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先看评语再看文
以打乱顺序的方式讲述了有关记忆及记忆缺失的故事,但想要表达的感情程度似乎不够,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探讨了技术能否取代艺术的问题,深层次的文理争端,但稍显表面化,最后还是没有透彻地阐明理由。
作者文笔流畅,想象力丰富。中间科普白鱀豚的内容也生动准确,并融入了作者对这种生物生存环境的忧思。我很欣赏作者将科普内容融入到一个故事之中。不足之处是前面的铺垫太过冗长,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和场景没必要用墨太多,还有后面王子琪的故事,作者竭力想让她的母亲和前文中落水的女神对应起来,但读来感觉这种巧合不够自然。
文章以一个细菌的口吻,叙述了人类的发展史以及最终的命运。细菌的诞生、人类的走向,也都是受自然法则约束的。人类有美好也有丑恶。
以近期华农兄弟吃竹鼠的热点引入,抓住热点,引人注意,开头风趣幽默,提高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以较为详实的内容和科学性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憨态可掬的竹鼠。 1.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太平御览》、《竹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竹鼠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鸭肉。”《清史》载:“鼠脯,佳品也,炙为脯,以代客,筵中无此,不为敬礼。”等关于竹鼠描述内容引入,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一些语言极具趣味性,“打架受外伤了的,要被吃掉;打输了受了内伤的,要被吃掉;吃的太多的,要被吃掉;吃的太少的,要被吃掉;得了抑郁症的,要被吃掉.......” 2.从竹鼠的简介到我国吃鼠历史的回顾,但后文详细介绍竹鼠各提点,行文框架清晰。 3.文中存在的瑕疵最大的一点是,文章结尾不合适,作为科普文章,其最大目的是进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大众普及,而个人抒情主观的感受应尽可能的避免。
蟹作为大多人喜爱的食物之一,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大家对于蟹类的了解却较少。 1.开篇以中国古文关于蟹类的各种描述引入,写蟹类在古人们眼中的名声并不太好。这类以“贬义”开篇的文章较为少见,吸引读者的兴趣。 2.文章内容详实,介绍了关于蟹类的各类知识,涵盖了蟹类的分布、生长、交配繁殖、食性等,其中特别介绍了大闸蟹等一些蟹类的习性,科普内容全面细致。 3.其次,文章插入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六跪而二螯”还是“八跪而二螯”这种问题的讨论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4.美中不足的是各个知识点缺乏连贯性,行文逻辑较为缺乏,文中涉及较多的专有名词,导致文章易读性降低。
从实际生活角度兼并植物学知识介绍枣树的成长、开花结果等过程,做到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的科普是深入人心的。 1.文章语言方面:文章语言通顺流畅,运用比喻使得科普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增加文章易读性,比如“一棵枣树内部可以理解为一个家庭,也暗流涌动。”,但是每个植物都不能最大化自身收益,而农田不同,农田是赢者通吃,在朋友家的农田里,枣树便是“天(人)选之子”。 2.文章行文逻辑:逻辑通顺流畅,以枣树的“诞生”、成长、“强身健体”、开花结果等过程为框架展开叙述,结构清晰。 3.文章科普性:作者以自己朋友的家中自行种植枣树的经历,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文中科普内容详实正确,科普性高。美中不足时,文章结尾略显仓促,作为科普文章,应尽量避免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文章以长痘患者真实感受的一小段话开篇,“当我与人讲话时/总是直直盯着他们的眼睛/悄悄观察他们的目光/是否在我脸上游走/在偷偷盯着我的痘痘。”清新又带着少许调皮可爱。简单引入后,介绍了长痘与微生物的关系、个体差异的成因、以及如何缓解长痘三个问题。文章整体语言流畅、风趣幽默,带有大量的比喻,如开头:在湖泊中,微生物渐渐长大成了“水怪”。使科普内容显得形象生动,大大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和趣味性,更加吸引读者,此外文章以三个问题为主要框架展开,行文逻辑通顺流畅。文中科普内容详实,且内容科学性良好,关于微生物方面的长痘的成因和护理预防讲述的很透彻,不会让读者产生困惑。总的来说,本文较好地做到了科普性和易读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