文。别把自己的爱好弄成差事。他曾这样对我说,然而我这样劝他时,他却充耳不闻。我想尽可能帮他多做一些事情,但是研究有时并非多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我只能让自己也和他一样投身书山,尽可能了解更多的东西。

紧接着,雪上加霜的事情降临在我们的头上。

企业那边要发布产品,老板让我接手。

草,草,草。

我放下电话,咒骂三声。贾晨看看我,回头继续摆弄他的程序,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

“教授让我去给项目收尾。”我跟他说。

“嗯。”他头也不回,“去吧。”

“那这边怎么办?”我走到他身边。

“看着办吧。”他删掉一行程序,手指停在键盘上。

我忽然火冒三丈,抓起他的键盘,狠狠摔在了地上。自己的方向被砍掉时的痛苦汹涌而来,再也阻挡不住。“你就这么点能耐吗?!谁当初说要冲进前十?!谁指着那些展位说有朝一日肯定会坐上去?!你的自信呢?!你的成果呢?!这才几天就放弃了?!我为什么要跟你留在这里?!”怒火一旦燃起就再也无法阻挡,我一把夺过无线鼠标鼠标,指着他破口大骂。

然而还没等我说完,他猛地站起,抓起两本专业书甩在我的脸上。

“你以为我不想冲吗?!”他暴跳如雷,一脚踏在键盘上。“你那破方向还没死的时候你以为我们这边好过吗?!你好歹在自己做,我们这边呢?什么决定都是上面定好的,不管我有什么想法都被老板用业务不需要驳回。你考虑过我们是什么感受吗?!我还算好的,能上台讲一讲,做系统那位不过是个三作,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

“这么长时间了,我就想靠这么一场比赛来做出点摸得着的成绩。”他弓着腰,两手半身,脸颊通红:“如果能有一个好排名,好歹也算自己独立做出的技术突破。可是结果呢?还是产业化!金主说什么就是什么!百分之零点几怎么了?评分从88进到89就不算进步了?!换不了钱发不了论文的进步就不叫进步了!凭什么啊?!”

“凭什么啊——”

他又喊了一声,气势却已经跌了三分。我一言不发地靠在墙上,心砰砰直跳。

在我的注视之下,贾晨长叹一声,跌坐在靠椅上。一只喜鹊落在窗台上,停了又走。空调发出低沉的叹息,曾经对天发誓要加油前进的男生,在低矮的天花板下,掩面痛哭。

“怎么总是这么难啊……”他哀号。


(十四)

老板的任务终究无法逃避。我去公司做了交接,领回大礼包级别的任务。

对那天发生的事,我和贾晨终究无法释怀。隔壁宿舍的同学回家了,我和他打了招呼。宿管阿姨很通情达理,在我解释了原委之后,和同学打好了招呼,把我的指纹录入到隔壁房间的房门授权里。从此我们两人暂且分居两室,各干各的。

繁忙之余我还会打开比赛页面看看。我们的排名一直停在十八位,不过偶尔分数会有所提升。他还在忙。而且忙得越来越凶,我偶尔会在凌晨三四点起夜,每次回来,他房间的灯都还亮着。

有时我还会拖下来代码试着调一调,然而从那件事以后,本应熟悉的程序就像天书一样,不管我如何努力,都无法再对其改善一二。

最终我只好选择放弃,转而投身自己的事情。

产品开发和学术科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公司提了许多需求,绝大多数对我们来说都是枷锁。回想在东京目睹的一切,凭借我们的系统,在上层本能无限逼近魔法。但是在业务范畴内,迎接我们的却总是几个冷冰冰的参数。很多时候客户甚至不认为我们的工作有何意义,我们不得不靠更加直观的演示,才能让他们意识到优化这件事的价值。

“这是使用旧式电源的设备,为了加快演示,假设还保留百分之一的电量。”会见甲方代表时,我拿出测试样机。

在运行远程教学系统三分钟后,设备陷入一片漆黑。

我又拿出另一枚同样配置的设备,仍然保留百分之一的电量,与上次唯一的区别,是底层的渲染和存储模块加入了我们的优化。

这一次,八分半的视频一直持续到播放结束。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笑着离开现场,心中感到愈发遗憾。

我打开推送。联合实验室解散了,原班人马成立了地平线公司。他们的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取名为“昔日”的云端记忆托管服务很快就要上线。推送上说他们还要做操作系统。短暂的几天内,无数种未来的可能性在媒体笔下展开,但是在现实的引力面前,它们于我是那么的遥远。

我无心写小说,很快对老板的任务也失去兴趣。给网站加新功能,开发一款应用,做一点优化,这些机械化的工作和搬砖无异。时间重复自身带来的压抑很快便变得让人无法忍受。我打开聊天工具,寻找着一个个好友,想要聊聊自己的苦恼。

结果只有贾晨,只有他。

“最近怎么样?”我发了一个表情来缓解气氛。

“累。”他回了我一个苦瓜脸,我们都有各自的问题。

“出来聊聊?”我走过十字路口,接着问。

“没时间。”他说。

我走进校门,沿着草坪步行走向宿舍。身后一座座大楼渐渐消失在雾气中。街灯把天空映成橘红,把月亮染成血色。我们的排名又掉了两位,他刚刚又做了一次提交,网站上却显示服务器故障。

“你真厉害,把服务器都玩坏了。”我揶揄他。

“要是能厉害到冠军就好了……”他长叹道。

他告诉我说他又尝试了一个新的算法,在本地运行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然而此时我们却再也没有在东京时的那种自信。究竟结果如何根本无从得知,之前有六七个算法在本地也有同样水平的结果,却在面对大数据集时,全都死在了竞技场上。

“希望一切都好吧。”我只能这样和他说。

“嗯,希望如此吧。我好累。”他如是回答我,对话就此终结。

我走过建筑馆,绕过我们的教学楼。深夜,寂静的校园里清净无声。第一次目睹这样的夜色是在大二时的数学建模比赛上,后两天我们全员通宵,我去买咖啡时,蟋蟀和夏蝉一同鸣响。

除了寒冷,此时与彼时几乎一模一样。

我绕了条小路,来到二校门。夜色下的拱顶背后,宽广的广场向北延伸,大礼堂背后是图书馆,东西两侧的教学楼让我想起自己故事里的群山。在那里,我和巨人曾经结伴同行,齐头并进,尽管前路茫茫,终点遥遥无期。

我喜欢这样清冷的氛围,每当心情低落时,凉爽的环境总能让我在冷静中反省自己。过去我自身的种种心路,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了转变。烟火的声音在远处响起,小年了。我忽然想起贾晨曾经说我把自己逼得太狠,或许我们都对自己太过严格,必要的时候确实需要放宽心态。

我加快脚步,准备回去。曾经他给了我那么多的劝告,现在我也应该拿出些真正的行动来,让他放松一下。

先拜个年吧,我伸出手,重新点开聊天程序。

屏幕上却忽然呈现出一片血红,中央是一组生命体征,还有一个名字。

看到那名字时,我的脸忽然变得滚烫,头皮像触电一般发麻。在原地愣了几秒后,我拔腿飞奔,心怦怦直跳。雪地靴在泥水里啪啪踩过,溅起一片一片的泥点,有些泥水飞扑到我的裤腿上,冷飕飕的,我没有管它,仍然一路狂奔,穿过图书馆前的大堂,在台阶上三步并成两步。路边停放着一排排共享踏板,我猛地跳上一辆,等待解锁的时间仿佛几个小时般漫长。

再快,再快。

刷卡开门,我冲进宿舍大堂。宿管阿姨正要睡觉,看我一身落汤鸡般,脸上神色惶惶,便拦住我,问我发生了什么。

“等——等120到到了——让他们到五楼来!”

我冲着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咆哮着,风衣甩在后腰,冲上楼梯。


(十五)

“快点啊——”救护车堵在路上,我在车里催促着司机,越催声音越大。

“听到没有,你在这里等着!”急救室外,护士不耐烦地叫来保安,因为我不停地试图闯进房间。

找到贾晨时他脸朝上仰躺在门口,应急AED正在他的胸口全力工作着,即便如此,却没能救醒他。他的心跳虚弱且不稳,脉搏摸不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这样的症状在我们这里,每过几个月都会登刊上报。

我很庆幸入学时我曾经说服贾晨在健康管家里把彼此设置成了紧急联系人。否则他可能根本撑不到医院。救护车呼啸而来,医护人员架开大汗淋漓的我,我身体发轻,脸颊发烫,跟着他们一路直奔医院。我所能做的一切在急救室外戛然而止。走廊里有人在哭,有人在说话,坐在对面的男人看着我,我看着他,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焦虑,听天由命的感觉从未如此煎熬。

我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坐了多久,来电请求传来时已经天亮。

“杨枫,怎么样了?”

是老板,语音通道里我听到外面小卖部的喇叭声,他已经来到楼下。

系群里炸锅了,班群里有人安慰我让我放心,小组内有人说要回来探望。哪个区?几楼?好,知道了。几句话的功夫,老板已经风尘仆仆来到我的身边,师娘跟在他的身后。两个人说他们在这里接替我,好说歹说,才终于劝服我回去休息。

走出大门时,天已经大亮。阴风怒号,乌云滚滚。我挂在地铁的吊环上,跟着列车左右摇摆。人们面色冷漠,耳朵上挂着耳机,眼睛盯着终端界面。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早高峰,车上很挤,人海之中,这个世界距离我居然如此遥远。

焦躁不安中我启动Elive,翻开一个个应用,又把它们关掉。

单曲循环变成随机播放,我一首也听不进去。

最后我翻到我们的大榜,服务器已经修复。

我看到一个数字。

第十三名。


(十六)

我忽然冷静下来。

走出地铁口时,西天的尽头,蓝天与乌云正在前线死斗。

仿佛在上帝的手掌心里找到了一根摇杆,我终于知道了自己此时能做些什么。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8-02-08 10:14

写纯技术性的小说,很容易枯燥无味,陷入只有熟悉这个领域者才心领神会的尴尬。本文却令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不懂编程技术也依然能感同身受主人公的焦虑与紧张,和主人公一起投入紧张的赛事,以及看似平淡却处处充满抉择的人生之中。夸父的故事线是神来之笔,即调剂了主线的节奏,又渲染了主人公的心理进程。两个主角塑造出色。小说主题积极乐观。虽科幻味道并不浓郁,但对科学技术不知疲倦的追求和热爱,跃然纸上,仍然不失为优秀的科幻小说。

匿名 2018-01-31 15:20

刚看简介,觉得作者会奉献一篇关于AR或者VR的热门科幻文章,但是阅读完毕和理想状态有些差距。作者的语言顺畅、恰到好处,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作者似乎没有把设定再架构、深挖,整个故事流于一种自我经历的复述与情感表达,双线转换也做得并不太顺畅,所以整个故事的情节性不强。我能明白作者想表达、倾诉甚至讽刺的内容,但是最为参赛小说,还是应该多一些故事性。

匿名 2018-01-15 15:13

小说的叙述水平较高,行文流畅。但缺乏情节冲突,较为平淡。一场竞赛本身究竟具有怎么样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所采取的行动也就缺乏感染人的力量。

匿名 2018-01-13 12:53

这篇小说里对科学工作的描写很到位,更能体现今天的科学,它是一群人完成的集体劳动,而不再是早期科幻描写的那种神秘人从事的手工作坊式简单劳动。最近已经有“科幻跟不上科学进步”的议论,非常希望更多象作者这样有实际科研工作体验的人来写科幻,弥补这个缺陷。

匿名 2018-01-11 18:28

一场激烈的竞赛,主角贾晨几乎耗尽生命,如同杨枫小说里的“夸父”,为了一个目标不惜穷尽气力,这样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作者语言华丽流畅,很容易带动起读者的情绪。另外,这篇作品里的设定很有新意,世界观也较为完整,但是和故事的主线结合得不是十分紧密,看起来更像是庞大世界观之下的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目录(共5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