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录
张旭,今年21岁,来自河南安阳。现居海滨城市青岛,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新闻学本科最后一年。
主题较为常见,讲的是机器与人的关系,可以看出做了很多铺垫,但也正是因为铺垫过多,在前四分之一时就已经显露无疑,留在最后揭晓时反而没了悬念。可以考虑早一些揭晓,在人机矛盾上做文章。文字流畅,冷静的叙事符合机器的身份。
日记对于文字时代来说是文字是自言自语,但对于更先进文明日记可能是多媒体系统,这样的日记对于作者来说写起来也不会囿于自言自语。毕竟只有一个视角很难产生足够的戏剧冲突来推动发展,大段大段心理活动和平铺直叙也增加了读者阅读难度。
前半部分离题太远,塑造人物形象作用也不大,案件谜底一点点揭开并没有展示出一个奇妙的幻想核心
更像是悬疑小说,幻界就像是太虚幻境,让人分不清真与假内与外,这个创意是可以的思路也可行,只是在打造悬疑气氛上还是应该让环境说话,而不是人说话,说出来的永远没有没说出的那么具有压迫感和神秘感,减少一些对话多一些外围描写会好一些。
差不多是一场TED演讲,只是对三位科学家的描写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说三位代表人类的界限,那这个界限未免太低了一点,受过足够科学训练的人不会为一个假说一惊一乍,所以TED演讲最后那段“我绝不相信”适合由第三方来说。
和科幻关系不大,立面涉及的解密更像玄幻了。情节来看,有点悬疑的感觉。
分镜头的手法有些电影蒙太奇的感觉,从三种文明的历史探讨同一个主题,还是值得肯定的。都是主观视角容易出现扁平化的问题,可以多采用几种描写手法
看到最后发现是一个爱情故事,只是最后的反转有些意外。开头特意提到主人公情感状况,一开始以为又是闲笔(很多作者喜欢为了细节制造大量与情节无关的“细节”,也就是闲笔),末尾两个人在一起了,能做到首尾呼应还是值得鼓励的
纳米云的设定科学幻想色彩薄弱了一些,而是作为推动剧情的工具,重点其实放在了感情线上,对于科学部分可以再丰富一下
语言风格比较冷静,不过中间有一句“雷的外焦里内”又很不搭。走的也是情感路线,科幻的色彩比较淡,核心设定就是机器人身份遭遇的自我认同危机,但有没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因为产生负能量所以要毁灭这个倒是很有意思,好像是映射现实?
这篇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缺少了戏剧冲突,飞向柯若星中克服的困难和转折本来是很好的素材,但是却用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就搞定了。闲笔过多,插入了很多线索,比如有好事者死在了飞行器中等等,但最后发现和作品主旨无关。
把AI作为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手段,是个很自然也很贴近生活的创意,难就难在写出幽默感和生活气息,这一点作者完成的还是不错的。
横版闯关游戏的既视感,还结合了心慌方等科幻惊悚片的设定,最后的结尾也比较有力,冷峻的语言和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加上每一层都包含着隐喻,思想性比纯粹的杀戮更进一层。
技术设定和故事情节都做到了自洽,缸中之脑,偶遇外星文明,寄生人类等科幻经典梗也出了新意,最后靠蹲起回到地球的想法似乎在致敬凡尔纳月球大炮的想象,很有趣味的一篇作品
情节完整,以情动人的作品。一个不断重复的40分钟噩梦,一个被当做展览品的人类,这样的对比非常有力。
情节略微局促了些,情节上能够看出与《前目的地》的自我循环悖论如出一辙,如果能够扩充一下,把设定与电影和原作小说做一些变动,相信尚有潜力可挖掘。
无论是情感描写还是历史背景都井井有条,智能诞生于危机,进化于牺牲,通篇透露着一种悲壮,结尾的讽刺力度十足。
问题的解决是另一个时空的文明的偶然举动,与主人公其实毫无关系,而人类的严肃进而如临大敌放在宇宙尺度上都变得无足轻重,有点道格拉斯亚当斯的感觉。不过语言上风格不统一,有些出戏。
出现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节奏更加紧凑。技术设定,世界观等都能做到自洽,设想虽不新奇,但画面感极强,有种看科幻电影的快感。
情节较为简单,多视角叙述的手法把简单的情节变得生动起来,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者的爱情故事,如果抓住情感线索,突出出来会更好。
作者的天体物理功力和文字水平都较高,虽然本部分并不完整但已经足够吸引人,期待第二轮的续作。
看到标题和前半部分的时候感到不解,谜底在最后揭晓恍然大悟。机器人与人类的压迫关系可能未必是铁血,反而是表面的温情,写软科幻,独辟蹊径的思路非常重要。
生命就像病毒,只有资源和传播种子才能继续生存,但这和是否邪恶其实没有什么关系。算是一篇科幻童话吧,温和有趣,情节和世界观都比较完整,还是不错的。
寿命这种资源如果可以转移,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平等,这个设想虽然简单但很有吸引力。文章采用了类似于电影的手法,节奏紧张,画面感较强,是篇不错的作品
一个典型的身份困境,什么是人类,改造之后还是不是人类。但是对于主人公为什么决定保留旧人类的转折没有交代清楚,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应该是有很多故事的,也应该是文章的核心,但之用一句话带过,没有动机只有行为的人就像木偶。
像是一篇长篇小说的梗概,没有心理活动,没有情节,只有突发奇想的主人公,作者应该赋予人物人格和动机,这样故事的发展才有说服力
写未来生活可以学习小灵通漫游未来,展示科技进步也应该有情节,平铺直叙毫无必要
作为一个新闻人,提示一下:记者不一定非要采访本人,侧面报道并不会影响患者康复,以新闻人的标准来看这个记者的形象不够专业。情节上缺少波澜,很难吸引人。
多时间线,多角度叙事是一个能够容纳更多信息量的手法,但也可能把故事切的七零八落,尤其是短篇被切成十几块,很影响连贯性故事性。
手机穿越时空,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以情动人应该是重点,但讲的还不够好。
平行宇宙传输实验的设想更适合作为一个背景去讲述故事,而不是作为结局,解释完原理就结尾总让人觉得故事好像才刚刚开始,这不是意犹未尽,而是莫名其妙。
看标题以为是一个类似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或者《k星异客》的故事,后来发现还不太一样。文字夸张,但没有达到一样的效果。
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思想碎片,但没有必要的情节。这次尝试并没有探索出更优秀的叙事模式。
技术原理讲解较为详细,情节上也比较完整,加入了亲情元素,虽有漏洞瑕不掩瑜,
多视角重叠叙事,信息量可以很大也可能造成叙事混乱。
意识上传的设想不新鲜,某个物种学习人类的感情也不新鲜,但是结合起来,不断拿人类实验,这就写出新意了。
手机使得人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很敏锐,呈现方式也比较独特,人物完整,感情细腻,以情动人
技术设想是自洽的,但情节还不够完整,不知是不是打算留在第二轮来完善故事
语言和传播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语言能力崩溃伴随的是社会衰退。但在语言中枢病变后还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这是个问题
意识流,作者或许能懂,但读者不一定能看懂
活体大脑用于计算,人类灭绝了,计算的利益谁来享受呢,这个根本bug不解决,就讲不通这个故事
文章是不错的,但是语言上刻意模仿翻译作品其实毫无必要。
字数相差甚远,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科幻的设定,不像一个科幻故事
讲不完的宏大故事,不是科幻故事而是故事梗概
没有广电总局剪刀手的情况下,其实没必要把故事解释成“病人又犯病了”“病人又做梦了”。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中长篇故事的一部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期待第二轮
世界设定模仿黑客帝国,故事情节有些局促,人物态度转变太过突然,可以在塑造人物方面下些功夫
作者应该是试图展示史诗的宏大与沧桑,处理手法上也足够细腻,但对于5000字来说图景太大难以把握沧海桑田,下次写作可以聚焦一下
超人工智能可以随意修改自己的程序,那程序和机器人定律也就毫无存在的必要了
最后的转折并不足以解释标题的含义,从前文看人类和AI的关系并不是亲人的关系
一半篇幅是使用说明书,另一半的故事乏善可陈
一个打着自由旗号的反乌托邦,科幻讽刺作品这个品类很少见
作者似乎把平均=美了,但其实没那么简单
不完整
一段类似于《记忆碎片》的错位记忆,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早已在暗中被命运标好了价格
生杀予夺,大概就是这个状态吧
把火焰作为秘密遮蔽起来在可行性上不大可能,但这不影响故事的优秀
心灵透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设想十分大胆,呈现方式也足够吸引人。
展示的是媒介在制造拟态环境中起到的强大作用,够科幻,但故事还不够好,可以尝试别的呈现方式
鱼登上陆地就不是鱼了,人类进入宇宙也就不是人类了。
前半部分很有张力,后半部分草草收尾,若是受篇幅限制有些可惜
前面的冲突是为了引爆最后的谅解和会恨,情感上到位了。中间的科普意义不大,技术原理简要说明即可
最生活的也最科幻,天马行空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假的,而源自生活的科幻让人感到这可能会是真的。
这个绑架者的语言平静,但有着小丑一般的疯狂和神经质,画面感十足,技术伦理是个永恒的课题,上帝面前人类还太年轻
量子叠加可以用来救援,这个设想非常巧妙,技术细节和人情纠葛都很到位
与致命魔术如出一辙,但致命魔术还能称得上科幻,这篇不算
线索很多,如果不是如此细碎的话可能会更容易把握故事全貌,另外这种写作手法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文明的命运变成了求生游戏,这一点有些像《超新星纪元》的设定,最后的结局算是不偏不倚
三维与二维,用维度来做文章思路是很独特的,不过如果是展示三维与四维的互动会更有可读性
行星表面积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地质变动,这是灾难性的,作者考虑这一点了吗
用小说伸手要科研经费,这是一大发明
进化之路上,设计不如造化。
一直在期待演绎历史类型的科幻作品,这篇的构思和行文都可圈可点。“科幻”的元素其实就是那个复制石床,如果强行解释反而出戏,保持连贯保持文风一致,这种做法是可以的
科幻作品里感情描写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感情就是情节本身的时候。人工智能懂得爱吗,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有时候发问本身就是答案。