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评语再看文

已有46位评委发表 1400 条点评
评委 / 石冀青
2017-11-08 05:54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性质的科普文章是比较优秀的。 不管是 “第三只眼睛”的标题还是开头有关二郎神的联想,这种对松果体具象化形态的赋予使文章具有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强烈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又使人难以忘记——第一印象总是最难以磨灭,这类“当头一棒”的感性认知对于一篇科普文章是很难得的,有作者的思考的其中。文章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又有宗教与历史上的牵涉,颇有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geek优雅范儿。 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本文虽行文流畅却过于紧凑,相当艰深——科普文章需作者大量的思考,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阅读者并没有作者一般的思考过程,应在行文里尽量给初次接触知识的读者以思考的喘息空间,否则初读便是头昏脑涨,思路打架。科普文章的阅读性是很重要的一环,倒不如效仿白居易,让八十老妪也应读得。

科普投稿 · 作者: 张晶
评论

首先我们需要认同其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文章。其对于主题的选取非常贴近生活,具有相当优秀的传播效果。此外就文章结构的设置,表现形式与科普性来讲,本文又取自生活,高于生活,没有掉进很多科普文章“展示靓汤一锅却又不给勺子”的窠臼,能使读者较为透彻地了解与领会知识,引发兴趣的同时又深富启发性——文字是硬刀硬马,我认为这些无一不展示了作者的功力与写作技巧。

科普投稿 · 作者: 钱程
评论
评委 / 石冀青
2017-11-08 05:52

麦基有一本著名的“编剧圣经”,叫《故事》。书中提到 :“写整个宇宙,你一定是个菜鸟;写你的卧室,你必然是个专家。”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试图以一种近似单元剧的形式将科普知识穿插其中——并同时以故事情节来进行人物形象上的塑造与丰满。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其新颖又贴近生活的形式使得被传播的科普知识的实用性很高,打磨得当的话能成为优秀的青少年科普作品。 但同时本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首先作为一个科普作品,文章所需要的知识必须深入浅出地进行详细透彻的剖析与透视,单是由对话形式的数行文字相坠来承担科普的责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详实。建议在每一章中着重围绕一个科普知识进行深入介绍。其次作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还有进一步拿捏的空间,一是要成熟流畅地行文与塑造人物,二是要让前者与科普知识联系起来,更好的为科普服务。

科普投稿 · 作者: 萝北呀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7-11-08 00:21

都说科幻是点子文学,可一个大点子下又可以细分很多创意。比如前往人的潜意识旅行,或盗梦空间的创意,因为太知名,被很多人以避免套路而绕开,其实我看来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创作,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期待此篇,可以有自己的尝试和突破!

科幻投稿 · 作者: 小萨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7-11-07 23:59

通读全文,感觉像是一篇散文,作者具备的文学功底也令我印象深刻,文章巧妙地将诗词融入气象,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气象也显得浪漫起来,富有诗意。但就内容而言,作者未将气象的各个方面穿插起来,过度显得生硬。作者不妨从文章的故事性入手,争取在下一轮中有更好的发挥。

科普投稿 · 作者: 张啸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7-11-07 23:47

十分有趣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田忌赛马这一耳熟能详的博弈论经典为引入,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生活中的各个现象。无论是追女孩、家庭还是养家糊口,这些都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显得富有现实意义。但就文章结构而言,这四个例子没有一个明显的主次关系,因此全文显得较为平淡。

科普投稿 · 作者: 许倩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7-11-07 23:40

本文介绍了FPA性格色彩,这一当下比较流行的性格理论。文章语言风格有趣,但是在写这篇文章以前,作者是否深入考究过该性格色彩理论的科学性,科普文章应当以科学严谨为首要前提,而这正是本文所缺失的。

科普投稿 · 作者: 黄晓茹
评论

作者从维他命的各个方向入手,向我们展现了维他命背后的秘密。立意不错,科学价值也有。可是就全文结构而言,本文更像是一篇百度百科,缺少了科普文章应当具有的趣味性。文章语言缺少感情,对全文的印象失色不少。

科普投稿 · 作者: 邢云惠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7-11-07 23:30

人物的形象很不真实,比如心理咨询师,和实际形象相去甚远,故事本身漏洞较多。

科幻投稿 · 作者: 周子雯
评论
评委 / 匿名
2017-11-07 23:30

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础,元素的发现史也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各元素的发现,还辅以希腊神话,科学性与故事性兼具。文章也具有不错的易读性,尤其是中间还有一些科学趣闻,对于介绍性科普文章也不会显得太过枯燥。遗憾的是,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可各个章节间并没有互相的联系,缺少了连贯性。

科普投稿 · 作者: 鲁超
评论
6/140
评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