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怀抱着这箱竹简,在橘子洲大桥慢慢走向自己的终结。在跳下去的一刻他没有闭上眼,而是瞪大了眼睛企图看清自己死亡时的每一格画面。江水从鼻孔和嘴巴灌入他的气管,猛然张开的胸脯将江水引入了肺泡中。他感觉到胸口火辣辣地胀痛,但是在他还没来得及松开书箱捂住胸口时,他就已经失去了意识。书箱从他的怀里漂出,缓缓滑落,坠向水中半沉着的君舰。在恍惚间,张仲景看到了创造了这个被苦痛占据的世界的第一个智识,祂看着自己,目光柔和,就像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祂的身后,张仲景看到了苏秦,看到了始皇帝,看到了项羽,吴回,利苍,甚至是司马迁。他的智识在濒死之时跨越了时间的维度,杜甫,朱熹,王守仁依次走过。湘江水遮蔽了他的双眼,他终于再也看不到了,也再也不用看了。世间的苦痛,智识和挣扎,从此再也无关紧要。长沙拥抱着这一切,它们一同在江水中消逝了。

故事发生在某个唯心世界的古代。世界是由人的意识而产生的,但是千千万个意识之间彼此影响彼此牵制,理论上的心想事成其实始终不能出现。反倒是文明愈为繁盛便愈容易被压制,被拦腰斩断。春秋战国时,诸国一心企图壮大军事,人类的智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人类的科技飞速发展,但是这样的世界最终会走向穷兵黩武的崩坏境地,秦始皇最终终结了这一切,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但是这一轮文明最终在东汉末年被终结。新一轮文明在隋唐展开,历朝的学者在痛苦的循环和与前文明的碰撞中逐渐认识到了世界的本原和真相......

吴回——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三代长沙王,史称长沙哀王

利苍——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三代长沙王哀王吴回时的丞相

老杜——即杜甫

第四部分的“我”——即朱熹

王守仁——明代唯心主义思想家

张仲景——传说为东汉末年长沙太守,“悬壶济世”,著《伤寒杂病论》,但同时期太守中并无此人

此时鄱阳湖边不时地传来行刑队整齐的口令,番阳城头侥幸躲过奴隶洗刷的碎尸肆意地喷吐着恶臭。但是在数里之外停泊的君舰却是一片死寂。咆哮,哭喊和劈砍声,从番阳城出发,一路仿佛摩肩接踵的行人一般,在人们的耳中拼抢着一己之地。但是到了君舰上,这一切却又戛然而止。一堵隔绝废墟喧嚣的无形的墙伫立在君舰周身,捂住了舰内长沙王的耳朵。

此时寒潮正从潭州南下,经由耒阳和郴州,一直向两广境地掠去。湘江南北在秋季的洪水刚刚退去之际,便立刻陷入了湿寒的包围。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漫长的从先秦绵延到大宋的战争。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卷入了战火之中,无路可逃。一种未知的力量在操纵着历史长河里的每一个文明,就像是对待自家院里的盆栽一般。当文明过分茂盛时,就会修修剪剪,让它的枝叶收回盆里去。大汉正是那株修无可修被一把推翻的“盆栽”。

王守仁此时只有三十六岁,比朱熹初抵潭州时还要年轻一岁。他穿着青色的短衫和一条方便骑自行车的窄腿裤,头上戴着一顶简单的矮帽。正是当下新兴流派学者们的打扮,不过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很少见的玻璃眼镜。王守仁的双颊微微有些凹陷,眼睛却有些细长,脑袋于是成了一个倒置的葫芦形。

他仿佛听到九州之地百姓的哭喊,更远一点,他听见了长沙哀王的绝望的呜咽。而在汉以前,当始皇帝战胜所有的智识一扫六合,将天下引入高速发展的境地,他又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呢。张仲景明白,自己没有始皇帝的霸气和韬略,更不及他的强大的智识。自己不过是一个挂着太守名头的大夫罢了。根据《史记》和《战国纵横家书》中的只言片语,便独自跋涉数千里来到这里期望得到改变世界的秘密。

匿名 2018-01-26 19:18

非常奇特的作品。作者语言很成熟,诗般流畅优雅。洋洋洒洒两万多字,前后牵扯出数位历史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没有偏离历史的前提下,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试图在一篇科幻小说中论述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世界因为人的意识而产生,这个写法虽然新颖,却也容易造成矛盾。在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例如“尼龙绳”、“玻璃眼镜”这样的现代的东西,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物质上(或说科技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性,制度上却没有前进或改变?历史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技术和制度相互依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怎么看都觉得生硬。

匿名 2018-02-01 15:28

设定新奇的一篇科幻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掌握十分到位,但可能是囿于篇幅,有些能够出彩的地方并没有展开,略有遗憾。总的来说,还是很期待看到这种将历史与科幻勾连的作品。

匿名 2018-02-02 21:05

这篇小说行文流畅,阅读颇感快意,只是吃下去容易消化不良,稍显晦涩。

匿名 2018-02-06 07:50

本篇显示了作者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文字也相当成熟,单纯从文本角度看是篇不错的作品。但本篇更象哲学幻想小说,而不是科学幻想小说,立意似乎也与科幻关系不大。在历史背景下写科幻是一种方向,但应该突出公输机,君舰,机关箭,无人车,探地车这些构思。另外,作品中虽然出现了很多历史名人,但他们出场后基本是在感受和思辨,很少有行动,没有形成什么矛盾冲突,使得这篇小说非常散文化。

投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在微信中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