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学问》

进站:安检防线要抓牢

3
3638
0
先看评语
· 初见此文,粗读就不禁令人感叹作者的巧思:“长安街的开肠破肚”“站台换乘路远实有苦衷”“安检仪器是否污染食物”……这些科普点的选取贴近生活有颇为有趣新颖,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侧面反应出了作者在选择科普内容时的推敲与对地铁话题的热爱。 但文章仍有一些瑕疵存在,虽瑕不掩瑜可仍令人抱憾:文章行文通顺流畅不假,但作者通俗化语言的解释和文中很多的专业类知识有割裂拼接之感,比如第三章的大段图表。 科普类文章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其科学知识部分的通俗化表达,希望作者在更多推敲思考后,对文章中的“拼接感”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文学性阐释,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 工程类科普较少,选材贴近生活,内容全面。但是每小节篇幅短,文字少,深度不够,阐述有余而解读不足,图表和图片太多,文字水平尚需提高,内容尚需充实。 · 地铁作为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去探究他背后的科学知识,非常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小见大。但是从科普文章本身的叙述能力上来讲,还有待提高,图表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不要以图表作为文章章节的主体,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不过忍不失为一篇让人眼见一新的科普文章。 · 工程领域的科普文章比较少见,本文在这个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本文内容丰富,但亲和力弱了些。在“站台:换乘路远有苦衷”一节中,竟然出现了一张图表,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购票:自助机器省时间”一节中,花大篇幅将货币防伪,有些跑题了。希望作者多揣摩工程领域优秀科普文章的写作手法。 · 文章的确很有启发,也充满了硬货,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地铁系统从开挖到迎客载客,涉及到的工程技术,设计原理,自动化等科学知识;文章的分节和各节标题也挺好,一目了然;但有一点问题是,文中除了前后的引文外,几乎都是单纯的知识输出,且鲜少详解,当然以我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说没多少障碍,但考虑到科普要面对的对象,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把文章变得更生动易懂;不过,我还猜测作者可能是先列了一个提纲,毕竟入围后还有扩写环节,那时再在每节展开详述亦可。

X光机,又叫安检机或行李安检机。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它是地铁、机场主要的行李安检设备。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物质的能力。密度不同,厚度不同,组成成分不同,x光的穿透能力也不同。X光机就是根据对各种物质不同的穿透能力,从而识别行李中的物体的。X光机不仅能识别物体形状,还能显示出颜色,各种物质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像有机材料,如纸、衣服、以及各种食物,通常显示橙色。而混合材料和轻金属,比如含有钠、硅、铝材料的通常以绿色来显示。而铁、铜、银等显示为黑色和蓝色。以上各种颜色,其明暗程度取决于材料的密度和厚度。

不少人担心,自己包里面的食物,从行李安检机这么一过,被X光这么一扫,食物就受到污染了。这方面不必太担心,行李安检机发出的X光,功率很小,被检测一次,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小于5微希沃特,这远远低于那些用于对食物进行辐照杀菌保鲜的剂量。我们吃的不少食物,其实是经过辐照的,其他国家也是,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农业部就批准下列食物可以进行辐射杀菌和保鲜,如包装冷藏或冷冻的红肉、家禽、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谷物等。

除此之外,随身携带水杯的朋友应该知道,在经过安检的同时水也需要试喝。如今,出现了一种高科技的仪器,它可以在不接触的条件下,仅需几秒钟就能对液体的安全性做出判断。这种液体检测仪采用准静态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测定待测液体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从而判断其易燃易爆性,将液体炸药、汽油、丙酮、乙醇等易燃易爆液体与水、可乐、牛奶、果汁等安全液体区分开。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石冀青 2017-11-08 17:41

初见此文,粗读就不禁令人感叹作者的巧思:“长安街的开肠破肚”“站台换乘路远实有苦衷”“安检仪器是否污染食物”……这些科普点的选取贴近生活有颇为有趣新颖,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侧面反应出了作者在选择科普内容时的推敲与对地铁话题的热爱。 但文章仍有一些瑕疵存在,虽瑕不掩瑜可仍令人抱憾:文章行文通顺流畅不假,但作者通俗化语言的解释和文中很多的专业类知识有割裂拼接之感,比如第三章的大段图表。 科普类文章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其科学知识部分的通俗化表达,希望作者在更多推敲思考后,对文章中的“拼接感”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文学性阐释,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匿名 2017-11-08 14:31

工程类科普较少,选材贴近生活,内容全面。但是每小节篇幅短,文字少,深度不够,阐述有余而解读不足,图表和图片太多,文字水平尚需提高,内容尚需充实。

匿名 2017-11-07 18:13

地铁作为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去探究他背后的科学知识,非常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小见大。但是从科普文章本身的叙述能力上来讲,还有待提高,图表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不要以图表作为文章章节的主体,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不过忍不失为一篇让人眼见一新的科普文章。

匿名 2017-11-04 15:36

工程领域的科普文章比较少见,本文在这个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本文内容丰富,但亲和力弱了些。在“站台:换乘路远有苦衷”一节中,竟然出现了一张图表,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购票:自助机器省时间”一节中,花大篇幅将货币防伪,有些跑题了。希望作者多揣摩工程领域优秀科普文章的写作手法。

高雪雨 2017-10-14 23:18

文章的确很有启发,也充满了硬货,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地铁系统从开挖到迎客载客,涉及到的工程技术,设计原理,自动化等科学知识;文章的分节和各节标题也挺好,一目了然;但有一点问题是,文中除了前后的引文外,几乎都是单纯的知识输出,且鲜少详解,当然以我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说没多少障碍,但考虑到科普要面对的对象,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把文章变得更生动易懂;不过,我还猜测作者可能是先列了一个提纲,毕竟入围后还有扩写环节,那时再在每节展开详述亦可。

吴一波 2017-10-13 19:19

作者以地铁为科普对象,从线路、挖道、站台、进站、购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将专业知识以相对通俗的语音表述出来。然而,文章的语言表达仍需要提高,需要将科学内容更形象有趣地表现出来。同时,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法),本文在方法的介绍,思想的传播以及精神的弘扬方面显得有些欠缺。

匿名 2017-10-12 18:39

本篇文章从都市人日常生活中地铁入手,将我们平时所不曾深入了解的地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善于灵活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将平淡无奇的概念、定义和原理进行解释,比如对于站台的分类的介绍,结合实际现场可能出发的情况和环境,来分析3中站台方式的有略所在。在普及知识方面,本文可谓是已经达到其目的,也是很吸引读者的阅读的兴趣,单单从艺术性方面进行考量,仍然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高爽 2017-10-11 17:54

文章选择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普,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优点。比起那些动不动就教你量子计算的科普,公众更希望了解到身边每天都接触的场景背后的故事。 但是,故事呢?文章中完全没有故事,只有陈述。陈述不是故事,陈述只是宣传。文章读起来感觉不像文学作品,更像地铁公司的宣传栏。我们写科普,一方面是要宣传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另一方面,要吸引人读进去、记得住、忘不了、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就需要在文学性上下功夫。好办法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就需要有人物,至少有角色。有情节,至少有转折。这些文章中都没有。

匿名 2017-10-10 13:00

文章的切入点很有新意。地铁本身是我们经常能接触到的,但其中的知识我们可能不太了解。因此读这样一篇文章,也会比较有意义。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文章中的图片一张也没有显示出来,非常影响读者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本身的缺点在于不够有趣。作为科普文章,科学性自然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但为了吸引读者,趣味性也必不可少,这篇文章的文字过于简洁,导致趣味性不是很强,读起来很难对其内容提起兴趣,希望作者能有所改进。

目录(共7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