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学问》

大脑:精准安全又高效

3
3638
0
先看评语
· 初见此文,粗读就不禁令人感叹作者的巧思:“长安街的开肠破肚”“站台换乘路远实有苦衷”“安检仪器是否污染食物”……这些科普点的选取贴近生活有颇为有趣新颖,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侧面反应出了作者在选择科普内容时的推敲与对地铁话题的热爱。 但文章仍有一些瑕疵存在,虽瑕不掩瑜可仍令人抱憾:文章行文通顺流畅不假,但作者通俗化语言的解释和文中很多的专业类知识有割裂拼接之感,比如第三章的大段图表。 科普类文章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其科学知识部分的通俗化表达,希望作者在更多推敲思考后,对文章中的“拼接感”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文学性阐释,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 工程类科普较少,选材贴近生活,内容全面。但是每小节篇幅短,文字少,深度不够,阐述有余而解读不足,图表和图片太多,文字水平尚需提高,内容尚需充实。 · 地铁作为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去探究他背后的科学知识,非常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小见大。但是从科普文章本身的叙述能力上来讲,还有待提高,图表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不要以图表作为文章章节的主体,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不过忍不失为一篇让人眼见一新的科普文章。 · 工程领域的科普文章比较少见,本文在这个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本文内容丰富,但亲和力弱了些。在“站台:换乘路远有苦衷”一节中,竟然出现了一张图表,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购票:自助机器省时间”一节中,花大篇幅将货币防伪,有些跑题了。希望作者多揣摩工程领域优秀科普文章的写作手法。 · 文章的确很有启发,也充满了硬货,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地铁系统从开挖到迎客载客,涉及到的工程技术,设计原理,自动化等科学知识;文章的分节和各节标题也挺好,一目了然;但有一点问题是,文中除了前后的引文外,几乎都是单纯的知识输出,且鲜少详解,当然以我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说没多少障碍,但考虑到科普要面对的对象,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把文章变得更生动易懂;不过,我还猜测作者可能是先列了一个提纲,毕竟入围后还有扩写环节,那时再在每节展开详述亦可。

以上都是我们作为乘客能够看到的细节,而真正保障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则是一个“大脑”——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它主要包括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ATP)、列车自动驾驶(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ATO)、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ATS)三个子系统,是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监督系统。

ATP,顾名思义,它是用来防止列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具体的功能则是根据先行列车位置以及进路情况确定后续列车的限制速度,向列车传递限速信息,列车超过规定速度时自动制动。有了ATP,ATO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列车每天的自动运行、精确停车、自动开关门、自动发车等等,这些列车日常运营的场景均在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完成,上海地铁10号线已率先开启了无人驾驶模式,北京地铁燕房线也即将采用这种模式。我们所经常称奇的地铁进站开门时的精准,也是由ATO所控制实现的。它通过轨道上的多个传感器,多次确定列车的车速与距停车线的距离,不断调整车速,最终和站台上的屏蔽门无缝对接。而对于第三个系统——列车自动监控系统,它则具有监督与控制两方面任务。一方面将列车运行时的各种信息状态实时反应到车站的监控终端上;另一方面它又能自动排列进路,控制列车沿规定线路行驶。

看完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感觉自己以前地铁都白坐了?虽然如今科技黑箱越来越普遍,但只要去观察、去求索,科技,就在你我身边。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石冀青 2017-11-08 17:41

初见此文,粗读就不禁令人感叹作者的巧思:“长安街的开肠破肚”“站台换乘路远实有苦衷”“安检仪器是否污染食物”……这些科普点的选取贴近生活有颇为有趣新颖,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侧面反应出了作者在选择科普内容时的推敲与对地铁话题的热爱。 但文章仍有一些瑕疵存在,虽瑕不掩瑜可仍令人抱憾:文章行文通顺流畅不假,但作者通俗化语言的解释和文中很多的专业类知识有割裂拼接之感,比如第三章的大段图表。 科普类文章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其科学知识部分的通俗化表达,希望作者在更多推敲思考后,对文章中的“拼接感”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文学性阐释,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表现。

匿名 2017-11-08 14:31

工程类科普较少,选材贴近生活,内容全面。但是每小节篇幅短,文字少,深度不够,阐述有余而解读不足,图表和图片太多,文字水平尚需提高,内容尚需充实。

匿名 2017-11-07 18:13

地铁作为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去探究他背后的科学知识,非常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小见大。但是从科普文章本身的叙述能力上来讲,还有待提高,图表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不要以图表作为文章章节的主体,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不过忍不失为一篇让人眼见一新的科普文章。

匿名 2017-11-04 15:36

工程领域的科普文章比较少见,本文在这个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本文内容丰富,但亲和力弱了些。在“站台:换乘路远有苦衷”一节中,竟然出现了一张图表,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购票:自助机器省时间”一节中,花大篇幅将货币防伪,有些跑题了。希望作者多揣摩工程领域优秀科普文章的写作手法。

高雪雨 2017-10-14 23:18

文章的确很有启发,也充满了硬货,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地铁系统从开挖到迎客载客,涉及到的工程技术,设计原理,自动化等科学知识;文章的分节和各节标题也挺好,一目了然;但有一点问题是,文中除了前后的引文外,几乎都是单纯的知识输出,且鲜少详解,当然以我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说没多少障碍,但考虑到科普要面对的对象,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把文章变得更生动易懂;不过,我还猜测作者可能是先列了一个提纲,毕竟入围后还有扩写环节,那时再在每节展开详述亦可。

吴一波 2017-10-13 19:19

作者以地铁为科普对象,从线路、挖道、站台、进站、购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将专业知识以相对通俗的语音表述出来。然而,文章的语言表达仍需要提高,需要将科学内容更形象有趣地表现出来。同时,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法),本文在方法的介绍,思想的传播以及精神的弘扬方面显得有些欠缺。

匿名 2017-10-12 18:39

本篇文章从都市人日常生活中地铁入手,将我们平时所不曾深入了解的地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善于灵活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将平淡无奇的概念、定义和原理进行解释,比如对于站台的分类的介绍,结合实际现场可能出发的情况和环境,来分析3中站台方式的有略所在。在普及知识方面,本文可谓是已经达到其目的,也是很吸引读者的阅读的兴趣,单单从艺术性方面进行考量,仍然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高爽 2017-10-11 17:54

文章选择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普,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优点。比起那些动不动就教你量子计算的科普,公众更希望了解到身边每天都接触的场景背后的故事。 但是,故事呢?文章中完全没有故事,只有陈述。陈述不是故事,陈述只是宣传。文章读起来感觉不像文学作品,更像地铁公司的宣传栏。我们写科普,一方面是要宣传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另一方面,要吸引人读进去、记得住、忘不了、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就需要在文学性上下功夫。好办法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就需要有人物,至少有角色。有情节,至少有转折。这些文章中都没有。

匿名 2017-10-10 13:00

文章的切入点很有新意。地铁本身是我们经常能接触到的,但其中的知识我们可能不太了解。因此读这样一篇文章,也会比较有意义。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文章中的图片一张也没有显示出来,非常影响读者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本身的缺点在于不够有趣。作为科普文章,科学性自然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但为了吸引读者,趣味性也必不可少,这篇文章的文字过于简洁,导致趣味性不是很强,读起来很难对其内容提起兴趣,希望作者能有所改进。

目录(共7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