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科普》

自然的馈赠-1.2冬笋与春笋

先看评语
· 文章选题贴近生活,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科普内容丰富充实,深入浅出,风格严谨而不失轻松,达到了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 首先要认同这篇文章是一篇成熟的优秀科普作品。其切入的角度有趣,借《舌尖上的中国》的东风,有很强的吸引阅读的效果。 其行文也非常的流畅,逻辑连接紧密,图文并茂,阅读性很强,丝毫没有“硬拉着读者狂奔”之感。此外,在对每种食物的科普过程中,文章具体选取的传播点也透着作者的思考:如“吃藕不丑”中的荷叶效应——平心而论,这种对于科普角度的深思熟虑是一些科普作品并不具备的。 但文章仍有一些美人之憾,文章后续与开头几章可以看到一些差异——显然前几部分作者的推敲与打磨更多——后续隐隐的“百度百科化”略微失色,呈现出了些许后继无力,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优秀表现。 · 作品内容丰富充实,语言生动到位,科普内容毫不生硬,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在不同的中文介绍中选取不同的侧重点,详略得当。五篇中的每都可以自成一篇,而组合起来又不显得重复。作者还在其中加入了图片进行说明,使科普更加生动。无疑是一篇佳作。 · 切入点不错,抓住了大家的胃。写的也很通俗,并不乏味,尤其《吃藕不丑》这一节。 ·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火遍全国的纪录片,作者选择从舌尖上的中国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食物生长方式、营养价值等。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系的不够紧密,语言偏百科化,较长的篇幅对读者阅读也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季风气候”,这些地区受到西太平洋服热带高压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伴随着风带的季节性偏移而展现出分明的四季。

霜雪初降时分,北方的居民们开始购买大量的白菜、萝卜、土豆。而南方的树林中,还沉睡着一种鲜嫩的美食。

冬笋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蔬菜,一年四季只有11月到来年2月这短短三个月可以吃到。这寒冷的季节里,毛竹会把自己大部分的养分储存在根系中,而冬笋就更像是一个个仓库一样。肥硕的冬笋里除去占最大头的水分,剩下的“干货”里有大约32%蛋白质、44%糖类、9%纤维素和1.3%的脂肪。可以说毛竹竹母一年所积攒的“天地精华”都存在了冬笋里。而且冬笋中还有着大量的游离氨基酸,这些游离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他们如同味精(谷氨酸钠)一样给会冬笋附加上极其鲜美的味道。冬笋炖排骨,配上一小块金华火腿,不需要加任何调味料都是一道叫好又叫座的菜肴。

当东风吹来,天气回暖之时,这些尚未被挖掘出来的冬笋就会从休眠芽的状态醒过来来事生长。笋尖戳破土壤,这便成了春笋。春笋的口味继承了冬笋的鲜美,但是由于糖分开始了向纤维素的转化。纤维素是一种天然高聚物,是由许许多多个葡萄糖分子手牵手所组成的大分子多糖。纤维素结实强壮,可以让竹笋越长越高长成参天的大竹子,但也因为纤维素坚韧使得春笋其口感欠佳。
Image title

(可以明显的看到蓄势待发的“节”)

再过一些日子,当春雨润泽了大地,这些春笋便会消耗竹母积攒了一年的养分,再借春雨的水分迅速生长起来。有过处理鲜笋经验的人应该观察过去掉笋壳的笋,里面有着一道一道的横向环结,这其实也就是竹子的“节”的原生状态。当竹笋萌发的时候,每一个节都会向上向下两个方向分裂大量细胞,而这些细胞又会很快的伸长,也就导致了雨后春笋长得特别快。相比起小树苗生长的时候一般只有最上面的枝条在生长伸长,竹笋则是整体都在生长伸长。打个比方就好比小树苗是一个火车头拉一大串车厢在行驶,而竹子就好像动车组一样,每一节都有一个发动机带着火车往前跑。这也就导致了雨后春笋长得特别的快。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匿名 2017-11-08 10:10

文章选题贴近生活,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科普内容丰富充实,深入浅出,风格严谨而不失轻松,达到了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石冀青 2017-11-08 05:54

首先要认同这篇文章是一篇成熟的优秀科普作品。其切入的角度有趣,借《舌尖上的中国》的东风,有很强的吸引阅读的效果。 其行文也非常的流畅,逻辑连接紧密,图文并茂,阅读性很强,丝毫没有“硬拉着读者狂奔”之感。此外,在对每种食物的科普过程中,文章具体选取的传播点也透着作者的思考:如“吃藕不丑”中的荷叶效应——平心而论,这种对于科普角度的深思熟虑是一些科普作品并不具备的。 但文章仍有一些美人之憾,文章后续与开头几章可以看到一些差异——显然前几部分作者的推敲与打磨更多——后续隐隐的“百度百科化”略微失色,呈现出了些许后继无力,期待作者在第二轮中的优秀表现。

匿名 2017-11-07 21:43

作品内容丰富充实,语言生动到位,科普内容毫不生硬,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在不同的中文介绍中选取不同的侧重点,详略得当。五篇中的每都可以自成一篇,而组合起来又不显得重复。作者还在其中加入了图片进行说明,使科普更加生动。无疑是一篇佳作。

匿名 2017-11-02 17:36

切入点不错,抓住了大家的胃。写的也很通俗,并不乏味,尤其《吃藕不丑》这一节。

匿名 2017-11-01 17:57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火遍全国的纪录片,作者选择从舌尖上的中国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食物生长方式、营养价值等。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系的不够紧密,语言偏百科化,较长的篇幅对读者阅读也造成一定影响。

匿名 2017-10-31 13:04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作者以“吃”为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带动效果,以热门的节目引入,更是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对于各种食物的理性分析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五谷部分引用的古典文学作品更是为文章的艺术性、阅读性大添光彩。加之以精美的图片为辅助,此文可以说是一篇近乎完美的科普文章。

高雪雨 2017-10-29 23:45

这篇文章整体比较成熟,无论是选题,科学知识的通俗演绎,还是文字风格和行文节奏,都很不错。而且吃这件事,既然在普罗大众中这么受欢迎,又有《舌尖上的中国》珠玉在前,这篇《舌尖上的科普》的确能做到很流畅,不过后者更好的仍在于其科普点随性生发,包括荷叶效应,雨后春笋的原理等,着实有趣。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五谷那一部分,不仅解释了稻麦麻稷黍菽的文字来源,还简要介绍了这些物种的演化,分布和扩散状况,这样一来能表现出作者“通晓古今中外”的科普能力,二来也能让读者的视野更加开阔。

匿名 2017-10-28 13:04

以《舌尖上的中国》引入,科普一些食物的各种特点,很有趣。作者的语言也不错,文章读起来比较流畅。如果文章内容能够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期待作者在二轮中的发挥。

吴一波 2017-10-26 17:39

“通过文字来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些内容进行科普,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让你们食指大动的纪录片,更是一部知识点丰富的精神食粮。” 打了一个较高的分数。文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虽然提升空间还比较大,但能看到作者的用心。

匿名 2017-10-25 18:43

挺不错的食用植物科普文,语言朴实易懂,但也有科普文的严谨性。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引出科普的内容,同时文字搭配图片,能更好的起到科普效果。

目录(共5章)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